莊子的“三無”境界,成大事者必修的功課

莊子的“三無”境界,成大事者必修的功課

俗話說“火要空心,人要虛心”,生火時,不能把柴禾填得過實,否則火就燒不旺。

做人也是如此,私慾太強、雜念太多,就很難悟出大道,生出智慧,從而做事很難做到極致,做不到極致,便難以成就偉業。

道家智慧的根基是教人“先無而後有,先忘而後得,先空而後實”,至於悟道後,要不要功名利祿全在於人。

事實上,悟道後,人便知大道之美,樂哉其間而不思蜀了。

道家最具代表的人物是莊子,但莊子又不限於道家,莊子之道,窺天地之實質,接人間之煙火,形象而具體,靈活而生動,可以讓人觸摸和感受的實際體現。

莊子的“三無”境界,成大事者必修的功課

莊子提出的“三無”境界,亦即“三忘”忘己、忘功、忘名,其體現就是讓人摒棄自我中心、名利之心的韁繩捆綁的小我的侷限性,實現與天地精神往來、與道同遊的無限性;

在《達生》篇裡,莊子以梓慶“削木為鐻”的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

梓慶做成了一個野獸形狀的鐘架,人們見了都驚為鬼斧神工。
魯候問他:“你靠什麼秘訣做成的?”
梓慶答:“我是一個工匠,我哪有什麼秘訣?雖然這樣,我還是有一點可以說道的。我在準備做鍾架之前,向來不敢耗損氣力,一定要靠齋戒來平定內心。齋戒三天,不敢存想獎賞爵祿;齋戒五天,不敢存想譭譽巧拙;齋戒七天,往往忘記自己還有身體四肢。這個時候,不再想到是為朝廷做事,只專注於技巧,而讓外來的顧慮消失;然後,深入山林,查看樹木的自然本性,遇到形態軀幹適當的。好像看到現成的鐘架,這才動手加工;沒有這樣的機會,就什麼都不做。”

此外,莊子在《大宗師》篇,借得道者女偊之口,闡述了達到

“三無”境界的過程:先修煉三日,遺忘外界的關注;再修煉七日,忘掉功名利祿,卸掉各種包袱,做到“不為物役”;然後再修煉九日,把生死置之度外,使心境至澄至明。

若達到這個境界,人便不會受外界干擾、不會受物所掌控、不會受憂懼所迷惑,從而大可成為至人、神人、聖人,小可立千秋功業

莊子的“三無”境界,成大事者必修的功課

所謂修身,意義便在於此,修身得道,才談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莊子提出的“三無”境界,可以說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善於游泳的人,忘水;善於作詩的人,忘巧;善於武功的人,忘招;善於珠算的人,忘公式。大忘而大獲。

古往今來,很多高才俊傑皆知這其中所蘊藏的奧妙,便以自損而謀道,即用減法應對人生——將多餘的物質、慾念、計較等通通去掉,保持純正如一、無塵埃的專心,從而明見天機,以得無窮的生機。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時候,年薪為一萬六千美元,他主動要求減至三千美元,世人皆不解。他解釋說:“每件多餘的財產,都是人生的絆腳石;唯有簡單的生活,才能給我以創造的原動力!”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更是一位活得極簡如僧人的傳奇人物,他奉行極簡修行主義,並將這種精神運用到科技創新之中,從而締造了世界超級大公司。

莊子的“三無”境界,成大事者必修的功課

莊子智慧,浩瀚如海,取一瓢可定人生。

在漫長的人生歷程中,人受限於自我、情緒、外界的干擾,對自己的認知往往是有偏差的,以至於常常陷入迷茫、空忙活、虛妄的狀態,尤其當人自以為自己什麼都懂的時候,正是最闇昧無知的時刻。

一個人境界不夠,心靈不夠清明,往往看不清趨勢,從而有可能錯失良機,陷入萬復不劫的境地。

所以,如果你立志要創大業,“悟道”這門功課是避免不了的。

心不靜,則不出徵,道不明,則不舉業。


【悟道時刻】

最近ofo共享單車面臨崩潰,其創始人戴威公開反省說,由於其沒能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導致ofo面臨困境。

很多行業人士分析說說,ofo的失敗主要是該團隊太年輕,尤其是創始人非常心高氣傲,在很多事情上過度自信,所以才導致現在的狀況。

對於企業領袖來說,其個人能力、經驗及管理能力等都不是最重要的,能夠沉得住氣、靜得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