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業績瑟瑟發抖,春天未至“倒春寒”先來

靠行情吃飯的券商,迎來了業績預告期,今年的春節都不好過了。

眾所周知,2018年行情不好,智通財經APP觀察到,期間A股上證指數跌去了25%,成交額40.04萬億元,僅為2015年成交額的三成,而港股恆生指數跌去了14%,但成交額26.29萬億港元,創下新高。港股成交額雖然創新高,但對於中資券商來說,A股交易額巨幅減少對業績影響還是非常明顯的。

近日,證券業協會對國內131家券商的2018年度經營數據進行了統計,131家證券公司當期實現收入2662.87億元,同比下滑14.5%,實現淨利潤666.2億元,同比大幅下滑達41%,其中有106家券商實現盈利,而2017年則有120家券商實現盈利。

按業務分錄劃分,這131家券商的代理買賣證券、證券承銷與保薦、財務顧問、資產管理、證券投資收益及利息淨收入業務貢獻分別為23.4%、9.7%、4.2%、10.3%、30%和8.1%,合計貢獻佔比達87%,同比均下滑,分別下滑24%、32.7%、11.1%、11.4%、7%以及38.3%。

上述是券商整體的業績表現,但對於投資者來說,更加關注參與者的具體財務表現,下面我們將具體來看看這些券商在2018年的業績狀況。

業績“不盡人意”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港股的中資券商以及A股的券商基本出了12月份的財務數據,部分券商出了2018年的業績預告,以下為智通財經APP抽樣的15家主流券商以及小券商在2018年業績情況:


券商業績瑟瑟發抖,春天未至“倒春寒”先來


在抽樣的券商標的中,不管是收入還是淨利潤基本都呈下滑趨勢。主流券商中,淨利潤腰斬的有光大證券和東方證券,老大中信證券淨利潤下滑17.83%,老二海通證券下滑39.52%。小券商業績就比較慘了,特別是淨利潤,大部分腰斬,其中太平洋證券淨利潤由盈轉虧,虧損達9.24億元,國海證券淨利潤下滑達77.28%,慘不忍睹。

由於業績表現差,券商行業爆出裁員潮、降薪潮以及離職潮等,甚至有的券商通過降薪來提高業績表現,比如廣發證券(01776)於1月25日發佈公告稱,該公司決定整體調減2018年度薪酬費用,調整後該公司(母公司)於2018年淨利潤由37.23億元升至39.12億元。

值得慶幸的是,2018年大部分券商的資產淨值都沒有出現大幅度下滑,部分主流券商還是有增長的,華泰證券(06886)的淨資產就增長了20.4%。而資產淨值是作為重資產行業估值的基礎,根據富途中資券商股指數,行業PB為0.85倍,看起來挺便宜的,實際上,若2019年的行情延續2018年的萎靡,券商的市場估值仍會有較大的下調調整。

信用減值成罪魁禍首

實際上,各大中資券商整體業績出現大幅度下滑,除了行情不好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影響,特別是對於一些小券商來說,這個“重要的因素”簡直是致命的。

所謂的“重要的因素”其實就是財務上表現為資產減值損失的項目,在A股多家券商20180在1月26日發佈預虧公告,而主要原因為該公司計提大額資產減值準備共計9.72 億元,扣除所得稅,影響 2018 年淨利潤約7.29億元。

實際上,多家券商已經公佈資產減值的公告,比如方正證券、興業證券、國海證券、南京證券、西部證券、中原證券以及東方證券等多家券商,從各項計提資產減值的規模佔比來看,信用業務成為業績踩雷是主要原因。不過港股中資券商大都沒有出這類的公告,那麼我們把時間推前至首三季度,看看這些券商的資產減值情況。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2018年主流的券商基本實施新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將資產減值項目變更為信用減值項,以下為我們整理的淨資產排名靠前的關於信用減值損失的各項指標:


券商業績瑟瑟發抖,春天未至“倒春寒”先來


數據來源:公開披露數據處理(2018年首三季度)

從數額來看,上述10家券商中,2018年首三季度,中信證券(06030)和海通證券(06837)信用減值最大,分別為12.32億元和12.47億元,最小的為招商證券(06099)的0.97億元,但中信和海通這兩家券商體量較大,純數字對比並不能說明什麼,因此,有必要進行指標對比。

從信用減值佔比收入看,國信最大,其次為海通證券和光大證券,這三家佔比分別為9.24%、9.24%、7.71%和6.17%,從信用減值佔比淨利潤看,排名前三的依然是上述三家,不過排第一的是海通證券,佔比達34.8%,其餘兩家佔比也超過了30%。可見,資產減值對券商業績影響之大。

實際上,上述10家券商合計收入及淨利潤佔比分別超過了證券業協會統計的131家券商2018年收入及淨利潤的50%和60%,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這10家券商合計資產減值49.08億元,佔比合計收入4.1%,相當於削去了券商行業4.1%的利潤率。

其實從小券商公佈的業績爆雷事件也可以反襯行業的狀況,信用減值來源大都是股權質押風險爆雷所致。比如方正證券,4.7億元資產減值主要由於融資業務和股票質押業務,截至2018年12月31日,該公司融資業務中持有南京新百、上海萊士等股票的融資客戶資產出現了減值跡象,該公司決定計提減值準備合計3.2億元。

上文談到的太平洋證券,有9.72 億元的資產減值準備,主要是該公司對9家上市公司開展的股權質押業務,涉及的質押股票分別為商贏環球、勝利精密、當代東方、盛運環保、眾應互聯、天神娛樂以及美都能源等9家上市公司計提準備。興業證券,該公司2018年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共計6.51億元,其中四筆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業務累計計提減值準備共計6.08億元。

科創板帶來的機會

2018年因行情萎靡以及股權質押業務出現違約,導致券商業績普遍大幅度下滑,但2019年,對於券商來說或許是個巨大的機會,已經有很多券商正在虎視這塊“機會蛋糕”。而這塊“機會蛋糕”就是科創板建立,這是政策機會,相當於放一籃子股票進來,不僅帶來交易量,也給券商承銷及發行等各項業務帶來重要的增量收益。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及《關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實施意見》等內容。這意味著科創板框架已經形成,有券商預計2019年第二季度科創板將落地。

根據中金公司預測,2019年年內科創板的上市企業有望達150家,合計募資規模將達500億-1000億元。各大券商要做的,首先是如何拿下上市企業這部分市場,獲得企業諮詢收入以及承銷和發行收入,其次是如何通過引流獲得客戶交易佣金,當然也可以利用旗下基金通過資產管理方式獲得管理費。

理論上很豐滿,但實際上券商要想獲得“蛋糕”有很多政策不確定性,仍需市場驗證。

很多投資者擔心,科創板推出可能對A股其他板塊造成資金分流作用。科創板交易門檻尚未確定,參照新三板500萬的金融資產門檻,券商能夠引流的並不多,因此對業績影響可能有限,而參照港股通50萬元的門檻,或許會對其他板塊,甚至港股市場造成一定的衝擊。

以前新三板出來的時候,很多投資機構把新三板比喻成美國的納斯達克,如今科創板快出來了,也有很多機構把科創板當做未來的納斯達克,大家都知道,新三板採取做市商制度,基本和納斯達克一樣,但擴容太快,基本沒啥交易量,市場擔心科創板或會淪為下一個新三板。不過,科創板推出會帶來前期的上市熱,券商倒是可以先在投行業務上大賺一筆。

尚不論科創板會走向何方,僅靠熱度,2019年的券商板塊還是有機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