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遵義老師對於唐永濟縣的觀點

唐代,曾析臨清(治今臨西縣倉上村)南境置永濟縣。因為一些歷史典籍記載不詳等原因,故引起學術界一些不小的爭議。現根據歷史記載和考古資料敘述如下:


楊遵義老師對於唐永濟縣的觀點

譚其驤先生唐代地形圖上的臨清縣與永濟縣治所大體位置


一、永濟縣的設置時間

《舊唐書.代宗記》載:“永奉(又名大曆)七年壬子(772年)春正月,以魏州臨清之張橋店置永濟縣”。

《元和郡縣誌》載:“永濟渠在(永濟)縣城西門外,故以為名。”

《元豐九域志》載:“宋熙寧五年(1072年)省永濟縣為鎮。”

永濟縣廢后,先隸館陶,尋隸臨清。《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1995年)記載:“永濟縣,唐大曆七年分臨清縣置。北宋熙寧五年併入館陶”;

根據以上資料提供的信息可得知,永濟縣自唐大曆(永奉)七年始設,至宋熙寧五年廢,置縣時間是300年整,中間無間隔和改動。但是,1999年版《館陶縣誌》卻有三條記載與之相左,應該提出予以更正:

其一雲:“唐大曆七年改館陶為永濟,不久又稱館陶。”

其二雲:“唐大曆中,館陶縣改名永濟縣,隨又復置館陶縣,至唐末未變。”

其三雲:“宋建隆四年(963年)復置永濟縣於館陶。”

以上三條記述與諸多歷史記載相左,且自有矛盾之處,並犯有地域性的錯誤,既把唐臨清之張橋店(永濟縣治所)設治成了“改館陶縣為永濟縣”。如此的疏誤,不知作者有何依據。


楊遵義老師對於唐永濟縣的觀點

譚其驤先生所作北宋地形圖上臨清縣與永濟鎮治所上的大體位置


二、永濟縣的轄域推測


十六國時期的後趙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曾在今臨西縣倉上村東兩次設治,建臨清縣。“臨清”之名始於此

古臨清縣直至金天會五年(1127年)治所東遷至曹仁鎮(今臨清市城南舊縣村)。當時的臨清縣地域非常廣闊,它大致轄今臨西縣大部,今山東冠縣和河北館陶縣的北部,邱縣的東北部等地。

唐大曆七年所設永濟縣,實際上是割唐宋古臨清縣南境——即今冠縣和館陶兩縣的北部部分地域所設。後貝丘縣(治今臨清市近古村)廢,又把貝丘縣的一部分地域(今臨清市西南部,冠縣東北部一帶)劃入永濟縣。因此,《元和郡縣誌》曰:“永濟縣本漢貝丘地,臨清(治今臨西縣倉上村)之南偏”。至此時,永濟縣的轄域有所擴大。

根據歷年出土的一些墓誌銘,可以大概判定永濟縣的轄域。它的東北界點為今臨清市南三里莊村(有民國年間出土的大唐劉處士夫人安定梁氏墓銘為證)。西北界點為今邱縣靳興平村(有《唐故潘府君墓記並序》為證)。北部界點為今臨西縣尖冢鎮西尖冢南,2015年,有出土尖冢南衛運河的“潘府君墓誌銘記潘府君卒葬永濟縣白水鄉山才之平原禮也”。西南界點為今館陶縣木官莊北(有1999年版館陶縣誌載《段銘》為證)。另外,今臨清市煙店鎮後唐時期也為永濟縣轄(有後唐莊宗時度支使孔謙墓誌銘為證)。永濟縣的轄域至少在少數幾個界點之間。由此可見,唐宋永濟縣是一個東西近百里,南北五十餘里,東西狹長且向東北突出的一個大縣。

唐代,臨清為三等“望縣”,貝州最大的古縣,國之北庫,魏博節度使儲慄之地。永濟縣為四等“緊縣”。


楊遵義老師對於唐永濟縣的觀點

尖冢村南附近出土的唐永濟縣墓誌銘



三、關於永濟縣的治所

關於永濟縣的治所,歷代典籍和近代大型辭書均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明一統志》載:“永濟渠在東昌府館陶縣西二里,漢名屯氏河,隋改名永濟渠,亦名御河”(時館陶已由東古城鎮遷至北館陶鎮)。

這是較早的明確記載。民國年間成書的《續山東考古通錄》載:“今館陶縣治今北館陶,即唐永濟縣故城,金時移治。” 1999年版《辭海》載:“永濟縣,以瀕永濟渠而得名,治今山東冠縣北館陶鎮。”譚先生的《歷史地圖集》則更是明確無誤地把唐宋永濟縣治所及廢縣後的永濟鎮都標示在了今天的北館陶。面對如此明確的歷史記載,故認定,今衛運河館陶段,就是漢代的屯氏別河,隋代的永濟渠。今天的北館陶鎮就是古臨清之張橋店,即永濟縣治所。北館陶的名稱,應來源於金代初年館陶縣治所從今山東冠縣東古城北遷四十里於原永濟縣治所建館陶縣時,其具體時間大致應在金天會五年(1127年)。


楊遵義老師對於唐永濟縣的觀點

邱縣靳興平村出土唐永濟縣墓誌銘




四、永濟縣的歸宿

宋《元豐九域志》載:永濟縣於北宋熙寧五年(1027年)廢后“先隸館陶,尋改隸臨清”。至於其“先入館陶,尋改隸臨清”的原因則是因為水患。據史載,熙寧四年(1071年)七月,北京(今大名)新堤決,漂溺館陶,永濟,清陽以北。

熙寧四年七,八,十這三個月;黃河屢決,以至引發了今臨西縣及其周邊地域較大的區劃變更。一是熙寧四年,省清陽縣,部分地入清河縣,部分地入臨清縣。二是熙寧四年,因患水,宗城縣治所由古雉川村(今威縣方營)東移四十里至今威縣邵古。三是熙寧五年,因患水,臨清入宗城縣為鎮,“旋復置”。四是熙寧五年,廢永濟縣為鎮,“先入館陶,尋改隸臨清”。由此可以看出,為什麼永濟縣廢后沒有直接入臨清,因為永濟縣廢時,臨清已入宗城,故永濟縣廢后先入館陶(治今山東冠縣東古城鎮)。熙寧六年(1073年)前後,臨清復置後,原永濟縣地又改隸臨清。

楊遵義老師對於唐永濟縣的觀點

楊遵義老師對於唐永濟縣的觀點

楊遵義老師對於唐永濟縣的觀點

楊遵義老師對於唐永濟縣的觀點

煙店出土唐永濟縣墓誌銘(山東省臨清市博物館收藏)



楊遵義老師對於唐永濟縣的觀點


楊遵義,1946年生,臨西縣楊莊村人,邢臺師範學校畢業。1964年參加工作,初從教,後任臨西縣農村工作部部長等職。2007年退休,退休後從事臨西縣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為河北省農經學會會員,河北省金石協會會員,邢臺市收藏協會會員,臨西縣經濟團體聯合會副會長,臨西縣書畫協會理事等,著作有《清淵尋古錄》、《榆陽古城》、《臨西古今人物》(副主編)、《泥土集》、《秋韻集》等



作者︱楊遵義 照片提供︱萬文禮 推送︱鍾巖


注:本號系臨西縣文廣新體局附屬文化賬號,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勿去掉logo,謝謝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