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連載——《3D醫學》第三期

節選)第二篇 3D醫學

第一章 3D醫學概論

宇宙內涵大於生命,生命內涵大於醫學,醫學內涵大於科學。生命擁有超越現有一切科學知識內在的東西,我們尚無法完全探究清楚、無法完全領悟。醫學來源於科學,又超越於科學。生命是多維的,生命醫學沒有生物醫學不行,但只有生物醫學也不行。

第一節 生命大象與醫學整合

生命是一個多維的心身能整體黑箱系統(Multiple Dimension Life),任何科學、任何醫學都像盲人摸象,無法獨自詮釋生命真諦,都不全面甚至存在錯誤,醫學需要多維度整合,只有整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接近生命的本質(The Truth of Life),才能更好的為人類健康服務。

根據WHO健康新概念與現代醫學模式新要求,醫學整合需要實現“生物、心理、社會”三位一體的現代醫學模式服務目標。

在臨床醫療實踐層面,被整合的醫學體系需要具備以下4個前提條件:1、該醫學體系需要具有獨立成熟的理論體系;2、該醫學體系需要具有獨立成熟的評估與診斷方法;3、該醫學體系需要具有獨立成熟的干預與治療體系;4、該醫學體系需要經過長期臨床實踐驗證證明是有效的。 目前具備上述4個條件的醫學體系有:西醫(臨床生物醫學)、心理學與中醫學。

第二節 3D醫學

3D醫學(3 Dimension Medicine)是從多維生命與生命心身能整體觀出發,根據WHO健康新概念與現代醫學模式新要求,將西醫(臨床生物醫學)、心理學、中醫學最先進生命醫學理論、最有效臨床技術與方法進行充分整合與融合,形成一種更加符合生命健康促進、亞健康診療、疾病防治的全新整合臨床醫學體系。

人的生命是不低於11維的多維宇宙系統,西醫(臨床生物醫學)只在3維空間研究一維生命現象,沒有研究高次維宏觀生命現象,不完整、不全面,雖然“科學”,但不一定“醫學”;中醫學與心理學站在更高維度研究宏觀生命現象,看似不科學,但更醫學。只有將這三個醫學體系充分整合,才能體現生命多維性與心身能整體性,才能更好詮釋生命的本質,才能更深刻理解疾病發生髮展的全過程,才能最大限度體現醫學宗旨與目標,才能建立起全過程、全方位的醫療服務。

第三節 3D醫學意義

3D醫學是目前既能夠詮釋WHO 健康新概念,同時能夠滿足現代醫學模式要求,又能夠體現“大衛生、大健康、大醫學”理念的整合臨床醫學體系。3D醫學疾病心身整體診療觀還症狀為疾病、還器官為病人,讓醫生從檢查迴歸臨床、從藥師迴歸醫師,讓醫療迴歸人文,實現心身並重、中西醫並舉、防治並行、醫養並進、人病同治。3D醫學服務是全力推進醫療供給側改革、全面改善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方法與路徑。

疾病發生髮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個從無形到有形、從未分化狀態到分化狀態發展的多階段性過程。在生命體驗上,疾病尤其慢病發生髮展是在過去不良歷史文化、不良社會人際塑造的不良人格(反應與應對模式)基礎上,面對現實環境的不良因素(風寒暑溼、生活事件等),形成顯意識或潛意識不良心理情緒反應,長期作用並逐漸形成生理功能學變化,表現為異常症狀、體徵以及中醫體質改變,合併或不合並慢性感染狀態,最後達到臨床疾病診斷標準,發展成為臨床疾病。

所以,慢病發生髮展一般要經歷從心理變化、到中醫體質變化、再到西醫臨床疾病三個醫學階段,完成從無形到有形、從未分化到分化發展,最終從健康、亞健康、走向疾病的生命過程。

3D醫學對疾病診療可以從三個不同醫學視野、三個不同醫學界面、三個不同醫學角度入手,作用在三個不同層次,產生立體協同效應,實現了三個醫學體系共同針對一個西醫臨床疾病診療的新格局,形成了標本兼治、防治結合、人病同治的新局面。

3D醫學是多維生命視野下的三維醫學體系完美整合,3D醫學探索與揭示疾病冰山下的深層次生命現象與醫學實踐,建立疾病未分化狀態診療體系,關注並挖掘被西醫長期忽視的大腦邊緣系統、腦幹網絡系統、垂體下丘腦、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分子云網絡系統、免疫細胞系統以及宏DNA網絡系統功能的臨床價值。3D醫學整合心理與中醫理論、技術,發展植物神經功能醫學診療方法。臨床生物醫學關於植物神經功能方面的研究與實踐相對較少,診療手段相對缺乏。 3D醫學通過CTM-PEM檢查(CTM: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PEM: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Management and Positive Energy Medicine),本質上實現了對植物神經功能失調進行綜合評估,並通過心理與中醫手段進行綜合干預與治療。3D醫學根據CTM-PEM檢查結果,可以將臨床植物神經功能失調(Autonomic Nerve Disfunction,AND)分為抑鬱型AND(DAND ,Depression AND)、焦慮型AND(WAND,Worrying AND)、驚恐型AND(PAND,Panic AND)等。在臨床實踐中,植物神經紊亂性疾病暨心身疾病皆可通過西醫與中醫相結合的方法給予抗焦慮、抗抑鬱、抗驚恐等治療。

3D醫學破除了臨床生物醫學的“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一維思維與局部醫學觀;破解了心理學發展中的醫學方向與醫學定位問題,讓其從虛走向實;解決了中醫學“無所不能”哲學思維下真偽難辨的困惑,讓中醫在3D醫學框架下目標更清晰現實。3D醫學是讓西醫承載著中醫學、心理學在綜合醫院臨床科室的服務體系中,不斷壯大與發展。3D醫學通過心理與中醫技術方法讓西醫充滿陽光、讓生物醫學具有生命宏觀思維,進而對中醫發展與心理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D醫學是能夠在綜合醫院臨床科室建立中醫臨床路徑的醫學體系,是能夠在西醫疾病診療體系中充分發揮中醫作用的有效途徑,是在綜合醫院實現中西醫結合的有效方法,是能夠推動中醫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

過去,中西醫結合發展的歷史,是中醫學西醫的發展歷史,其結果,中醫不斷被西化,發展空間不斷被擠壓,不斷被削弱。據調查,2015年中醫院門診中藥治療率僅佔20%。3D醫學之中西醫結合,是全面西學中模式,是通過建立3D醫學心身整體診療路徑,讓所有綜合醫院臨床醫生學習中醫體質,讓所有綜合醫院臨床科室開展中醫體質診療,讓綜合醫院臨床科室的臨床醫生隊伍成為中醫發展的有力支撐,讓中醫依託西醫體系進一步發揚光大。

西醫對疾病診療服務主要是從疾病長成“形”並達到“疾病臨床診斷標準”進入“臨床界”開始的。缺乏疾病發生髮展全程診療觀,對疾病發展成為疾病之前的發展過程研究甚少,知之甚少,對病因分析含糊不清,對疾病預防體系不夠重視,重治輕防。

西醫屬於疾病“下半場”醫學。比如,冠心病診療都是從冠狀動脈狹窄並引起臨床症狀以及功能學異常開始,怎麼預防狹窄形成不知道、什麼原因引起狹窄不清楚,冠心病背後的生命心身能整體變化機制不清楚;高血壓診療也是從血壓已經升高超過診斷標準以後開始,對後續衍生性病變研究較多,而對高血壓的病因、發生機制以及預防措施研究較少;糖尿病診療重點是血糖升高後疾病發展演化歷程;腫瘤診療也是從 “腫瘤”確診之後開始,一切都是“守株待兔”。西醫在疾病診療上存在明顯的“斷層”問題,存在診療“盲區”,臨床生物醫學講述的不是疾病的全部故事,只講了疾病故事的“臨床期下半場”、沒有講述疾病的“臨床前上半場”,所以,西醫是疾病“下半場”醫學,不是全程醫學。

3D醫學是一門可以同時兼顧疾病發生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全程醫學服務體系。心理、中醫是可以講述疾病全場故事的醫學,心理與中醫聯合起來可以糾正過去問題、應對現在狀態、預防未來病情轉變。3D醫學診療涉及疾病發生髮展三個醫學過程與階段,是一門全程醫學,彌補了西醫只能治療“當下”局部病變的不足之處。沒有全程醫學服務體系就難以真正實現疾病防治結合與醫養結合戰略。

3D醫學通過西醫、心理、中醫三位一體的綜合診療,可以更加全面瞭解一個心身能整體的“活人”,而非“屍體器官”;3D醫學看的是“得病的人”,即疾病背後的心身能整體變化(疾病未分化態),而不僅僅是“人得的病”,即局部疾病(疾病分化態),並具有全人照顧(whole-person care)的理念,具體包括3個方面服務:全面(生物、心理、社會三個方面)照顧完整的人;全面的家庭照顧(holistic family care,注重家庭成員心理健康促進);全程連續性照顧。

3D醫學是一門人文醫學。“看病先看人、治病先治心”,人文醫學本質與核心是要求醫護人員為患者提供心理性服務,解決心理訴求,識別心理問題、MUS以及心身疾病,並通過激發病人積極向上的心理學效應,產生促進疾病康復的臨床效果。3D醫學以人為中心,重視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作用,通過踐行心身整體診療服務,建立真正的人文醫學臨床路徑與臨床規範。

3D醫學具有治未病學、健康醫學、預防醫學、積極醫學等思想、理論內涵,能夠進行大眾普及與實現大眾參與,3D醫學中的心理學與中醫學可以幫助人們實現自我健康管理、自我健康促進、自我疾病預防、自我疾病康復,從而促進醫學從被動醫療服務模式發展為群體主動參與的醫學服務模式,推進全民健康戰略,所以,3D醫學是一門公衛醫學,是有效控制疾病暴漲、門診病人暴增的重要方法。

人體是一個多維多級的正能量體,3D 醫學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以提升生命正能量為宗旨,以中醫治未病健康促進、體質改善技術為手段,以西醫疾病防治為目標,是一門正能量醫學(positive energy medicine,PEM)暨陽光醫學體系。

人是一個動態波動的能量體(正能量-負能量>0),一切致病因子皆為負能量體,當多種致病因子相加到一定閾值,導致人體正能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會罹患疾病。所以,當一個人正能量足夠強,就不容罹患疾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3D醫學整合中醫、心理技術方法,以提升生命正能量為宗旨,以“陰陽雙補、升清化濁”為手段,以祛除能量霧霾為目標,是正能量醫學暨陽光醫學。3D醫學治療的本質是通過增強人體正能量,來對抗與抵消致病因子負能量,從而達到治病防病之目的。

(未完待續......)

國內首部探索生命、醫學、疾病的科普性讀物—《3D醫學》

《3D醫學》是一本研究西醫、中醫、心理三大醫學體系的異同點與相互整合融合之道的書籍,深入探究了慢病發生髮展的共性規律,進一步闡述了疾病未分化態與臨床專科分化態雙態疊加模型,創立了PCD診療路徑,體現了大醫至簡之精髓,併為中國慢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追尋醫學初心,努力破解臨床生物醫學發展面臨的困境,3D醫學還症狀為疾病、還器官為病人、讓醫生從檢查迴歸臨床、從藥師迴歸醫師、讓醫療迴歸人文,實現心身並重、中西醫並舉、防治並行、醫養並進、人病同治。此書適合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醫護人員閱讀;也是一本關於生命學的科普性讀物,適合對生命深度思考、對醫學深度探究的有識之士閱讀;同樣此書還是一本自我健康管理、自我健康促進、疾病個人防治的個人值得保存的讀物。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三期

內容簡介

21世紀,人類進入了心理問題、心身疾病與慢病快速發展的時代,單純生物醫學的一維視野已經不能很好的應對“生物、心理、社會”三維疾病診療需求。傳統臨床生物醫學模式把心身整體的人體機械地分解成各種器官、組織、細胞與分子,忽視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髮展以及康復中心中的作用,導致臨床科室越分越細,讓患者成了器官,疾病成了症狀,醫療成了檢查、成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引發了很多臨床問題。因此醫學進入了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變、從科學醫學時代向整合醫學時代發展的歷史時期,整合醫學將成為未來醫學發展的必然選擇、必然方向與必然路徑。

3D醫學以整合醫學思想為引導,從探索多維生命本源的視角出發,深入研究西醫、中醫、心理三種醫學體系的異同點及其相互整合之道,提出了一些生命醫學新觀點、新思維、新方法;提出了亞健康學、慢病學新概念,深入探索了慢病發生髮展共同規律,並通過CTM-PEM診療技術,創立了3D醫學疾病PCD診療策略與臨床路徑;提出了疾病未分化狀態與臨床專科分化狀態的疾病雙態疊加模型,探索了疾病未分化狀態的診療策略、原則與方法,體現大道至簡、大醫至簡之精髓。

3D醫學從探索生命健康與疾病本質出發,努力尋找破解臨床生物醫學模式現存問題之法,充分體現人類人文醫學內涵,讓醫學充滿溫暖與陽光,具有較為實用的臨床價值。3D醫學是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類健康的一種新思維、新醫學觀、對推進整合醫學臨床實踐、實現健康管理與醫養結合、促進醫學發展與健康中國戰略實踐有重要意義;是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有效路徑,是全力推進醫療供給側改革、全方位改善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