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天獵》感受空天領域的“中國力量”

不久前,空軍指揮學院王明亮教授在《百家講壇》講述《中國空軍故事》,詳解空軍發展歷程,對於現代空戰大片《空天獵》,他又是如何評價的呢?

看完《空天獵》後腦海中被一個詞注滿——質感。我以為,這是一部有質感的現代空戰片。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有質感的空軍先進武器裝備,看到了有質感的西域大漠,看到了有質感的浩渺太空,看到了有質感的山間疾飛,看到了有質感的空天兒女……而這一切,最終在我們的感官系統中匯聚為空天領域“中國力量”的質感。

質感一:鋼鐵的力度

从《空天猎》感受空天领域的“中国力量”

《空天獵》講述的是中國空軍體系出動、跨境反恐的故事。多少讓人意外的是:中國空軍現役的殲-11、殲-10C、殲-20、運-20、空警-500、察打一體無人機等先進飛機,激光制導鑽地炸彈、反輻射導彈等新型機載彈藥,以及全地形戰鬥車等空降作戰裝備等悉數登場,盡展我大國空軍決勝空天的雄風。如此齊全的實裝陣容登上銀幕,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空前,在世界電影史上也不多見。影片中,殲-11海上警巡、勇驅外機,殲-10C穿越山谷、一劍伏魔,殲-20翩然起飛、揚威長空,運-20暗夜出擊、遠域投送,空警-500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察打一體無人機俯瞰大地、機敏破敵,空降戰車從天而降、直搗敵巢……一件件兵器,組成體系,串接起一個個戰鬥情節,演繹出一幕幕驚險刺激的信息化空天地一體作戰場景。

這一切,確為故事,但都是源於生活的故事,它折射出的,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空軍戰略引領下,中國空軍武器裝備從第一代到第四代、從要素組合到體系集成、從機械化到信息化這樣一個25年間跨越兩代的飛躍進程!

1991年,一場海灣戰爭,讓中國空軍備受刺激和震撼。在這場戰爭中,以第三代戰機為主的美國等國空軍,打得以第二代戰機為主的伊拉克空軍毫無還手之力。無可迴避的“代入式”思考,激發起中國空軍的奮進。

从《空天猎》感受空天领域的“中国力量”

從那開始,空軍通過引進和自主研製,快速實現武器裝備的升級:著眼制空防空,裝備了蘇-27、蘇-30、殲-11系列、殲-10系列等第三代主戰飛機,繼而又研製出殲-20第四代隱身殲擊機;著眼攻防兼備,加大了進攻型飛機的比重,研製出轟-6K戰略打擊轟炸機以及長劍-20巡航導彈等一批精確制導對地攻擊彈藥;著眼信息主導,發展了空警-200、空警-2000、運-8系列信息作戰飛機、察打一體無人機;著眼空天一體,發展了C-300、紅-9系列第三代具備反導功能的地空導彈,裝備了戰略預警雷達,配置了天基信息應用系統;著眼遠域到達,積極研製運-9、運-20中大型運輸機;著眼體系制勝,構建起覆蓋全疆域、各型裝備隨遇入網的指揮信息網絡。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習主席提出的強軍目標,又推出了殲-10C、殲-16等三代改型機,實現了殲-20、空警-500、運-20列裝。25年間,主戰飛機和地空導彈從第一代直上第三代,繼而又在世界上第二個踏上了第四代的門檻!更新換代速度之快,世界空軍歷史上罕見其匹!當下,中國空軍武器裝備,質量趕上了世界前沿,規模形成了區域優勢,體系初現雛形,使空軍成為唯一可以成體系在境內外遂行空天地一體作戰的國家長劍,引世界矚目。

《空天獵》中,各型先進飛機有款有型、藍光暗射,不僅“顏值”高、形體帥,更躍動於九天,殲敵於精準,魅力四射。它們投射出了當代中國空軍的高端品質和強悍力量。

質感二:大漠的遠度

从《空天猎》感受空天领域的“中国力量”

《空天獵》為觀眾提供了一系列西域大漠的壯美景色:金黃色的廣闊戈壁,深褐色的嶙峋怪石、藍白交相輝映的無垠長空,純淨、寂寥、神秘、玄妙,令人耳邊迴響起絲綢之路的幽怨古音。這一組組質感鮮明的景物,搭建起了“霸天狼”中隊訓練和作戰的戰場,更構成了他們履行新使命的地標。吳迪、亞莉……一群優秀的空軍兒女,從祖國各地齊聚這裡,訓練、飛行、作戰,把國家的力量和意志,沿古代絲綢之路,投向人民所寄望的遠方。

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它是可能發生的故事。2015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首次明確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派員出境執行反恐怖主義任務,由中央軍事委員會批准。”對我軍,包括空軍而言,這是新形勢下黨、國家和人民劃時代的使命賦予。

空軍組建後打的第一仗,就是出境作戰:飛赴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60年代,空軍再領出境之命,派出高炮和雷達部隊到越南和老撾,援助越南軍民抗擊美國的空中入侵。出境援外,其實是空軍早已有之的作戰傳統。不過,在空軍組建以後的大部分時間,由國家總的戰略決定,同時也受制於遠程作戰飛機和運輸機的缺失,空軍更多的,是守衛大陸國土的領空,甚至出海行動都不多見。因而一度被定位為“陸地國土防空型”的空軍。

从《空天猎》感受空天领域的“中国力量”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增強,國家利益加速向全球拓展,對我軍,尤其是海空軍提出了保衛海外利益、開展國際安全合作的緊迫需求。

響應黨的號召,依託上千千米作戰半徑的第三代主戰飛機和數千千米作戰半徑的遠程轟炸機、大型運輸機,空軍大步飛出大陸,飛出國門,在全球多地的藍天,留下一條條航跡:組織東海防空識別區管控,實施南海戰備巡邏,赴利比亞進行空中撤僑,赴南印度洋搜尋馬航失聯客機,赴阿富汗、巴基斯坦、泰國、馬爾代夫等國運送人道主義救援物資,飛越第一島鏈常態實施遠海訓練。空軍一次次突破傳統運用邊界,歷史性地到達地中海、南印度洋、西太平洋,初步擺脫了“陸地國土防空型”空軍的形象,確立起遠域到達、全向輻射的戰略運用指向。

有質感的西域大漠,給出的是一組地標。那是空軍履行“以高拓遠”新使命的方向。

質感三:翱翔的高度

从《空天猎》感受空天领域的“中国力量”

《空天獵》正面展現的是空戰場面,但內中包含了多個天的元素:航天偵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那一組組光怪陸離的光電信號和虛擬流動的網狀信息流,把空和天無縫隙地連接在一起。吳迪和亞莉們,正是在空天聯網的信息支援下,才出色完成了域外反恐任務。

非實體的信息流,首次展現出虛擬物獨有的奇幻質感,它們標示出空軍新的能力和責任高度。

空軍以“高”立身。當下還在“長高”,在比“空”更廣袤的“天”,追逐未來戰爭的新制高點。

受航空器運行機理的限制,空軍原來只是在2萬米上下的稠密大氣層內活動。20世紀50年代,美蘇相繼發射航天器進入離地10萬米的大氣層以外,將太空開闢為新的人類活動場。自此,天,就成了空軍拓展的方向。美國空軍率先將航天力量納入門下,建立起空天一體的預警系統、偵察系統、防禦系統,在一系列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中大量運用航天信息支援,極大提高了作戰效率。俄羅斯在經歷了幾十年空軍與航天力量分開建設之後,也在近年將二者合併,組建了世界上第二支空天軍。

从《空天猎》感受空天领域的“中国力量”

中國空軍,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就進行了反導和戰略預警的探索。進入21世紀以後,面對空天一體的時代大勢,制定了“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空軍戰略,邁出了拓天的步伐。空軍相繼發展了防空反導武器、戰略預警系統,加快構建“高邊疆”防禦盾牌。空軍還為主戰飛機配置了天基信息應用系統,實現了天基信息進座艙,使戰機飛得更遠、飛得更準、打得更精。

《空天獵》首次讓公眾在銀幕上見證了中國空軍的“長高”,更蘊含著一份更高的期待。

質感四:疾飛的速度

从《空天猎》感受空天领域的“中国力量”

《空天獵》裡有一組堪稱最為“酷炫”的長鏡頭:在飛向目標區的航線上,吳迪為規避對手的雷達探測,駕殲-10C低空高速穿越山谷。只見在九曲八彎的狹窄山間,銀色的戰機風馳電掣、左繞右轉,翼尖一次次擦著山體飛掠而過,驚險、刺激,讓人真切感受到速度的衝擊!

這組鏡頭並非特技成像,而是大量的實拍鏡頭之一,駕駛者是空軍某部特級飛行員郝兆炎。

用主演李晨的說法,山谷飛行“真的讓人看得心驚膽戰”。但在當今中國空軍的優秀飛行員那裡,這早已是家常便飯。

低空穿越山谷飛行,從來就是空軍最具殺傷力的突防手段,但飛行風險巨大,對飛行技能要求極高,因而是衡量飛行員飛行技術的一把重要標尺。還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空軍飛行員大多僅有數十小時的噴氣式飛機飛行經歷,暫時沒有掌握鑽山飛行技能。美國空軍一些有數千飛行小時的“老油條”,時常飛到我方機場附近的山脈後面隱蔽盤旋,在我機返航時從山谷竄出打我們的伏擊,之後又鑽山谷逃之夭夭。

从《空天猎》感受空天领域的“中国力量”

而今中國空軍訓練場上,出現了“紅劍”體系對抗、“金頭盔”自由空戰、“金飛鏢”突防突擊競賽考核,飛行高度從200米一降再降,最後降到了50米。越來越多的飛行員飛進山谷,在最兇險的環境中磨礪戰時克敵的必殺技。越來越多的“金頭盔”“金飛鏢”從山谷飛出,他們中的蔣佳冀、顏鋒、陳權龍等,正是影片中吳迪、凌偉峰的原型。

除了這三大飛行訓練品牌,空軍還在2012年開創了“藍盾”防空反導訓練,航空兵與地面防空兵同步提高實戰技能。

穿越山谷的速度,展現出的其實是空軍近年來實戰化飛行訓練成果的高質量。

質感五:血性的熱度

从《空天猎》感受空天领域的“中国力量”

影片中,在空戰指揮所的門外,立著一個石碑,上書:紀念未能歸來的空天英雄。這個道具出現了兩次,很不起眼,可能被很多觀眾所忽略。但其實,這才是整個作品的靈魂所在。據媒體報道,《空天獵》的開機儀式,專門選擇在中國航空博物館的英雄牆前進行,主創人員人手一束鮮花,獻給牆上鐫刻的1772名空軍烈士。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亞莉在命懸一發之際救出即將被泥石流吞沒的女教師和小學生;看到了劉浩辰在恐怖分子槍口下冒死保護中國女童;看到了吳迪駕駛打光彈藥的戰機毅然“切”開敵機的機體……讓觀眾在鋼鐵、地形、信息、速度的質感之中,看到了血性的熱度,感受到精神的質感。

飛行是高風險的職業,飛行員出航可能歸來,也可能不會歸來。不僅戰場上如此,訓練場上同樣如此。英雄牆在2009年樹立時,上面鐫刻的名字是1747個,到2017年,增加到1772個。但中國空軍飛行員從來就不懼艱險,從初上戰場抗擊美國空軍開始,就培育出“不怕犧牲、敢於鬥爭”的英雄氣質,68年,一直用熱血和生命,捍衛著祖國領空的安寧。進入信息化時代,飛機越來越好,安全性也越來越高,但空軍部隊清醒看到信息化空戰蘊藏著的新的嚴酷性,按照習主席提出的“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軍人標準,苦練殺敵本領,錘鍊戰鬥精神,在陸地、在臺海、在東海、在南海、在遠域,在所有地面的崗位,培養出熱血擔當空天使命的新一代空軍人。

从《空天猎》感受空天领域的“中国力量”

期待所有空天英雄平安歸來,銘記所有沒能歸來的空天英雄,這也許是《空天獵》最想傳遞給觀眾的真誠而深邃的意願。

影片《空天獵》,用嚴謹的軍事邏輯、專業的電影語言、精湛的影像技術、實拍的飛行鏡頭、成體系的部隊實裝,真切展現了中國空軍向戰略空軍加速轉型的最新成果,以藝術的質感傳遞出空天領域中國力量的質感。

護佑空天,託舉復興,當為空軍人應當從這一部藝術作品中收穫的情懷和激勵。(王明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