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中國創新跑出“加速度”

30年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振聾發聵。30年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與時俱進。

步入新時代,中央始終強調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更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單列一節,擘畫出目標明確、步驟清晰的“路線圖”。中國創新跑出“加速度”。

建設創新型國家升至新高度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進入空間站時代。”

“我國量子通信技術研究取得顯著成就,量子保密通訊方面在國際上處於全面領先的地位。”

“2017年‘復興號’動車組正式投入運行,‘復興號’擁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為世界高速鐵路商業運營樹立了新的標杆。”

“創新”是今年全國兩會上的高頻熱詞。在首場“委員通道”上,有3位政協委員分別向中外媒體介紹了各自領域最新的科技成果。

載人航天、量子通信、高鐵是中國科技的“名片”,也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最好註腳。

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央對創新始終有著清醒的認識: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

從《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全面部署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一系列重磅文件或政策的出臺都在踐行著這一理念。

“政府工作報告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單列為一節,我們科研人員很受鼓舞。”作為一名歸國留學人員,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感受到了國家對創新發展的重視。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路線圖”已經清晰:啟動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績效評價要加快從重過程向重結果轉變;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水平。

開啟高質量發展動力之源

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中國對創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對創新的認識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深刻。

“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

從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到發展智能產業、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諸多安排都在通過創新驅動為新舊動能轉換“鋪路”。

“路基”已打好。5年來,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兩倍,技術交易額翻了一番。

“中國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科技部部長萬鋼說,中國科技創新有力地支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民生改善,實現了全面融入、主動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新動能成長速度和支撐作用也超出預期。據國家發改委透露,有關機構測算,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超過30%,對城鎮新增就業的貢獻超過70%。

全國政協委員、新大陸科技集團總裁王晶表示,5年來,中國更強調創新驅動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鼓勵各行各業創新。快速崛起的新動能,正在重塑經濟增長格局、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新標誌。

打造雙創“升級版”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雙創”升級版是一個新提法。

報告提出,要提供全方位創新創業服務,推進“雙創”示範基地建設,鼓勵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開放創新資源,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產學研用協同、大中小企業融合的創新創業格局,打造“雙創”升級版。

“雙創”升級版植根於過去5年中國不斷澆灌的“熱土”。5年間,日均新設企業由5000多戶增加到1.66萬戶,4200多家眾創空間、30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00多家企業加速器和150多家國家級高新區形成了一個日趨完善的創業孵化生態鏈條。

打造“雙創”升級版,部委已經備好政策“彈藥”。比如,科技部表示,促進科技與金融的有效結合,為創業者成長提供全流程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國家發改委強調,以實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為抓手,推動北京、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3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推進雄安新區創新驅動引領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江浙滬的代表委員們也建言構建開放型的協同創新集群,比如,在長三角打造科創灣區,建設“中國硅谷”。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集眾智,匯眾力,一定能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

本文源自上海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