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間看花,暮色聽風,晚間無夢,遇見你心中的桃花源

這兩天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如果南陽劉子驥留到今天,能不能找到桃花源?

劉子驥是誰?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他曾經出現在了文章的最末。在歷朝歷代尋找桃花源的人中,劉子驥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卻極為出名。

這個古代的高官之後,富二代,放在今天就是“撕蔥校長”。而作為喜好旅遊的“名仕”他居然會追隨著一個小小的武陵人尋找他“緣溪行”偶得的桃花源。可想桃花源之絕世美景。

日間看花,暮色聽風,晚間無夢,遇見你心中的桃花源

仇英筆下的桃源仙境圖


日間看花,暮色聽風,晚間無夢,遇見你心中的桃花源

陳達筆下的桃花源

當年的劉子驥“尋未果”。如果他能留到現世,或許又會是不一樣的結果。“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而這正是現代人所追求的,真正的田園生活。

日間看花,暮色聽風,晚間無夢,遇見你心中的桃花源

慄居民宿

我們尋找美好而獨立的鄉居生活,希望在那些靜謐、避世之所,躲避繁忙的工作,尋回生活本來的美好。

體會陶淵明筆下的世界,這裡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真正的“避世”,從來都不是僅僅只有一棟屋、一間宅,而是能夠自給自足、怡然自樂且讓人“不知今世為何世”的理想生活。

日間看花,暮色聽風,晚間無夢,遇見你心中的桃花源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為尋桃花源,驅車從西安一路向北駛入,開一條不長不短的平坦大道,穿過波光粼粼的渭河大橋,下了橋你就會發現這一處世外桃源了。待到你走進這一片白牆房子時,才是真正“豁然開朗”之時。

日間看花,暮色聽風,晚間無夢,遇見你心中的桃花源

慄居民宿實拍

這裡保留了傳統的院落的設計,一樓的客房面對一個圍合的小小庭院。這個栽種了綠色植物的小庭院,成為了桃花源的延續,小朋友在這裡追逐嬉鬧,大朋友們在這裡喝茶、聽雨、賞雪、觀星,讓每一個夜晚都能刻入你的記憶。

日間看花,暮色聽風,晚間無夢,遇見你心中的桃花源

慄居民宿實拍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一次,原來可以如此歡樂。

強烈的反差萌,讓客房顯得特別舒適明亮。採用暖木色的房間裝飾,簡潔而不簡單。暖色中和了中式建築常有的穩重感,木紋增加了人與自然的親密度。

日間看花,暮色聽風,晚間無夢,遇見你心中的桃花源

慄居民宿實拍

專為孩子們打造的親子房。高低錯落的雙層床,除了睡覺或許也很適合拿來捉迷藏、看書。小小的獨立空間讓孩子獲得自主感,也讓爸媽們可以葛優躺。如果白天還沒玩夠,一小段滑滑梯或許可以放光孩子們所有的電量!

日間看花,暮色聽風,晚間無夢,遇見你心中的桃花源

慄居民宿實拍


日間看花,暮色聽風,晚間無夢,遇見你心中的桃花源

慄居民宿實拍

半戶外的空間,延續了室內的溫馨,引入了戶外的自在。

專為孩子們打造的採摘小菜園火熱了整整一個春夏,在冬季依舊生機,還有快樂成長的小動物們,毫不誇張,一天根本不夠玩。加上好鄰居樂華城遊樂場也在不遠處,在這裡能體會到多種不同的體驗。

日間看花,暮色聽風,晚間無夢,遇見你心中的桃花源

慄居民宿,設有陽光餐廳、耕種菜園區動物玩樂區、兒童專屬房型等

把孩子們安頓好,或許可以犒勞一下自己。茯茶小鎮裡走上一圈,嘗美食、品茯茶,這個桃花源,能選擇的活動或許有點太多了!

日間看花,暮色聽風,晚間無夢,遇見你心中的桃花源

可讓孩子自由地嬉戲與探索,享受“沉浸式”自然教育的樂趣

從古至今,人人都想追尋心中的桃花源

你可能會說,

我天天都在生活裡,

除了柴米油鹽就是雞毛蒜皮,

這些都不是我向往並喜愛的,

陶淵明筆下的生活不可能在我身邊,

只能在遠處。

日間看花,暮色聽風,晚間無夢,遇見你心中的桃花源

慄居民宿實拍

就像羅丹說的:

生活從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慢一點,靜下來,

身邊的美好自然就會出現在你眼裡。

日間看花,暮色聽風,晚間無夢,遇見你心中的桃花源

慄居民宿實拍

慄居民宿 · 交通路線

自駕及出租車路線:

1、西安市區方向:文景路→渭河正陽大橋→正陽大道→灃涇大道→慄居民宿

2、西安北客站方向:明光路→尚稷路→正陽大道→灃涇大道→慄居民宿

3、機場方向:機場專用高速→韓雙路→灃涇大道→慄居民宿

4、咸陽方向:234縣道→高太路→慄居民宿

5、寶雞方向:連霍高速→京昆高速→包茂高速→灃涇大道→慄居民宿

6、銅川方向:包茂高速→豐涇大道→慄居民宿

7、渭南方向:連霍高速→西鹹北外環→延西高速→茶馬大道→慄居民宿

8、商洛方向:滬陝高速→京昆高速→包茂高速→灃涇大道→慄居民宿

公交路線:

1、涇西一號線:西安北客站直達壽平民宿小鎮站

2、原點新城專線—326路:城市運動公園乘原點新城專線到“原點家居批發中心”站換326路兩站即到“壽平村站”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