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連載——《3D醫學》第十一期3D醫學臨床實踐心血管篇

心臟內科-心血管疾病心身整體診療模式

社會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系統心身疾病發病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有功能性心身症與器質性心身病兩大類。常見心身症有冠脈痙攣、情緒性心律失常、心臟神經官能症、心因性頭痛、心因性暈厥等;常見心身病有心源性猝死、冠心病、高血壓、心梗等。

心臟疾病心身整體診療模式不同於“雙心”模式,更適於綜合醫院心臟內科建立臨床路徑與規範,讓心身整體診療服務惠及每一位心臟病患者。

第一節、原發性高血壓

國家“十二五”期間的一項抽樣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約有2.5億高血壓患者,患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成為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併成為全球死亡率的第二大病因。

一、高血壓是心身疾病

一項全國1993人抽樣調查顯示,高血壓人群心理問題發生率為37.6%,心理亞健康發生率高達54.3%,其中47.8%有不同程度抑鬱,43.2%有不同程度焦慮,抑鬱合併焦慮18.7%。中醫體質檢查結果顯示,陰虛體質佔51.3%,陽虛體質佔17.5%,氣鬱體質佔44.7%。

重磅連載——《3D醫學》第十一期3D醫學臨床實踐心血管篇

高血壓發病機制示意圖


三、高血壓診療策略

1、給與CTM-PEM檢查與評估分析

第二節、冠心病

冠心病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容易引發心梗與猝死,其中心理社會因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重磅連載——《3D醫學》第十一期3D醫學臨床實踐心血管篇

冠心病發病機制示意圖


冠心病是心身疾病,是“生物、心理、社會”性慢病。冠心病與心理健康狀態以及中醫體質具有密切關係,一項2669人的多中心研究顯示,冠心病患者心理問題發生率為41.2%,心理亞健康發生率高達52.3%;其中,46.0%為抑鬱,54.6%為焦慮,抑鬱合併焦慮26.2%。中醫陽虛體質佔46.9%,陰虛體質37.5%,氣鬱體質21.3%,血瘀體質34.5%。

一、冠心病3D醫學心身整體診療路徑

重磅連載——《3D醫學》第十一期3D醫學臨床實踐心血管篇


二、心梗3D醫學預防

(一)、心梗發生與心理、中醫體質關係

一項1858例心梗患者調查結果顯示,心梗患者52.9%有抑鬱,49.1%有焦慮問題,抑鬱合併焦慮27.3%。中醫陽虛61.2%,氣鬱53.1%,血瘀47.7%。

(二)、心梗3D醫學預防

1、定期進行CTM-PEM檢查,進行風險評估

2、低劑量(半量)服用抗抑鬱抗焦慮藥物,隔日一次

3、右歸丸、越鞠丸、丹參滴丸,遵說明服用

國內首部探索生命、醫學、疾病的科普性讀物——《3D醫學》

《3D醫學》是一本研究西醫、中醫、心理三大醫學體系的異同點與相互整合融合之道的書籍,深入探究了慢病發生髮展的共性規律,進一步闡述了疾病未分化態與臨床專科分化態雙態疊加模型,創立了PCD診療路徑,體現了大醫至簡之精髓,併為中國慢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追尋醫學初心,努力破解臨床生物醫學發展面臨的困境,3D醫學還症狀為疾病、還器官為病人、讓醫生從檢查迴歸臨床、從藥師迴歸醫師、讓醫療迴歸人文,實現心身並重、中西醫並舉、防治並行、醫養並進、人病同治。此書適合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醫護人員閱讀;也是一本關於生命學的科普性讀物,適合對生命深度思考、對醫學深度探究的有識之士閱讀;同樣此書還是一本自我健康管理、自我健康促進、疾病個人防治的個人值得保存的讀物。

重磅連載——《3D醫學》第十一期3D醫學臨床實踐心血管篇


內容簡介

21世紀,人類進入了心理問題、心身疾病與慢病快速發展的時代,單純生物醫學的一維視野已經不能很好的應對“生物、心理、社會”三維疾病診療需求。傳統臨床生物醫學模式把心身整體的人體機械地分解成各種器官、組織、細胞與分子,忽視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髮展以及康復中心中的作用,導致臨床科室越分越細,讓患者成了器官,疾病成了症狀,醫療成了檢查、成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引發了很多臨床問題。因此醫學進入了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變、從科學醫學時代向整合醫學時代發展的歷史時期,整合醫學將成為未來醫學發展的必然選擇、必然方向與必然路徑。

3D醫學以整合醫學思想為引導,從探索多維生命本源的視角出發,深入研究西醫、中醫、心理三種醫學體系的異同點及其相互整合之道,提出了一些生命醫學新觀點、新思維、新方法;提出了亞健康學、慢病學新概念,深入探索了慢病發生髮展共同規律,並通過CTM-PEM診療技術,創立了3D醫學疾病PCD診療策略與臨床路徑;提出了疾病未分化狀態與臨床專科分化狀態的疾病雙態疊加模型,探索了疾病未分化狀態的診療策略、原則與方法,體現大道至簡、大醫至簡之精髓。

3D醫學從探索生命健康與疾病本質出發,努力尋找破解臨床生物醫學模式現存問題之法,充分體現人類人文醫學內涵,讓醫學充滿溫暖與陽光,具有較為實用的臨床價值。3D醫學是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類健康的一種新思維、新醫學觀、對推進整合醫學臨床實踐、實現健康管理與醫養結合、促進醫學發展與健康中國戰略實踐有重要意義;是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有效路徑,是全力推進醫療供給側改革、全方位改善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