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戴震诞辰294周年

我国清代中期,封建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之狱,把百姓的正义追求视为“异端“,以“理”杀人。人们摇手触禁、动辄得咎,“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

纪念戴震诞辰294周年

戴震

在此万籁俱寂、万喙息响之时,我们徽州休宁的大学者戴震(又叫戴东原),却奋不顾身,用《孟子》字义疏证的方式,勇敢地批判“后儒以理杀人”,质疑“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封建统治秩序,挺身而出为平民百姓代言,呼吁“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建设平等、“平恕”、“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的理想社会。

戴东原振聋发聩的呼喊,和同时代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一样,引起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大震动。戴东原被称为我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戴东原和曹雪芹被学术文化界誉之为“时代双璧”。

纪念戴震诞辰294周年

梁启超称颂戴东原的《原善》、《孟子字义疏证》著作“一字一金”、“足以不朽”,“为中国文化转一新方向”,是“八百年来思想界之一大革命”。胡适则极赞戴东原的哲学是“科学精神的哲学”,是“近世哲学的中兴”。 极赞戴东原是“三百年中数一数二的巨人”。

戴震戴东原,清代雍正元年十二月(1724)出生在徽州休宁隆阜村三门里一个贫寒的负贩之家。

休宁隆阜是一个历史文化蕴涵丰厚的徽州千年传统古村落。隆阜戴氏家族自唐代就来到隆阜开基。由于隆阜北靠白岳,紧邻三江口,田土肥沃,至明清时期这里已经发展成人烟密集经济繁华的商业村镇。隆阜长街三十多家各类店铺交易忙碌,村里沿横江五个码头船舶穿行。“戴家大屋”、“曹家花园”、“七门厅”等徽派大宅代表着隆阜徽商的辉煌,古街官道深深的车辙印痕铭刻着隆阜的历史悠长。隆阜村口,“礼门”牌坊跨路而立,戴氏“荆墩祠”恢宏肃穆,祠前“剡水钟灵”石坊清秀古朴,古樟边“云起亭”翘角飞檐。

隆阜村民间尚文重教,从这里走出了“江西四戴(戴衢亨及父戴第元、叔戴均元、兄戴心亨)”、大画家戴本孝等等,代有名人。三门里隆阜村西村头,戴震故居正对万架书山,简单的徽派民居,建有古欢园。其故居建筑道光年间毁于火,仅存院墙、院墙石库门、一口家庭生活汲水用井。还有一个六角旗杆石墩,据说是戴震中举后族里为之在“三甲祠堂”竖旗的遗物。院内所长相传戴震手植的板栗书和桂花树,缺少保护在十几年前枯毁。故居院墙上原嵌有黄炎培先生1934年考察时所书“戴东原先生读书处”石刻和戴氏族裔所题“高山仰止”石刻,1969年大水毁失。戴震故居前原有碧水清幽的“戴东原洗砚池”,一个岸有垂柳桃花,水面荷花摇荑,鸭子嬉游的小池塘,因东原在家写书作文常在此洗刷笔砚而得名,现已被填土建民房。

纪念戴震诞辰294周年

戴震故居内“戴东原先生读书处”, 戴震在自己的文章中称之为横江、率水“南北河之间”的“游艺塾”,现已被彻底毁平,建成塑胶跑道。 戴震故居旁另有一口用整块青石凿成井栏的古井,井栏圈上汲水绳子磨出的十几处深痕,有的可放大拇指。井栏圈上“ⅹ氏古井”,第一个字已被凿去,传说隆阜戴家祖上和隆阜吴家祖上曾为此井发生纠纷,戴震家也常在此井汲水,此井已被搬到“黎阳故邸”。戴震逝后,戴震直系后人以农为生,贫寒清苦,戴震故居逐渐荒废。戴震故居遗址很早就引起国学大家们的关注。1924年梁启超先生专门撰文呼吁要保护好戴震故居遗址,他感慨地说,戴东原才逝世一百多年,他的故居遗址就荒废得无法目睹,这不仅是徽州乡人之耻,也是国人之耻。可惜戴震故居遗址到如今已面貌全非,让人扼腕。在隆阜村中街,1924年戴氏族裔在纪念戴东原诞辰二百周年时,购下“摇碧楼”,收藏戴东原著书和资料,办隆阜“戴氏私立东原图书馆”,此图书馆徽派楼屋又叫“戴震藏书楼”,紧靠横江码头,隔着碧波荡漾的横江水和江中心桃李盛开的桃花岛相对,风光秀美,是千年古村隆阜重要的一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此基础上建立“戴震纪念馆”。日本研究戴学的学者造访纪念馆,在《早稻田大学学报》发表过赞颂文章。“戴震纪念馆”后来迁往屯溪老街,成为人们了解戴震学术的重要窗口,现在的桃花岛已经变成一片丑陋不堪的房地产,再也不见桃李盛开的横江湿地风光。

戴东原在严冬隆隆的雷声中出世,到了十岁才开口讲话,却是读书格外勤奋,“日数千言不肯休”,而且善于思考。在读《大学章句》时向塾师的发问,竟难住了塾师。这一问学的“怀疑”精神,后来被国学大师梁启超颂之为了不起的“清学精神”。 戴东原一边随贩布的父亲出外教授蒙童,一边刻苦自学。在徽州家乡和程瑶田、金榜、郑牧、方晞原、汪肇龙、汪梧凤等年轻学子一道研钻学问,先后在“卖姜老人”、戴恂、江永、戴瀚等名师的教导指引下,广治文字训诂、声韵考证、天文历算,对六经等儒学典籍的精义了然于心。一部厚厚的《十三经注疏》,戴东原竟能将注疏背得滚瓜烂熟,二十二岁就写成了研习古算的《策算》著作。

为了探索社会治乱之道,戴东原以求真求是的态度广博问学,承传徽州先贤的学风,从一字一词开始,扎实训诂考证,实事求是,厚积薄发,学识精深,成为当时正在兴起的徽州朴学的代表人物。所著《六书论》、《考工记图注》、《尔雅文字考》、《转语二十章》等著作深受学人赞叹。

纪念戴震诞辰294周年

戴东原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一直关心着身边的农事民生,他和江永、卖姜老人等努力研究天文地理,设计制作观察雨雪阴晴的“天象仪”,还在大旱之年向村农推广“龙骨水车”,设计屯溪珠塘水坝抵御水灾。戴东原在游历南北著书讲学时,用心修纂《直隶河渠书》,编修《汾州府志》、《汾阳县志》,想到的都是如何对民生有益,就是在四库馆给西方传入的书籍写提要时,也总是主张看它是否对民生有用。

戴东原三十三岁遭族豪迫害只身离家,四十岁中举,此后多次参加会试,想通过科举为国效力,实现“闻道”的人生抱负,但都未能如愿,颠沛于大江南北,坐馆讲学、修志著书,经历坎坷艰辛。而戴东原“学高天下”“名动京师”,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朱筠、秦惠田等达官、学问大家都十分看重。戴东原的经籍文字考证和对历算、舆地的研究,寻根达杪,力求“十分之见”,象对“桄(横)被四表”中“桄、(横)”的考证和战国乐器钟的图绘,都被后来发现的文献和出土实物所确证。因此胡适称戴东原是当时最接近科学的学者。戴东原修地方志强调首先要搞清地理沿革,他的修志思想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戴东原研究水地很用心,曾写作《水地记》长篇。用了二十多年校勘整理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找到了整理的规律,贡献最大。

纪念戴震诞辰294周年

乾隆三十八(1773)年,朝廷开四库全书馆整理刊行古籍。戴东原被特诏入馆,负责礼经和《永乐大典》中古算经的校勘整理。戴东原耗尽心血,夜以继日,出色地完成了校理任务,还校理了《水经注》本子,校勘最善,乾隆作诗褒扬。在四库全书馆五年中,戴东原身体累垮了,眼睛也不行了。京城眼睛摊的老者感慨地说:我这里的老花是度数最高的了,再高的就没法找了。戴东原一边校书,一边抓紧写作他的哲学著作。在《孟子字义疏证》等批判官方“理学”、探索社会治乱之“道”的著作中,戴东原指出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专制压迫是社会混乱的总根源。戴东原以唯物观解释“理”,建构起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新“理学”。 戴东原的哲学创新“石破天惊”,在当时引起了世俗的激烈反对,封建卫道士们指责戴东原“离经叛道”,一些好友也不很理解,但戴东原坚信自己的哲学思想是“正人心之要”,就是辞馆回家也决不改初心。

乾隆四十二(1777)年,戴东原被庸医所误,病逝于四库全书馆任所。只有五十五岁。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不仅是徽州朴学学派的中坚,而且以富民为本的哲学思想,被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国学大师称之为是“思想界一大革命”,是“理学的中兴”。 戴东原作为中国近世启蒙的先驱,成为“十九世纪的一线曙光”。

在戴震诞辰294周年之际,让我们记住这位了不起的徽州先贤对中华民族的杰出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