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熱點)權威專家解讀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白希:食品工業是科普領域中的重要方面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在致辭中表示,食品工業是科普領域中一個重要的方面,需要廣大的科技和媒體工作者共同努力,為公眾傳遞科學信息。

據白希介紹, 2005年,國家統計局的統計顯示,我國公民16歲到69歲之間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是1.6%。經過十幾年的努力,2018年9月份,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已經達到了8.47%,進步較快。但他同時也指出,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結束的時候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要達到10%,這個任務依舊非常艱鉅。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於食品的需求逐步向食品安全和營養安全這方面過渡,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也日漸成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一個重要載體,在這一中間,科普的工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白希表示。

他表示,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從2012年開始舉辦,每年邀請大批行業專家針對全年的食品安全熱點進行權威的解讀,引導媒體科學客觀報道,在我們國家食品安全輿論環境建設領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白希也指出,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加高效,信息傳播的形式日新月異,媒體依然是公眾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如何做好科普信息的搬運工,需要媒體的專業能力和智慧。科協願意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平臺,希望媒體能夠繼續發揮媒體的力量,為公眾傳遞傳播更多的科學信息。”

孟素荷: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日趨從容穩健 仍需警鐘長鳴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

“食品安全風險解析已經由最初的危機應對為出發點的輿情熱點解讀,逐漸加大為和平時期與風險預防為特徵的消費者教育。”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在致辭中指出,2018年我國食品安全呈現整體趨穩,但風險猶存,需要保持警鐘長鳴。

風險解析:從危機應對到消費者教育

在對2018年輿情關注的12個熱點問題進行解析時,孟素荷指出,對比2013年、2014和2016年,可以明顯地看到,對於輿情熱點的回應由2013年的100%的回應熱點,到2018年33.3%的回應熱點,下降了三分之二;而針對潛在風險的消費提示,由2013年的0%上升到2018年的66.7%。

“食品安全風險解析已經由最初的危機應對為出發點的輿情熱點解讀,逐漸加大為和平時期與風險預防為特徵的消費者教育,這是中國食品安全的風險管理日趨從容穩健的標誌,這一特徵在2018年更加明顯。”孟素荷表示。

她指出,目前,輿情的關注點開始向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建設中,各方的規範、自律、及公平延伸,正從對某個企業產品的安全與否延伸到對中國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建設中各方更加透明、協調、嚴謹、自律的作為,並進而轉向保護消費者與公平對待所有市場主體的探求。

食品安全風險猶存 需警鐘長鳴

孟素荷指出,2018年我國食品安全呈現整體趨穩,乳業合格率居首,油、肉行業現輕微波動。

同時,以環境汙染為源頭的食品原料汙染;食品添加劑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中檢出非食用物質及保健食品摻假等四大問題是近期中國食品安全的短板。隨著人們對保健食品的需求提升,保健食品行業以近乎於食品工業4倍的速度快速發展,但行業的問題依然是魚龍混雜。

孟素荷指出,在互聯網+時代,電商等網絡銷售渠道的快速成長,給網絡食品帶來新挑戰,包括食品欺詐、產業鏈安全建設空心化等問題,將成為影響我國食品安全輿情的關鍵熱點。此外,隨著進口食品的基數加大,進口國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風險概率提升,外源性輿情風險也在加大。

孟素荷表示,我國對食品安全的治理,已經從大規模的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鏈安全建設,進入到更完善、細緻的法規體系建設及治理源頭汙染、嚴打假冒偽劣產品的攻堅期。進入2019年,食品原材料的真實性、食物過敏源及健康聲稱等問題仍然是未來工作的著力點。“中國食品安全的風險永遠存在,需要警鐘長鳴。”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食品安全熱點

科學解讀

熱點一:

咖啡“致癌”論引關注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對於2018年出現的咖啡“致癌”觀點,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表示,目前尚缺乏證據表明咖啡與人類致癌的相關性,建議相關部門強化對“劑量-效應關係”這一基本概念的公眾科普,在面對謠言時理性認知,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咖啡被貼致癌標籤

2018年3月底,美國洛杉磯一家法院下達了一份判決稱:加州的咖啡銷售者必須在咖啡產品上貼癌症警告標籤,明確標示咖啡中含有致癌物質——丙烯酰胺。相關信息經輿論傳播後,引發了消費者對“咖啡致癌”的高度關注。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306條,新聞網站文章5212篇,移動端文章數 4538篇,微信公眾號文章3.9萬餘篇,微博原發、轉發6439條,博客506篇,論壇發帖1089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4月初,“星巴克咖啡含丙烯酰胺致癌”的文章在微信公眾號中瘋傳,多個新聞媒體、微博、微信自媒體對相關消息進行科普闢謠,輿情熱度較高。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海南、河北、山東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專家解讀:目前尚缺乏證據表明咖啡與人類致癌的相關性

丁鋼強表示,研究表明,丙烯酰胺對人和動物都具有神經毒性,對動物還具有生殖毒性、致突變性和致癌性。但所有這些毒理學數據均是基於丙烯酰胺,而不是咖啡。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並不能推導出咖啡與人類致癌的相關性。

2017年國際癌症研究基金會WRCF發佈的報告指出,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喝咖啡會使人致癌,甚至有部分證據還表明:咖啡能降低某些癌症的風險,例如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及肝癌。

由於我國人群咖啡消費量很小,就咖啡中所含有的丙烯酰胺而言,人體的暴露量是很低的。如果一個人體重為60kg,他每天至少可耐受156μg丙烯酰胺,相當於12kg咖啡提供的劑量,約等於30杯中杯咖啡。即便是把咖啡當水飲用的人,一天也很難達到這個數量。

丁鋼強建議,“量效關係”是評估食品安全風險的關鍵因素,離開劑量談“有毒、致癌”會對消費者產生極大誤導。建議相關部門強化對“劑量-效應關係”這一基本概念的公眾科普,在面對謠言時理性認知,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他同時建議食品加工企業,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和條件,儘量減少食品生產過程中丙烯酰胺的形成,並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汙染水平。

熱點二:

非洲豬瘟蔓延引發關注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肉類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偉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對於2018年出現的非洲豬瘟蔓延情況,消費者對豬肉的安全性產生的質疑,對此,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偉表示,人類不會感染非洲豬瘟病毒,非洲豬瘟也不會對豬肉及其製品的食用安全造成影響,我們可以放心食用豬肉及其製品。

非洲豬瘟蔓延 引發消費者擔憂

2018年8月1日,我國遼寧瀋陽報告首例非洲豬瘟病例,隨後其他省份也相繼出現非洲豬瘟疫情。截至11月22日,全國20個省份共計爆發73起疫情。非洲豬瘟疫情的爆發,引發了消費者普遍的擔心。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4854條,新聞網站文章7.7萬餘篇,移動端文章數2.5萬餘篇,微信公眾號文章13.1萬餘篇,微博原發、轉發16.5萬餘條,論壇發帖4243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2018年8月遼寧瀋陽確診第一例非洲豬瘟病例開始,輿情熱度持續高漲,而後疫情不斷蔓延,波及江蘇、浙江、安徽、山西等多個省份。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遼寧、北京、河南、江蘇、浙江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專家解讀: 非洲豬瘟非人畜共患病,對食用安全無影響

王守偉表示,當前研究表明,豬是非洲豬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世界範圍內尚無一例其他哺乳類動物感染該病毒的案例。人類不會感染非洲豬瘟病毒,非洲豬瘟也不會對豬肉及其製品的食用安全造成影響,我們可以放心食用豬肉及其製品。

在日常消費中,患病豬肉很難流入正規消費市場。非洲豬瘟發病急、病程短、症狀明顯,疫情極易發現。非洲豬瘟疫情爆發以來,農業農村部採取了封鎖疫區、禁止跨省調運等防控措施,並在生豬產地檢疫和宰前檢疫環節強化非洲豬瘟檢疫工作,一旦發現疫情,則全群撲殺並進行無害化處理。目前我國因非洲豬瘟疫情累計撲殺生豬超過60萬頭,從源頭較好地防控了感染非洲豬瘟的豬肉流入加工環節和消費市場。

如果消費者對食用仍不放心,可以採用高溫的方法來殺死病毒。非洲豬瘟病毒對高溫較為敏感,60℃持續加熱20分鐘即可滅活。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工廠化高溫肉製品和低溫肉製品,其加工工藝及條件均可使該病毒失活。家庭食用鮮(凍)豬肉時,其烹飪溫度往往在90~100℃,該病毒同樣失去活性。建議消費者選擇具備食品生產經營相應資質的正規生產廠家和正規商超渠道,選購具備檢驗檢疫合格證章的鮮(凍)豬肉,以及保質期內、標籤標識清晰、包裝完好的豬肉製品;家庭烹製時,鮮(凍)豬肉應注意燒熟煮透。

消費者如發現類似可疑豬肉,應及時聯繫相關部門,不能隨意丟棄,從而在消費環節切斷疫情傳播途徑。

熱點三:

辣條遭遇同品不同標爭議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對於近幾年辣條產品被各地抽檢不合格,以及行業標準適用等情況,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表示,方便食品-調味面製品申請食品添加劑擴項處於待批狀態,市場監管中出現了標準空白期,導致了“同品不同標”。2016年底,關於辣條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已立項,最近已通過最終評審,即將由國家衛健委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佈。

辣條頻因“同品不同標”被處罰

2018年8月30日,湖北省食藥監局發佈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公告,結果顯示多款“辣條”產品被檢出不合格。其問題主要是違規使用“山梨酸及其鉀鹽”和“脫氫乙酸”兩種防腐劑。問題被曝光後,媒體對於辣條背後存在的標準之爭進行了深入報道,由此加速了辣條產品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出臺。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473條,新聞網站文章5760篇,移動端文章數 4671篇,微信公眾號文章2.3萬餘篇,微博原發、轉發8.5萬餘條,論壇發帖1040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自2018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於徵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調味面製品》等4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意見函起,便持續引起輿論高度關注。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湖北、北京、河南、浙江、湖南、上海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熱點四:

食鹽中添加亞鐵氰化鉀引熱議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對於2018年出現的“食鹽中添加亞鐵氰化鉀對身體有危害”的觀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表示,按照相關規定在食用鹽中合理使用亞鐵氰化鉀,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食鹽中添加亞鐵氰化鉀堪比毒藥?

2018年8月網絡上一則《鹽裡面加進了亞鐵氰化鉀》的帖子在網絡上和微信朋友圈流傳,稱食用這種添加了亞鐵氰化鉀的食鹽,會對人體的肝臟、腎臟造成危害,甚至可以毒死一個人。這一傳言在網上迅速大量傳播,引發消費者的恐慌。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266條,新聞網站文章3195篇,移動端文章數 2440篇,微信公眾號文章6204篇,微博原發、轉發2.6萬餘條,論壇發帖190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從2018年8月《鹽裡面加進了亞鐵氰化鉀》的網帖陸續引發熱議起,輿情熱度迅速達到峰值。而後中鹽公司闢謠,多個專家科普,輿情熱度回落。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北京、山東、上海、福建、浙江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專家解讀: 亞鐵氰化鉀是我國食用鹽中允許添加的一種抗結劑

孫寶國表示,一般在精製鹽的生產過程中添加抗結劑,用於防止顆粒或粉狀食品聚集結塊,保持其鬆散或自由流動的物質。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中允許在鹽及代鹽製品中添加的抗結劑有硅酸鈣、檸檬酸鐵銨、亞鐵氰化鉀、亞鐵氰化鈉、酒石酸鐵、二氧化硅。

亞鐵氰化鉀中的氰離子與鐵結合十分牢固,在正常食品生產或食物烹飪的溫度下(100~200℃),不會有氰離子釋放,更不會產生氰化鉀(KCN)。其安全性已被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廣泛認可,並制定了相關的標準和法規,其作為食用鹽中的抗結劑已有20多年的應用歷史,目前尚未發現一例因為食品中添加了亞鐵氰化鉀而出現的中毒事件。因此,按照相關規定在食用鹽中合理使用亞鐵氰化鉀,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孫寶國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個別媒體發佈不實信息的追究力度,規範淨化網絡環境,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輿論氛圍。加強食用鹽科學知識的普及,提升消費者的認知水平。消費者在看到類似的虛假新聞時,應該擦亮眼睛,不被矇蔽,做一個明明白白的消費者。正規廠家生產添加有亞鐵氰化鉀的食用鹽都是安全的,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和食用,對於一些特殊人群,應遵醫囑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選擇食用鹽。

熱點五:

醬油比較試驗報告引發信任危機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鍾凱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對於多個醬油品牌在抽檢中存在不合格,並引發公眾對醬油產品不信任等情況,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鍾凱表示,醬油產品的營銷宣傳應當實事求是、有據可循,不應成為誤導消費者的工具。行業組織應加強自律建設,促進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努力做好行業規則的守護者。消費者組織開展比較試驗也應堅持科學、客觀、全面的原則。

“打醬油”真相引發爭議

10月12日,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醬油產品比較試驗報告,該報告稱其購買的120個醬油樣品經過第三方機構檢測,結果顯示其中29個樣品存在不符合相應國家標準情況。報告發布之後,媒體與網站紛紛報道,在某種程度上再度引起消費者對中國醬油類產品的“信任危機”。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548條,新聞網站文章8143篇,移動端文章數 5858篇,微信公眾號文章3.2萬餘篇,微博原發、轉發2.4萬餘條,論壇發帖1048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從2018年10月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了醬油產品比較試驗報告起,就引起不小的輿論關注。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江蘇、上海、北京、廣東、浙江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專家解讀: 產品宣傳要實事求是、有據可循

鍾凱表示,醬油歷史悠久,是中國家庭廚房必備調味品。本次事件中,部分產品的氨基酸態氮含量涉嫌虛標,且不符合國家標準的規定(氨基酸態氮≥0.4g/100mL),應予以重視。

鍾凱認為,目前市場上存在減鹽醬油、鐵強化醬油、兒童醬油等諸多產品,目前國際上及我國並沒有兒童食品的相關標準,兒童醬油的營銷宣傳無科學依據。其營銷宣傳應當實事求是、有據可循,不應成為誤導消費者的工具。

他同時指出,消費者組織開展比較試驗是為了給消費者提供正確的消費信息,因此必須堅持科學、客觀、全面的原則。此次比較試驗在試驗設計、結果判定、結果發佈等方面存在報告發布時相關產品早已過期,無法追溯和複檢;部分結果判定依據並非現行國家標準;結果發佈未經過充分的專家論證等問題。

鍾凱建議,社會監督是食品安全監管的有益補充,但如果偏離科學軌道,不僅會損害企業合法權益,抹殺政府各部門的監管努力,也無益於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最終還將傷害每一個普通消費者。建議開展社會監督時充分聽取專業意見,審慎開展調研、檢測和評價,全面客觀地解讀監督結果,並及時對輿論誤讀進行糾偏。

相關行業組織加強自律建設,主動清除行業內的害群之馬,促進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努力做好行業規則的守護者。而有關媒體多聽取專業界的意見,避免偏聽偏信一方聲音。此外,希望媒體加強與專業界的交流,積極參與食品科學的傳播,幫助消費者從更多角度瞭解食品和食品行業。

熱點六:

益生菌無益論刷屏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教育部公共衛生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厲曙光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2018年,“益生菌無益論”出現在媒體報道當中。對此,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教育部公共衛生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厲曙光表示,益生菌的功能及安全性得到了科研成果證實及權威機構認可,其功效的發揮具有菌株和人群特異性。“益生菌無益論”的出現源於一項“研究結果”,它不能等同於“科學結論”,過度解讀研究結果既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取的。

益生菌成了“無益菌”?

2018年9月起,有兩個頂級期刊刊發有關益生菌與健康的相關文章,一些媒體在援引這兩篇研究文章時指出:“益生菌不僅無益,還有害健康”,報道一出,滿屏的“益生菌無益論”輪番上演,一時間,益生菌成了“無益菌”。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39條,新聞網站文章1071篇,移動端文章數 405篇,微信公眾號文章5674篇,微博原發、轉發1700條,論壇發帖112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2018年9月世界著名科學技術新聞雜誌《New Scientist》曝出新聞“益生菌大多無用,實際上可能會傷害你”,引起輿論的熱烈反響。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北京、廣東、山西、浙江、上海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專家解讀: 要認清“研究結果”不等於“科學結論”

厲曙光表示,益生菌早在幾千年前就進入人類的飲食,長期的食用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其安全性。科技界也正在通過大量科學嚴謹的研究,逐步發掘益生菌的有益作用。2017年WGO基於大量醫學證據,再次指出益生菌可以有效防治消化道疾病。此外,一些頂尖的期刊也報道了益生菌的其它健康功效。

目前研究表明,不同種屬的菌株,其生理、代謝存在一定差異,對人體的作用也不盡相同。益生菌的基因組差別較大,即便是同種益生菌的不同菌株之間也存在差異性。同種益生菌的不同菌株含有或表達不同的功能基因,可發揮不同的益生功效。因此,益生菌需要在菌株的水平上進行益生功能的驗證,明確菌株的功效,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個性化食用,一種益生菌製劑對腸道無益不等於所有益生菌製劑均對腸道無益。

學術雜誌上發表的科學研究成果,稱作“研究結果”。但是“研究結果”不能等同於“科學結論”。研究結果往往是在“特定人群中”、“特定實驗條件下”、採用“特定實驗材料”等所發現的。引起本次爭議的就是一項“研究結果”,任何科研的實驗設計與方法都不是絕對完美的,研究者應在其特定條件下解釋研究結果,過度解讀研究結果既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取的。

厲曙光建議,科技界與產業界應關注益生菌的個體差異性研究,分析不同消費者腸道微生態的個體化差異特點,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益生菌干預方案和建議。

對於每天產生的“海量”的生命科學學科的科研結果,應該冷靜、客觀地對待和處理。媒體報道應該全文通讀,全面解析,正確引導輿論,避免偏頗。在開展科普過程中,普及益生菌的生理功能、明確益生菌“量”的科學概念等,讓消費者科學看待益生菌產品。

熱點七:

木耳食用中毒情況頻現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對於近年來頻繁出現的食用木耳中毒情況,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研究員表示,木耳本身無毒,但如果被環境中的椰毒假單胞菌汙染,容易發生中毒。她建議,消費者需要從源頭重視預防,尤其在家庭加工環節中規避風險。

木耳久泡有毒?

2018年8月,有新聞報道浙江金華一家三口因食用浸泡2天的木耳出現食物中毒事件,其中7歲小女孩出現多臟器衰竭,直接進了重症病房。近年來,經媒體報道的有關因食用木耳導致中毒的案例頻發,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44條,新聞網站文章886篇,移動端文章數 3248篇,微信公眾號文章1.4萬餘篇,微博原發、轉發4565條,論壇發帖75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2018年8月一則7歲女孩吃完木耳進了重症病房,引發輿論關注。而後關於木耳有毒的信息熱度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且多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傳播。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北京、浙江、遼寧、四川、河南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專家解讀:椰毒假單胞菌汙染木耳易中毒

李寧研究員表示,木耳是我們消費者都喜歡食用的真菌,木耳本身沒有毒。但是木耳要引發食物中毒需要幾個前提條件。首先,它可能被椰毒假單胞菌汙染,消費者在泡發的時候不當,這種情況下才容易產生食物中毒。

據李寧介紹,椰毒假單胞菌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三類食品易被汙染。“一是穀類發酵製品如發酵玉米麵、糯玉米湯圓粉、玉米澱粉、發酵糯小米、吊漿粑、餈粑、醋涼粉等;二是變質銀耳、木耳;三是薯類製品如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澱粉等。”

據瞭解,椰毒假單胞菌來源於土壤,可能會隨加工原料而汙染食品並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米酵菌酸,導致食用者中毒。米酵菌酸耐熱性很強,120℃高溫處理l小時仍可保持毒性。

椰毒假單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發病急,潛伏期一般為30分鐘~12小時,少數長達 1~2天。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輕微腹瀉、頭暈、全身無力。重者出現黃疸、肝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燥不安、驚厥、抽搐、 休克甚至死亡,一般無發熱。該食物中毒無特效解毒藥物,死亡率可達40%,病後恢復情況與攝入毒素的量有關。

專家建議:從源頭重視預防中毒

李寧建議,如果懷疑發生疑似中毒,必須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儘快催吐,排出胃內容物,以減少毒素的吸收和對機體的損傷;並及時送醫院救治,對症治療。

她強調,尤其需要注意源頭重視預防,尤其注意從家庭加工環節規避風險。一定要將木耳表面清洗乾淨,使用乾淨的容器和水泡發,一次不宜泡發過多,泡發好後要及時食用;如需過夜,應放在冰箱冷藏室;泡發後如果發現耳片發黏、軟、無韌性或有異味,一定要丟棄。在食用泡發好的木耳前,要徹底清洗乾淨後再烹調,即使需要涼拌,也一定要在選好食材的基礎上,用開水焯熟(開水漂燙),並適當添加大蒜、醋等,以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李寧特別提示,消費者不要食用自採鮮木耳。特別是已變質的木耳,引起中毒的風險極高,千萬切忌不可食用。“我們也不提倡消費者從農貿市場等場所購買木耳菌種後隨意自行栽培、食用。由於缺乏栽培知識,因為無法科學控制木耳的培養環境(如溫度、溼度等),存在椰毒假單胞菌汙染及產生毒素的風險。”

李寧最後指出,媒體報道應尊重科學,遵從客觀、公正、嚴謹的原則,不應給社會造成恐慌,給產業帶來影響。木耳的食用風險從源頭上可控,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

熱點八:

部分食用植物油企業被曝 “造假”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王瑞元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對於2018年食用植物油行業被曝出部分品牌產品成分造假情況,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王瑞元教授表示,食用植物油種類繁多,加工工藝有所區別,只要符合國家有關規範標準,其產品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費者都可以放心食用。同時他也指出,食用植物油生產企業應自覺嚴格遵守國家的相關法規標準,對產品名稱、配料等進行規範標識。

食用植物調和油魚目混珠 國家重拳監管

2018年4月,央視財經頻道的報道稱,某些不同品牌的橄欖油調和油,產品的標籤標識聲稱與實際成分含量不一致。報道播出後,大量媒體進行轉載,部分食用調和油生產企業的“造假現象”——將食用植物油行業推向了食品安全輿情的風口浪尖。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265條,新聞網站文章4406篇,移動端文章數 1711篇,微信公眾號文章8263篇,微博原發、轉發1.9萬條,論壇發帖599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2018年4月央視曝光食用調和油生產內幕,揭露調和油行業亂象,形成輿論熱度峰值。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告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植物油(GB2716-2018)》,再次引起輿論不小關注。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北京、福建、天津、山東、河北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專家解讀:食用植物油加工工藝不同 均可放心食用

王教授表示,食用植物油種類繁多,加工工藝有所區別。“但無論是壓榨法,還是浸出法制取的油脂,只要符合國家有關規範標準,其產品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費者都可以放心食用。”

與此同時,王教授也指出,在我國食用植物調和油市場上,存在著摻假和以高價油脂命名調和油的現象,有的企業在產品宣傳時誇大油品的健康功效,也有部分企業用轉基因油料生產的食用油標識不顯著。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國對於轉基因生物安全實行嚴格的管理,凡是經過國家主管部門科學驗證並批准的轉基因生物產品都是安全的,故此公眾不必擔心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王教授表示。

專家建議:企業應遵守法規標準 進行規範標識

王教授指出,食用植物油生產企業應自覺嚴格遵守國家的相關法規標準,對產品名稱、配料等進行規範標識。

此外,相關單位應加強對食用植物油基礎常識的科普宣傳,讓消費者用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認識並使用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油並不是越貴越好,油的價格高低與其油料資源的多寡有很大關係,與其營養價值不構成正比關係。消費者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對的”油,不一定要選“貴的”油。

“鑑於食品工業中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現象的屢禁不止,食品科技界應大力開展食品真實性鑑別技術的深入研究,通過科技手段解決這一問題,服務監管,規範市場秩序。”王教授指出,媒體在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的同時,對事實真相的報道應科學、客觀、公正,多聽行業專家的意見,不以吸引公眾眼球的標題給消費者帶來無端恐慌。

熱點九:

“酸鹼體質”騙局被戳穿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馬冠生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盛行了多年,備受質疑的“酸鹼體制論”終於在2018年被徹底戳穿騙局。對此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馬冠生教授表示,“酸鹼體質”一說並沒有科學依據,他建議消費者日常生活中注重平衡膳食,企業應尊重科學事實,杜絕虛假宣傳。

“酸鹼體質理論大師”承認理論沒有科學依據

2018年11月,一篇題為《“酸鹼體質理論大師”被判罰1.05億美元當庭承認騙局》的文章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被稱為“酸鹼體質理論大師”的羅伯特?歐?楊,在法院上承認了他的“酸鹼體質理論”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一石激起千層浪,“鹼性飲食療法”、“鹼性保健食品”、“鹼性飲食療法”等一批偽概念也紛紛受到中國消費者的質疑。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463條,新聞網站文章2332篇,移動端文章數 2741篇,微信公眾號文章4137篇,微博原發、轉發5.7萬條,論壇發帖66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從2018年11月美國“酸鹼體質理論大師”羅伯特?楊被判罰起,就引起輿論的廣泛熱議。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北京、江蘇、上海、浙江、廣東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專家解讀: “酸鹼體質”不存在

“我們一般所說的酸鹼平衡,是指體液的酸鹼平衡。”馬冠生指出,在正常生理條件下,人體體液的酸鹼度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生物體通過呼吸、排洩及體液中特有的緩衝體系等調節機制,維持酸鹼平衡,血液pH在7.35~7.45範圍。酸鹼平衡失調可引起酸中毒或鹼中毒。

酸性食物或鹼性食物也稱作“成酸性食物”或“成鹼性食物”,是在食物化學研究中,按照食物燃燒後的灰分在水中呈現的酸鹼性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

“人體攝入食物後的代謝非常複雜,迄今為止,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表明攝入酸、鹼性食物能夠影響人體血液的酸鹼度。無論是成酸性食物還是成鹼性食物,在人體內消化後,都不可能造成所謂的酸性或鹼性體質。”馬冠生表示。

他指出,“酸性體質”易導致疾病發生是錯誤的說法。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酸鹼失衡並不容易發生,如果體液pH值低於7.35,屬於酸中毒,需要儘快就醫。

專家建議:注重平衡膳食 杜絕虛假宣傳

馬冠生建議,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平衡膳食,這一模式是最大限度保障人體營養需要和健康的基礎,食物多樣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而非單一地攝入某種或某類食物。”

他指出,企業應加強自我約束,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主動接受相關部門的監管;加強科研力量投入,從研發水平、產品質量、技術創新等方面提升企業競爭力;尊重科學事實、杜絕虛假宣傳、切忌急功近利,應靠誠信樹立企業良好品牌形象。

“相關機構和媒體發現謠言,及時應對,進行闢謠,阻斷謠言的傳播。媒體也應不斷加強營養健康知識的傳播,拓寬傳播渠道,提高公眾的健康素養,增強謠言的鑑別能力。”馬冠生表示。

熱點十:

三文魚標準之爭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潘迎捷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從2018年8月起,有關“淡水虹鱒是否屬於三文魚”的爭議便備受關注,進而引發有關三文魚標準的討論,對此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潘迎捷教授表示,將虹鱒魚列為三文魚是不合適的,但淡水魚類並非一定有寄生蟲,只要做好相關的檢驗檢疫工作,其風險是可控的。他建議,虹鱒魚行業應在充分調查研究與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補充團隊標準,使之達到相對完善。

淡水虹鱒是否冒充大西洋三文魚引熱議

2018年8月,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發布了《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虹鱒歸為三文魚的範疇。這一標準發佈引發了關於“淡水虹鱒魚在市場上是否冒充大西洋三文魚”的熱議。9月,中消協表態,不能讓團體標準成為企業共謀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工具。至此,關於“三文魚身份問題討論”瞬間升級為“三文魚標準之爭”並迅速白熱化。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387條,新聞網站文章6096篇,移動端文章數 3708篇,微信公眾號文章5411篇,微博原發、轉發7.1萬條,論壇發帖1092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從2018年5月一篇記者調查文章指出市場上三分之一來自青藏高原的“三文魚”是紅鱒起,引起輿論關注。8月,“《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正式發佈”將輿情引向新的高潮。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上海、北京、青海、廣東、山東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專家解讀:將虹鱒列為三文魚不合適 顯示行業不自信

據瞭解,“三文魚”一詞源於對英文“salmon”的中文翻譯,最初是粵語(最早是由港澳地區人們)對salmon的一種中譯,而這種中譯並非是對所有salmon的中譯,而主要是指從挪威進口的大西洋鮭的中譯。

潘教授表示,“三文魚”是需要海淡水之間進行洄游的種類或種群,而鱒魚是指定居在淡水中並沒有跨鹽度洄游的定居型種群,在英文中也有明確的區分。由此可見,《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虹鱒列為三文魚,顯然是不合適的。

“一般而言,海水養殖的魚類相對淡水寄生蟲較少,對人體的危害較小,但並不是說生食這些淡水魚類就一定風險較大,主要取決於具體的養殖環境和工藝。”他指出,露天養殖的淡水魚類並非一定會有人魚共患病的寄生蟲,我國新疆、青海等地也沒有類似的報道。只要做好相關的檢驗檢疫工作,其風險應是可控的,而且這些地區的養殖水環境質量本身是非常優異的,使得養殖的虹鱒品質也非常好。

由於市場供求關係和不同地區人們對鮭、鱒魚特殊的口感要求差異,而對鮭、鱒魚產生了不同的市場評價,因此,在不少消費者看來,虹鱒比三文魚低端,認為用較低端的虹鱒替代高端的三文魚,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欺騙。

“其實虹鱒魚在營養價值上與大西洋鮭魚差別並不大;國際上,將鮭、鱒魚類平等對待也是一種普遍現象。” 潘教授表示,國內引入虹鱒養殖的時間較長,但消費者對虹鱒並不瞭解,造成人們普遍對虹鱒的評價不高,企業不敢亮出虹鱒的名稱,反而借用三文魚的名字,顯示虹鱒行業對虹鱒魚的不自信,消費者也因此會誤認為虹鱒魚的品質一定不好。

專家建議:行業應建立自信 修訂補充標準達到相對完善

潘教授表示,我國三倍體虹鱒養殖規模與規範比較完善,魚的品質也比較好,已經取得可喜的成果。虹鱒行業應建立並推廣國產虹鱒品牌的信心,引導消費者採用生食以外的醃製、熏製與熟制等虹鱒魚的加工消費方式,降低食用安全風險,提高國內外消費者對國產虹鱒的消費認可度,從而帶動虹鱒養殖、加工業的規模化發展。

同時,他認為,團體標準把虹鱒列為三文魚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沒有充分調研分析,匆促發布標準,引發不必要的市場波動。為了國產虹鱒養殖業的發展,讓更多國人品嚐到美味的國產虹鱒,對於標準中存在的問題,應在充分調查研究與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補充達到相對完善。

此外,他也指出,《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發佈,雖然初衷旨在鼓勵國產虹鱒養殖業的發展,但顯然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國消費者對三文魚的特殊喜好,引起如此大的爭議也不足為奇。但要真正振興虹鱒養殖業,除了提升行業技術外,讓消費者瞭解養殖現狀以及虹鱒的正確消費方式等,更需要諸多媒體的支持。因此,媒體對於此項標準的發佈應理性對待,科學報道。

熱點十一:

美國頻發環孢子蟲感染事件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劉秀梅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對於近年來,因環孢子蟲而引發的寄生蟲感染事件在美國層出不窮,來自世界各地的食源性疾病也不斷的出現在媒體的報道中。對此,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劉秀梅研究員表示,環孢子蟲病主要來源於被汙染的食物和水,很難直接通過人傳人這一途徑進行傳播。她建議,食品生產經營者應加強食品生產過程控制,消費者也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食源性疾病引發輿論關注

2018年8月,《每日郵報》發佈消息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有關部門在沙拉中檢測出含有環孢子蟲病毒,近年來,因環孢子蟲而引發的寄生蟲感染事件在美國層出不窮。如何全力提升對食源性寄生蟲感染的控制與預防,由此也引發了中國消費者的廣泛關注。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53條,新聞網站文章550篇,移動端文章數 259篇,微信公眾號文章481篇,微博原發、轉發597條,論壇發帖15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從央視網報道2018年7月美國多地出現了環孢子蟲的感染病例起,8月和9月輿論對這起事件的關注度一直較高,多個自媒體和專家對環孢子蟲感染進行科普。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湖南、浙江、廣東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專家解讀:環孢子蟲病主要來源於被汙染的食物和水

什麼是環孢子蟲?劉秀梅介紹,環孢子蟲又稱圓孢子蟲,是一種單細胞的腸道寄生蟲,主要寄生在人的腸道,特別是空腸部位。人體感染環孢子蟲,主要是因為食用了被含有環孢子蟲卵囊的糞便汙染的食物或水,從而引起以腹瀉為主要臨床症狀的環孢子蟲病。

據瞭解,這種寄生蟲主要存在於土壤、水等自然環境中,常見於生菜、捲心菜、萵苣、甘藍和胡蘿蔔等蔬菜以及牛奶和飲用水,但由於對乾燥非常敏感,所以很難直接通過人傳人這一途徑進行傳播。

劉秀梅介紹,由於環孢子蟲主要寄生在人的小腸,因此環孢子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水樣腹瀉,1~5歲兒童是環孢子蟲感染的高危人群,且可多次感染。除腹瀉外,大多數病人還伴有食慾減退、乏力、腹脹、腹痛、噁心、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如未經及時治療,病程可能持續1 ~ 2周或者更長時間,成為慢性腹瀉。

由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溫度和溼度較高,環孢子蟲卵囊更容易發育成熟,因此,在這些地區居住或者旅行的人感染環孢子蟲的風險較高。

專家建議:加強食品生產過程控制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劉秀梅表示,目前,我國的食源性寄生蟲病流行情況及食品安全風險尚不清晰。特別是基層哨點醫院對食源性寄生蟲病例的臨床檢驗、症狀診斷等能力建設尚需進一步加強。因此,相關部門和機構需通過對全國性大數據的積累、分析,掌握我國食源性寄生蟲病的流行趨勢,包括環孢子蟲病流行的高危地區、高危食品及高危人群。從而,未雨綢繆的開展監測和預防。

劉秀梅建議,食品生產經營者加強生產過程控制,保障消費者的飲食安全。食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能否滅活和消除食品中可能汙染的環孢子蟲卵囊,進而減少食源性環孢子蟲病的發生,是全球性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建議食品生產經營者加強對原料選擇及過程控制,確保生鮮食品和飲用水的安全。

此外,劉秀梅也指出,消費者應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生吃蔬菜水果前,應清洗乾淨或去皮;飯前便後、做飯前後、接觸寵物後洗手。不吃不乾淨的食物,不喝不乾淨的水;生熟分開;不要前往環孢子蟲病易發地區;出現水樣便等症狀及時就醫,查明病因。

同時,她建議政府加強對蔬果售賣店鋪、跨境電商的科普教育和科學指導。同時,加強對腹瀉患者,尤其是旅行腹瀉者、食品加工從業人員中可能感染環孢子蟲人員的防控管理。

熱點十二:

“職業打假”列入掃黑除惡名單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羅雲波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對於近年來飽受爭議的“職業打假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羅雲波教授指出,惡意打假給破壞了市場經營環境,動搖消費信心,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他建議嚴厲打擊惡意打假行為,同時企業也應採取法律手段進行自我保護。

“職業打假人”備受爭議

2018年8月,深圳市發佈的《深圳市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簡報(第53期)》中,批露該市搗毀了以敲詐勒索為手段謀取不當利益的“職業索賠人”團伙。由此,以“職業打假被列掃黑除惡名單”為題的報道持續發酵,事件引起飽受職業打假人襲擾的食品行業及社會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44條,新聞網站文章142篇,移動端文章數 123篇,微信公眾號文章605篇,微博原發、轉發389條,論壇發帖25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從2018年8月深圳搗毀 “職業索償人”黑惡團伙起,“職業打假人”成“掃黑除惡”對象便持續引發輿論熱議。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福建、河南、天津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專家解讀:“知假買假”惡意破壞市場環境 偏離立法初衷

羅雲波指出,《食品安全法》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對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作出賠償處罰的規定,其立法目的在於保障人民食品安全,維護正常的市場經營秩序。

2013年發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及相關指導案例中,將“知假買假人”視為普通消費者,並對其請求賠償行為予以支持。這一規定是在三聚氰胺奶粉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頻繁曝出,群眾對食品安全問題反映強烈的大背景之下,給予特殊背景下的特殊政策考量。

然而,不法分子假借“打假”的旗號,實為“職業索賠”,以法律賦予人民的權利為自己牟利,以“知假買假”、“尋假買假”甚至“造假買假”等方式,採取敲詐勒索等犯罪手段向經營者索償,實際是偏離了立法的初衷。

此外,從近年的司法案例來看,主要問題集中在食品的“標籤瑕疵”和“標準作廢”等方面,大多不涉及食品安全。

眾所周知,惡意打假給社會和行業帶來了諸多危害。羅雲波指出,惡意打假破壞市場經營環境,動搖消費信心,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特別指出的是, 職業打假團伙最顯著的特點是“知假買假”、唯牟利是圖,並不能有效提升食品行業的生產經營水平。

據羅雲波介紹,在當前的新階段,政府對惡意打假實施“零容忍”,開始從政策導向上對“職業打假”群體進行約束,逐步遏制職業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為。

專家建議:嚴厲打擊惡意打假行為 企業採取法律手段自我保護

針對“知假買假”的行為,羅雲波建議,為了逐步遏制職業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為,建議通過有針對性的司法解釋、指導性案例等形式給出更多的指導意見。從法理層面探討職業打假認定的合規性,從操作層面提高職業打假認定的可行性。同時,對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的打假行為給予支持和援助。

他指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面對職業索賠人的上門碰瓷,應以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積極配合主管部門,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同時,為避免職業索賠人利用輿論導向的施壓,更應及時公開相關信息,回應公眾關切。採取“私了”的方式只會助長他們的氣焰,更加危害行業共同利益。

同時,羅雲波表示,有關“職業打假”的早期報道,部分媒體存在炒作行為,而近年來惡意打假事件頻發,輿論導向有所轉變,報道愈發趨於客觀、理性。媒體作為發佈事件消息的重要媒介,應客觀、準確地報道相關事件,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消費者理性對待。

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聚焦丨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監製:王永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