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資本蔣海濤:“技術、產業、金融戰略協同” 可望成為企業制勝的核心競爭力

《今日財富》雜誌記者 黃坤

1994年夏天,中國資本市場剛剛興起。國內早期涉足資本市場的一批年輕人正漂洋過海,前往美國考察,蔣海濤就是其中一員。

蔣海濤,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屆大學畢業生,2004年畢業於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先後在科研院所、黨政機關、鄉鎮基層任職鍛鍊,28歲出任縣級領導幹部。下海後,先後擔任中銀信託投資公司總裁助理、中國銀泰投資公司副總經理、摩根大通亞太區高級副總裁等職。

他長期從事資本市場領域的工作,深蘊國內外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被稱為國內最早涉足資本市場的資深人士、國際投資銀行圈的“中國通”,在投資和投資銀行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目前蔣海濤擔任摩根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任部分省市政府、大型企業、上市公司及投資銀行高級顧問。與部分著名投資機構和私人資本建立長期戰略伙伴關係。

蔣先生是一個擁有跨界思維的人。在接受《今日財富》雜誌專訪時,他提出,“‘技術、產業、金融戰略協同’,這是企業制勝的核心競爭力。

摩根資本蔣海濤:“技術、產業、金融戰略協同” 可望成為企業制勝的核心競爭力

圖1:2019年1月蔣海濤在美國硅谷與凱文凱利合影

從一樁房地產交易說起

1993年5月,蔣海濤結束地方黨政機關生涯。來到國內第一家股份制金融機構、人民銀行總行發起設立的中銀信託任職。

中銀報到第二天,他被派到廣東增城擔任中銀高新技術開發區執行總裁。他告訴記者說,他對金融本質的理解,就是從這個房地產項目開始的。

1993年4月,中銀與增城市政府決定共同打造佔地7500畝的現代高科技園區。協議約定,每畝土地交易對價3萬,總價2.25億。

蔣海濤提到,當時中銀支付這筆2.25億的土地款,主要通過三個方式解決:第一,分期付款,協議生效之日到年底前付訖2500萬,以後每年期末付訖5000萬。第二,引入另一家房地產公司原價轉讓1500畝,條件是2500萬首期款由對方支付。第三,中銀因此獲得20個月的運作時間,最終藉助招商引資,籌措開發資金。

“原來,金融的本質是信用。藉助公司信用獲得政府信任,通過交易結構的安排,實現土地資源信用化、信用資源資本化。在資源變資本的過程中,實現價值創造最大化。”

華爾街大佬的啟蒙

1994年7月,蔣海濤帶領中銀考察組赴美考察。其目的有二:一是考察硅谷,為增城項目建成世界一流的高新技術園區尋找解決方案,為跨國公司落戶中國作前期準備。二是考察資本市場,探索技術、產業與金融戰略協同的具體做法。

蔣海濤說,“那時候,我們對資本市場和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產業毫無認識”。在硅谷,他有幸認識到日內瓦集團董事局主席、後來擔任花旗銀行全球顧問的羅伯特.庫恩博士。

摩根資本蔣海濤:“技術、產業、金融戰略協同” 可望成為企業制勝的核心競爭力

庫恩博士 國際著名投資銀行家,為中國改革開放作出重大貢獻的外國友人,是2018年改革開放紀念大會上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嘉獎的十位外國友人之一。所著《投資銀行學》被當作業界的經典著作,所著《江澤民傳》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這是第一次看到傳說中的投資銀行,第一次見識到國際投資銀行圈裡的頂級大咖。”蔣海濤對當天的交流情景至今記憶猶新。

“庫恩說,評價一家公司是不是優秀,大致有四個條件:第一,投資回報率(ROE),這是評價一家公司好壞的核心,但是投資回報率高不等於是好公司;第二,行業地位、營業規模和市場份額,有規模有利潤也不一定就是好企業;第三,良好的成長性;第四,充沛的現金流。”

摩根資本蔣海濤:“技術、產業、金融戰略協同” 可望成為企業制勝的核心競爭力

後來,他在日記中總結道,“這次參訪讓我們對於資本市場有了全景式的認識。今天,這4個條件依舊是我判斷企業價值的重要指標。”

全國科學大會的建言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著名論斷;198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再次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1995年全國科學大會前,國家科委召集座談會,討論“科技如何成為生產力”。蔣海濤在會上提出:科技要成為生產力,必須與經濟相結合,必須走“科技、產業、金融戰略協同”的道路。

他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建議?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蔣海濤告訴《今日財富》雜誌,這個建議很大程度上基於就在幾個月前這趟美國之行的收穫。

那時,克林頓政府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不久,互聯網處在萌芽狀態;而資本市場在中國剛剛出現,上市公司總共不過五、六十家。“這次考察讓我對美國高科技產業和資本市場有了全景式的認識。”

鑑於這樣的認識,他在會上特別強調,所謂金融,不僅是傳統金融的信貸服務,而是藉助現代金融的理念,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價值發現和資源優化配置的機制,以金融創新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戰略轉型。他的提議,得到有關領導和與會者的高度讚賞和肯定。

自從那時起,蔣海濤就專注投資銀行領域,服務資本市場。長期參與併購、重組和上市等研究和實踐,對公司戰略、組織變革以及資本經營有了深刻理解。

企業如何最大程度實現價值創造?

2018年10月,蔣海濤作為嘉賓應邀出席全球CFO論壇,在主旨演講“新金融與新產業走向融合”中提出——“所謂新金融就是現代金融,就是資本經營,核心就是價值創造”。那麼,企業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實現價值創造?

在英文語境中,金融和財務是同一個詞語——“FINANCE”。蔣海濤告訴《今日財富》雜誌,以往企業家們往往更關注的是財務,即使涉及金融,也是以“信用、槓桿、風控”為核心的傳統金融。古典經濟學認為,(傳統)金融不創造價值;而現代金融的使命就是價值創造,“信用、價值、結構”是現代金融的核心。

他進一步指出,有關現代金融的命題,公司大股東和管理層往往比較陌生。有人認為,資本經營就是上市圈錢、炒股、賣殼。這是對資本經營的錯誤認識。

“實際上,所謂資本經營,就是通過兼併、收購、重組、上市等手段,優化業務、資本和風險結構,改善資本運營機制。”蔣海濤說,現代金融講的是經營活動當中的資本化過程。以資本經營為手段,以價值創造為目標,藉助資本市場價值發現和資源優化配置的機制,完成“資源變資本”的過程。通過一系列的結構設計,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

縱觀當今世界實力雄厚的大財團、大企業的成長史,他們無一不是通過對上述資本經營手段的有效運用,取得現有規模、市場份額和競爭優勢,實現企業低成本、超常規的發展。

企業家和財務總監如何推動企業實現價值創造?

摩根資本蔣海濤:“技術、產業、金融戰略協同” 可望成為企業制勝的核心競爭力

圖5:2019年1月蔣海濤考察拉斯維加斯CES全球消費電子展

談到企業家和財務總監,蔣海濤表示,“現代企業的管理者大致有三個身份:第一重身份是工業家,技術出身的創業者,往往注重技術和產品,不擅長經營管理;第二重身份是企業家,擅長人財物、產供銷的資源配置,把利潤最大化作為經營目標;第三重身份是資本家。”

“這裡的資本家跟政治術語中的資本家不一樣,我們指的是一個懂得怎麼把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角色。”他強調,財務總監作為公司中最靠近資本市場的人,應當對價值創造環節有所涉足,並不斷學習提高。

“然而,現在很多財務總監仍侷限在財務領域,專注於傳統金融,卻忽略了新的經營環境”。隨著萬物互聯、智能互聯網的發展,企業本身之外的產業生態也越來越重要,如何實現外部價值鏈的重新構建?如何巧用他人信用盤活整個價值鏈?

與時俱進,產融結合。市場在發生變化,行業產業在發生變化,以往技術、產業、資本三條路線分別由專人做,但現在企業的金融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結合,這是大勢所趨。

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結合,就是藉助現代金融技術,幫助企業實施資本運營戰略。他認為,“資產管理也好,融資也好,它的本質是信用在互換過程中,要實現信用效用最大化,這其中做好風險控制就成了一個重要環節。我相信,未來大數據人工智能可以解決信用的匹配的問題,槓桿和風險控制的均衡問題,從而實現效率最高,成本更低。”

當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但鮮少有人真正做到技術、產業、資本三位一體,互為貫通。

蔣海濤提出,“這就要求我們企業家、金融家不僅僅要懂資本路線,還要懂產業和技術路線,只有技術、產業、金融三位一體,戰略協同,我們才能夠真正有效地發現價值,優化配置資源。這是價值創造的重要途徑。”

跨界思維促成“最優解”

“經營企業也像經營人生,你應時常問自己三句話:你想幹什麼?這是戰略;你能幹什麼?這是戰略和資源要匹配;你應該放棄什麼?這是如何進行風險控制。”

談及財務戰略的制定,蔣海濤認為,第一要根據企業自身不同發展階段制定財務政策;第二,資本運作永遠是企業家的一個核心命題,資本經營是上市公司的靈魂;第三,我們的視野要面向資本市場,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價值發現和資源優化配置的機制,為產業升級和戰略轉型賦能。

二十幾年闖蕩資本江湖,蔣海濤從初涉資本市場到如今被譽為資本市場領域的實務專家,他強調跨界思維的重要性。“我們做財務、做金融的人,不僅要關注產融結合,還應注重科技,三位一體戰略協同,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我們的機會所在。”

長期以來,技術、產業、資本分屬於不同領域。技術專家專注技術研究和開發,企業家聚焦產業資源的組織和管理,而投資者僅僅滿足於項目投資。

“事實上,僅有技術上的成功,並不等於產業上的成功;技術成功、具有產業潛力,但若沒有資本力量的推動,沒有資本經營的能力,這項技術也很難發展起來,投資者未必實現價值最大化的目標。”蔣海濤強調,“只有技術路線、產業路線、資本路線有機融合,戰略協同,才能最大程度上實現價值創造。

“在新興產業培育階段,藉助傳統企業的產業平臺和盈利業績,嫁接新興產業,實現技術、產業、資本戰略協同,這樣的投資機會更具價值創造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