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其实离你很近

01

“抑郁”是个沉重的话题,她像个鬼魅,行踪飘忽不定,时而遥不可及,时而近在咫尺。

人生在世,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精神压力、天灾人祸……这时的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压抑、烦躁、难过、失落等负面情绪,总有那么一瞬间,感觉自己喘不过气、似乎活不下去了,“抑郁”此时触手可及。不曾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聊人生。我们如何对待这种情绪直接关系到处世态度、生活质量、做人原则。

最近阅读了华裔作家伍绮诗长篇小说《无声告白》。作者文风温婉而细腻,情感力透纸背。故事讲述了被寄予厚望的女儿莉迪亚没有按照父母期待的过完一生,想挣脱束缚却不幸溺水身亡,给亲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给读者留下了诸多的警醒。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周遭发生的诸多事件:高中时的学妹因课业压力大导致精神失常;大学同学英语过级考试的头天晚上跳楼自杀了。今年网络上更是报道了浙大博士跳进了钱塘江、女生峨眉山跳崖、男子华山长空栈道跳崖、年轻二胎母亲带孩子跳楼……一件件的 “跳”,都在讲述着生活的不易,这真的不只是所谓的“心里承受能力太差”!

抑郁,其实离你很近

02

究其背后,有诸多因素,梳理一二,首推关爱缺失。

关爱就像和煦的春风吹拂万物,亦像一泓清泉沁人心脾。然而,缺失了关爱的家庭,犹如冬天的冰窖;缺失关爱的夫妻,犹如路人相逢。小说中女主人公玛丽琳为实现自己当医生的愿望,悄无声息的离家出走,这次不负责的行为对丈夫詹姆斯和孩子内斯、莉迪亚来说都是灭顶的打击,他们在心里始终认为是自己的错,由此产生了深深的自责与极度的不安全感,导致了后来莉迪亚对归来母亲的千依百顺,哪怕一次次违拗自己的心愿也强颜欢笑讨取父母开心。

抑郁,其实离你很近

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那是早在之前就埋下了隐患而不自知罢了。如果再难再累也把孩子带在父母身边,亲自抚养教导,哪里有那么多因留守而出问题的儿童?如果父母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健康而不唯分数与排名论,哪里有那么多困惑、压力?如果丈夫多体贴、多分担妻子的辛劳,哪里有那么多的怨妇、女汉子?如果妻子多理解、多体谅丈夫的不易,哪里有那么多苦闷、争吵?如果子女多包容、多孝顺父母,哪里有那么多的孤单、寂寞?我们总是有太多的理由坚持做自己认为当下“最正确、最重要”的事,往往不愿牺牲自己的一点点利益去给我们至亲至爱传递关爱;我们总以为今后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殊不知,错过,或许就是一辈子的悔恨!

03

众多父母对子女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然,物极必反,过高的期望犹如沉重的枷锁,无形中把孩子压垮;如若再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那更是赤裸裸地伤害。不要再打着“爱”的名义,“为你好”的幌子,那只是你自己虚构的幻想,并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生活。就像小说中莉迪亚被迫承载着父亲“合群、受欢迎、适应环境”的期望、母亲“成为一名众人皆知的医生”的梦想,不停压抑着心中翻腾的苦涩。

人生本是一次单向的旅程,有些错,一辈子也弥补不回来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学会放手,更要懂得退出,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

抑郁,其实离你很近

就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论孩子》这首小诗写的那样: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对生命的渴望所诞生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为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作为世间独一无二存在的每一个人,终此一生,都想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其实,存在即合理。

你就是你,无人替代。

我们不必仰望繁星的璀璨、不必羡慕高山的险峻、不必渴求大海的深邃,活出自我就是精彩!

抑郁,其实离你很近

您的阅读与点赞,是对前进一步的最大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