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美國名校校友捐贈的歷史和現狀

《今日財富》特約專欄作家 黃兆旦 北京大學學士和碩士,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優你教育創始人

不久前,前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Rubens Bloomberg)向他的母校約翰霍布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捐贈了18億美金,成為了迄今為止美國學術機構收到的最大的一筆捐贈。他還表示,捐贈這筆資金是希望任何一個符合大學錄取標準的學生,都不應該因為家庭經濟條件而被拒錄。這18億主要都是用來給來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提供獎學金。

捐款給畢業的母校這件事,對國人來說還不算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但在國外,尤其是美國有捐贈文化。一個家庭給孩子就讀的學校捐款,數額不論大小,這種文化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了。

本文先來跟大家說說捐贈文化從何而來。

1.美國大學捐贈文化的由來

兩百多年前,也就是17世紀初期至18世紀中期,英國和來自西歐的移民在北美大陸上一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正因如此,那時的美國繼承了英國傳統文化,強調友愛、互助等精神。在美國獨立戰爭前,殖民地共建立了9 所學院,分別是:哈佛學院、耶魯學院、威廉和瑪麗學院、國王學院、新澤西學院、達特茅斯學院、費城學院、羅德島學院以及女王學院。而這些學院一開始都是以傳教為主要目的。

創辦初期,由於受到學費水平和招生規模的限制,這9所殖民地學院始終不能通過學費收入來維持其正常運轉。同時,政府也沒有給予殖民地學院足夠的資金支持。導致這幾所學校不得不選擇慈善捐贈作為經費的主要來源。與此同時,因為英國本土已經具備發達的經濟和悠久的捐贈傳統,一些沒能來到美國的牧師和傳教士們紛紛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以幫助美國學院的建立。

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哈佛大學名字的由來。1638年 9月14日,牧師兼伊曼紐爾學院院長的約翰·哈佛(John Harvard)病逝,他把自己一半的積蓄共720英鎊和400餘冊圖書捐贈給了哈佛大學前身——劍橋學院。 1639年 3月13日,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把這所學校命名為哈佛學院。 最終於1780年擴建成哈佛大學。

然而在獨立戰爭後,來自英國本土的捐贈急劇下降,導致在南北戰爭前,美國大學捐贈都以小數額為主。

直到南北戰爭後,美國的大資本家們看到了大學改革背後對於生產力提升的作用,於是大量大額資金開始湧入大學市場。1892年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捐資3500萬美元創立了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此外,同時期成立的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和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也都源自於大筆私人捐款。

二戰後,美國現代大學制度基本形成。現今的大學慈善捐贈既保留了前幾個階段的傳統,又有所變化和提高。其成熟程度也達到了空前的水平,主要體現在捐贈的來源更廣、規模更大、種類更多。由於冷戰時期的美蘇交惡,為了人才儲備,美國盡舉國之力大力發展了國內大學教育,再加上二戰退役的士兵都被政府安排進大學進修,導致美國大學數量大幅度增長。不僅校友捐贈、政府補貼增多,大批量慈善教育基金會也在那時相繼成立,如:洛克菲勒普通教育委員會(The General Board,1902年)、卡耐基教學促進基金會(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05年)、羅素·塞奇基金會(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07年)等等。

現代美國大學,尤其是私立大學捐贈基本延續了二戰後的架構,以校友和基金會為主,政府補貼只佔了極小的一部分,而公立大學中政府補貼的數額則更多。

談談美國名校校友捐贈的歷史和現狀

2.美國當代名校捐贈對學校、個人和社會的影響

- 對學校的影響

正如之前所說的,美國很多大學的主要收入來源都是校友資助和基金會的運作。充足的資金能夠招聘來優秀的老師、建立先進的教研設備,也能提供獎學金給社會經濟地位低下但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從而形成多元化的學生群體。學校也能讓不同的學生互相學習、互相挑戰和激勵,最終培養出成功的學生。功成名就的學生是大學最好的品牌推廣大使,不但提升了母校的知名度,日後他們的捐贈也是學校不菲的收入。這樣一個良性循環就此形成。

許多人認為美國的優質大學更傾向於招收家境好的學生,以提升畢業後的捐贈數額,但這點有失偏頗。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6年的調查,雖然各個州的中產階層收入有差異,從全美平均數據來看,家庭年收入在40,425美金到120,672美金的屬於中產階級。從圖一哈佛大學2018年最新入學的新生數據統計中的家庭收入分佈可以看出,近30%的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近55%的哈佛學生收到了不同額度的助學金,平均在53,000美金一年。總的來說,不同收入階層所招收的學生數量基本上是持平的。而之所以這些名校學生的成功概率比較高,主要還是因為學校能給學生提供的各種優質的資源,這一點在之後對學生的影響中會提到。

談談美國名校校友捐贈的歷史和現狀

圖一:2018哈佛大學入學新生家庭經濟狀況比例

- 對學生的影響

在獲得經費後,大學往往能提供給學生更優質的教育和資源

申請階段,大學在招生時會有專人接待你,帶你體驗學校生活,會帶你去食堂、教室、圖書館等地方參觀,介紹學校歷史及文化。

入學之後,學校也會主動給學生們提供儘可能多的資源,不只會保證提供給學生最好的學習環境,還有各類服務設施,包括法律服務中心、就業指導中心、學業指導處、心理諮詢中心等等。如果對某個專業特別感興趣,部分學校還會讓不同行業內的頂尖人物給學生們做演講。

當學生畢業後開始找工作,學校會鼓勵各地校友會協助;如果你畢業後從事低收入的社會公益活動,你的學生貸款可以延期支付甚至被減免;畢業後,無論到哪裡工作,校友聯誼都會無處不在;甚至將來你的子女申請你的母校,還會有特別的優待,即所謂“校友子女偏好”(Legacy Preferences)。從圖二哈佛大學提供的官方數據來看,近40%的學生家庭中有家長、兄弟姐妹或者親戚上過哈佛大學。經過這種長期的感化,自然而然會對母校心存感激,待機回報。

談談美國名校校友捐贈的歷史和現狀

圖二:2018入學哈佛大學校友子女學生比例

高瓴投資創始人張磊就曾表示耶魯大學多次在他低谷時期給予了他幫助,包括獎學金的支持、專業方向的引導,創業初期的投資等等。所以在2010年初,張磊給耶魯捐贈了888萬美元,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捐贈這件事下還是存在著一些“潛規則”。

就像在之前哈佛歧視亞裔案中,被爆出Z名單(Z-List)的存在。根據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這樣的權威媒體爆料,每年有50-60位在錄取邊緣線上的學生上了Z名單。在這個名單上的學生,70%是白人,且絕大多數都是校友子女。要上Z名單,光有錢不行,還要有影響力,比如某總統的孩子。當然孩子本身成績也不能太差。答應上Z名單的前提是同意延後一年入學。絕大多數名單中的學生都答應Gap一年,去旅行,或者去工作。可以說,部分名校還是會因為捐贈而對某些特定權貴的親屬放寬招生政策,圓他們的“家族名校夢”。

“校友子女偏好”政策是在20世紀初引入美國的,當時是作為一種把猶太背景的學生拒之門外的方法之一。根據一位哈佛的博士生邁克·赫維茨(Michael Hurwitz)的調查顯示,如果父母一方是美國前30頂尖大學畢業的,他們的子女被這些學校錄取的幾率要增加45%。根據紐約時報2017年發佈的文章,包括五所常春藤在內的38所大學招收金字塔尖1%的學生比來自中底層60%的要多。圖三所示,家庭條件越好的孩子越容易上到頂尖的大學,而底層20%中絕大多孩子上好學校的比例只有10%左右。所以,在美國要上名校也是要拼爹拼媽拼家境。

談談美國名校校友捐贈的歷史和現狀

圖三:美國不同經濟收入的學生上大學層次的比例(來源:2017年1月紐約時報文章)

- 對社會的影響

大學捐贈會對社會層面也產生許多積極的作用,大學會努力提升學生在校期間的感受,也會使用學校資源儘可能的讓學生們實現理想,取得成功,這樣才能有更多回饋學校的資本。另一邊,因為大學招生本身就需要實現學生的差異性(參照之前哈佛大學2018屆新生家庭收入分佈),所以也能幫助許多中下階層的優秀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實現階層躍遷。

總的來說,校友捐贈是一種積極正能量的行為。只是,是否捐贈的家庭就應該享有特權,這是一個敏感而灰暗的話題,在哪個國家都不會是公開倡導的現象。我的觀點向來是,有足夠的勇氣,把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做到極致;同時也有足夠的胸懷,去包容自己沒有辦法控制的事情,善待他人、善待世界。

3.總結

許多人喜歡拿中美大學生捐贈數額的不同進行比較,但這個比較其實意義不大。這兩種模式無分優劣,都是社會形態和政府政策長期發展導致的產物。中國大學大多依賴國家補貼和科研經費。於此同時,雖然許多知名大學都有高額的捐款收入,但以捐款為主要來源的高校,不過就只是美國幾十所的名校才有的特例。據2017年美國大學收入數據統計,捐贈數額排名靠前的80所大學佔有了全美97%的校友捐款。而美國大學這種通過提升教學質量,鼓勵學生奮進,增加成功機會,最終接受饋贈,實現盈利的教育方式,仍然還是有值得借鑑的地方。

如果換做你,你願意為你的大學捐款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