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您的大餐已經送達,請品嚐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一直以來,當我們談起美國的政治生態時,“金錢政治”、“美國政府服務於大財團”之類言論的出現頻率可謂極高。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那麼,美國大財團和美國政府之間的關係,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

在我個人看來,討論這個問題前,大家必須先搞清一點,那就是……美國大財團跟政府之間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隨著時間流逝,他們之間的關係亦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總的說來,美國大財團跟政府之間的關係演變,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互相扶持發展。

對美國曆史有所瞭解的網友想必都清楚,在美國沒有正式建立前,他不過是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

而英國對殖民地的剝削和壓榨,從來都不手軟。

這種背景下,最初那批在北美起家的新興資產階級無疑很難發展壯大。而隨著矛盾越來越激化,北美殖民地的新興資產階級自然不願坐以待斃。

以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為例。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1773年,英國政府為傾銷東印度公司的積存茶葉,通過《救濟東印度公司條例》向北美傾銷茶葉,並且明令禁止殖民地販賣“私茶”。

由於東印度公司輸入的茶葉價格較“私茶”便宜了百分之五十,這導致很多北美走私商人和本地茶園農場主再也無法生存。

對於英國的霸道行徑,殖民地那些新興資產階級心裡的憋屈和憤怒可想而知。

要知道,英國今天可以傾銷茶葉,明天就可以如法炮製傾銷別的商品。如果按照這個套路發展下去,北美新興資產階級想要發展壯大,那就是白日做夢!

所以我們看到了,當“獨立戰爭”爆發後,北美的新興資產階級報以了極大的熱情。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毫不誇張的說,美國能夠成功建立,並在此後扛住了英國的反撲,他們的貢獻和支持乃是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美國建立,美國的本土資產階級,很快便迎來了高速發展期,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第二階段:激烈碰撞。

如果說建國之初,美國的新興資產階級還只能算是“小不點”,那麼百餘年後,不斷髮展壯大的他們已然變成了真正的“怪物”,而這個“怪物”的名字,就叫……托拉斯!(英文trust的音譯,壟斷組織的高級形式之一)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這些托拉斯大財團的出現,對美國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的傷害非常大。

原因很簡單,大財團的出現,讓美國的新興中小企業根本無力競爭,他們只有被兼併和破產兩種結局。

1901年,通過大規模兼併,美國鋼鐵公司正式成立。它是美國第一家“十億美元公司”,不僅控制著700多家企業,更是壟斷了全國鋼鐵生產,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65%。

同一時期,依舊是通過兼併,洛克菲勒財團和摩根財團正式誕生。20世紀初,洛克菲勒財團和摩根財團控制的財富,更是達到了美國全民總財富的1/3左右。

諸如此類的托拉斯還有很多,比如同期的美國鐵路公司、標準石油公司等等。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面對這些龐然大物,那些新興中小企業怎麼可能出頭?而一個失去了競爭氛圍的商業大環境,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另外,這些壟斷財團並非“國有資本”,而是如假包換的“私人財團”。所以,通過壟斷抬高價格,以追求更多利潤乃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因為不是“國有資本”,政府無權對他們進行干預,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普通百姓和中小資產階級的不滿,進而令社會的對立情緒越來越嚴重。受此影響,以“反貪腐”、“反壟斷”,“呼籲改革”為主要特徵的進步主義運動和思潮隨之開始興起。

面對這種情形,美國政府顯然無法坐視不理。

於是,以1890年出臺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案》為標誌,美國政府跟本國托拉斯的矛盾正式公開化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此後,從1904年到1921年,美國前後三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威廉·霍華德·塔夫脫、伍德羅·威爾遜,分別在任內針對那些大財團,提起了44起、90起、80起託斯拉分拆案。打壓力度之大,堪稱前所未有!

這一時期,眾多美國大財團遭到分拆,比如前面提到的美國鐵路公司,以及標準石油公司。

另外,這一時期之所以會被稱為“激烈碰撞”,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首開了美國總統被刺殺,且死亡的先例。(在林肯之前,安德魯·傑克遜亦曾遭到刺殺,但並未死亡)

對於林肯被刺殺一事,美國國內不乏“陰謀論”解釋。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金融財團為了獲取最大利益,開始不斷逼迫北方政府。

對此,林肯曾有這樣一番自白:“他們快把我逼瘋了——我現在的處境比聖保羅都要難受。他處於兩面夾擊,而我則深陷20人的重圍,他們是銀行家和融資者。”

雖然林肯最終選擇了讓步,但與此同時,他亦做出了一個大膽嘗試——建立國有銀行,並通過國有銀行發現新的貨幣(大陸幣,也稱林肯綠幣),進而規避向金融財團大規模借貸。

而林肯被刺殺,之所以會被認為是陰謀,就在於此前被刺殺的那位傑克遜總統,同樣對金融財團充滿了反感。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當年,傑克遜曾這樣警告美國未來的後代們:“如果美國人民被銀行以這樣或那樣的存在形式所矇蔽,那麼它無所顧忌地控制政府並帶來無盡的苦難就是美國人民面臨的可以預見的命運。”(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這句話曾被反覆提及,不得不說,真的很諷刺)

不過,“陰謀論”之所以能走上前臺,並被越來越多人接受,卻是源於傑克遜和林肯的一位後輩。

相信大家已經猜出他是誰了。

沒錯,他就是美國前總統肯尼迪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而肯尼迪在遇刺前,剛剛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11110號總統令(執行utive Order)。如果該法案被貫徹執行,那麼美國政府將從美聯儲手中奪回貨幣發行權!

換言之,肯尼迪跟當年的林肯,本質上在做同一件事。

兩位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總統,全都因為同一件事而不明不白遇刺身亡,這種“巧合”怎麼可能不被人關注和懷疑?

第三階段:融合(綁架)

面對政府的打壓,托拉斯們自然不會無動於衷。

行刺總統?風險太大,不到萬不得已,托拉斯們不會行此下策,所以這注定是不能輕易使用的“非常規手段”。

施壓政府?顯然同樣不成,要知道,沒有政府遮風擋雨,他們就算財富再多,那也不過是別人眼裡的“肥肉”罷了。

通過運作,把自己扶持的政治人物推上前臺?這種做法雖然可行,但仍然存在著風險,畢竟,當人民的不滿發酵到極致時,政府必然還會有所行動,到時,就算是自己扶持起來的代言人,亦難保不會拿自己開刀。

所以,對那些大財團來說,最好的應對方案,就是跟國家實現深度融合(綁架),如此一來,只要政府敢向他們動刀子,毀掉的就將是美國!投鼠忌器下,他們自然可以高枕無憂。

而這種融合(綁架)的標誌性事件,就是美聯儲的建立。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1910年11月,美國佐治亞州傑基爾島(Jekyll Island),迎來了一群神秘訪客。

他們異常低調,不僅全程避開新聞記者,甚至有人為參加此次秘密會談用了假名。直到1913年美聯儲成立後,這次事關美聯儲成立的秘密會面才被曝光,而其參加者,不乏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的高層,以及兩大家族的心腹。

雖說美聯儲幕後的真正股東到底是誰,哪怕時至今日都沒有定論,但不難看出,洛克菲勒財團和摩根財團,必然是美聯儲成立的受益者。

此後,隨著一戰和二戰的爆發,美國的托拉斯組織紛紛從金融、軍事、能源等領域入手,進而跟國家實現了高度融合(綁架),並最終形成了十大財團,即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杜邦財團、波士頓財團、梅隆財團、克利夫蘭財團、芝加哥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得克薩斯財團。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雖說這十大財團後來又發生了些許變化,比如因為新的合併而更改了名字,但毫無疑問,這十大財團已然通過跟國家的融合(綁架),實現了真正的“與國同休”

那麼,這些大財團跟國家融合(綁架)後,對美國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來看。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這種“融合”(綁架),確實對美國有一定好處。

眾所周知,美國的大財團中,很多都有猶太人背景,而猶太資本,向來都被認為是“最不穩定的炸彈”

之所以會這樣,原因並不複雜。說白了,猶太人由於特殊的文化傳承,對寄居的國度一向缺乏歸屬感和忠誠度。所以,當國家陷入危機,需要大家同心協力時,猶太商人中,卻是不乏“事不關已”,利用危機大發特發國難財的沒節操例子。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更為重要的是,一旦寄居國家陷入了困境,猶太商人馬上就會毫不留戀的離開,然後去尋找新的“宿主”。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面對這樣的“白眼狼資本”,哪個國家能受得了他們折騰?

而美國大財團和國家的融合(綁架),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以利益為紐帶,為這類“白眼狼資本”帶上了枷鎖,進而讓他們無法肆無忌憚的禍害美國!相反,為了保住跟自己利益密切相關的美國,這些“白眼狼資本”不僅不會使勁折騰美國,更會通過折騰別人,以及薅別人的羊毛,來為美國輸血續命。如此一來,美國自然能長期保持繁榮。

另外,雖然美國通過立法,對托拉斯在國內的擴張進行了限制,但在海外市場的擴張過程中,美國政府不僅沒有此類限制,反而最大限度的鼓勵他們形成更大的托拉斯。

比如歐佩克的成立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當年,如果不是美歐石油財團所形成的托拉斯太過霸道,並對其他產油國剝削壓榨太甚,眾多非歐美產油國,又怎會成立歐佩克這樣的類托拉斯組織,以實現“以毒攻毒”

由此可見,大財團和國家的融合(綁架),對美國來說依舊有著積極意義,美國能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異軍突起,並且保持長期繁榮,這種結合功不可沒!

其次,這種融合(綁架)雖然有好處,但壞處更大!

對於這點,其實不難理解。試問,如果托拉斯的存在,真的沒有太大壞處,美國的政治先賢們,又怎會對他們狠狠打壓呢?

事實上,當托拉斯跟國家實現融合(綁架)後,其給美國帶來的危害已然逐漸顯露,並一步步將美國逼到了懸崖邊上。

去工業化給美國帶來的困境,相信大多數網友都心知肚明。

但很多網友恐怕並不清楚,美國之所以會去工業化,從根源上說,就是這種結合給害的。

從德國一直保有製造業優勢這點可以看出,就算是發達國家,亦不是保不住自己的製造業。換言之,只要調控政策得當,就算人力成本激增,美國照樣能保有自己的“世界工廠”頭銜。

可問題在於,當時的美國根本沒法進行政策調控

說起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要知道,想要保住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就必須對能過度投機的金融證券、地產等行業進行監管和限制。如若不然,就算政府出臺再多的扶持政策,也阻擋不了搞實業的,改行去搞投機。

美國的十大財團,所涉及的領域恰恰涵蓋了這些應該被監管和限制的領域。

很顯然,美國當時想要保住自己的製造業,不是沒有辦法,但必須對部分跟國家實現了融合(綁架)的大財團開刀。

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伴隨著美國的去工業化浪潮,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屬於金融資本的投機盛宴,直到2008年,這場投機遊戲再也玩不下去了,美國政府才不得不站出來收拾爛攤子。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所以,別看特朗普把“重鑄製造業”喊的震天響,但想要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金融大財團跟國家的融合(綁架)關係,決定了美國的大多數中小製造業企業,註定要淪為華爾街的獵物,如今沒開宰,只是因為長的還不夠肥!

除此之外,軍工大財團跟國家的融合(綁架),亦決定了美國註定是一個喜歡挑動地區緊張局勢,並熱衷於窮兵黷武的國家,因為只有這樣,美國的軍火生意才能始終保持興旺。

而美國人民得到的,除了對恐怖襲擊的無限擔憂外,還有無數本該幸福美滿的家庭,卻是因戰爭帶來的創傷而支離破碎。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看到這,有些網友想必要問了:“既然跟國家融合(綁架)有這麼大害處,美國政府為何還會同意,難道那些政治人物的腦袋全都讓驢踢了不成?”

讓驢踢自然是不可能的,但讓錢砸暈,卻是大有可能!

眾所周知,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掮客文化”一直存在。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地處白宮北面的K街是華盛頓的著名遊說業中心,雖然看上去普普通通,但由於數萬名說客在此雲集,這裡又被稱為美國的“第四權力”中心。英國《觀察家報》曾稱其為“世界上最腐敗的地方之一”。

上世紀90年代,前國會議員、“反遊說英雄”迪克·齊默,曾試圖推動一項限制遊說的“旋轉門法案”,但最終遭到否決。後來,齊默乾脆離開政壇,自己也成了一名說客。

事實上,在美國政壇,權錢“旋轉門”這種系統性腐敗,早已不是什麼秘密。美國政治圈人物更是對這樣的資本操縱與利益交換習以為常,甚至不把這看作是腐敗。

很多政府高官在離職後,要麼專門從事遊說活動,要麼去某個大企業擔任高管,諸如此類情形在美國可謂是司空見慣。

前總統克林頓的國防部長科恩離職兩天後就創立了所謂的“諮詢公司”,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塞繆爾·伯傑、前白宮辦公廳主任托馬斯·麥克拉蒂等也是有樣學樣。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這種權錢交易盛行的大背景下,大財團想要影響某些政策的制定和走向,又怎麼可能太難?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以美聯儲的建立為例。

1912年,為建立美聯儲,納爾遜·奧爾德里奇向國會提出了“奧爾德里奇提案”(Aldrich Bill),但該提案並未獲得通過。

1913年6月,民主黨眾議員卡特·格拉斯(Carter Glass)和參議員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再度提交了雖然重新編排,但卻換湯不換藥的“格拉斯歐文提案”(Glass-Owen Bill),並最終於1913年聖誕節前獲得通過。

由此可見,同一部法案,只要運作得當,大財團完全可以從美國政府身上找到突破口,進而讓自己的意志得到貫徹!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金錢政治”一說是沒有錯的,但“美國政府服務於大財團”這點,卻是有些言過其實。事實上,如今美國大財團和政府之間的關係,更多是一種利益交換,大家的地位依舊是平等的。只要政治人物堅決不買賬,比如特朗普這樣的“老頑固”,大財團也無可奈何。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但是,正像我在文章開頭所講,美國大財團和政府的關係,會隨時間不斷演變。

在我看來,如果兩者之間的關係還有“第四階段”,那麼“美國政府從屬於大財團,並服務於大財團”這點,很可能會在將來變成現實。

大家不要覺得這不可能。

在奧巴馬力推的那版TPP協議中,“超主權仲裁條款”已然出現。簡而言之,只要簽署了該協議,本國法律,哪怕是憲法被國際資本認為不合理,並申請了仲裁,到時,一旦該國輸掉仲裁,又不願退出TPP,那就只有修改本國法律一條路可走!

由此可見,凌駕於政府權利之上,就是現階段某些超級大財團內心深處的渴望。而一旦這個口子開了,誰能保證美國的那些大財團,不會將其用在美國政府身上呢?


哎呦,不錯哦,財團把美國政府折騰個夠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