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50歲“海王”鍾海鋒 獲國際海事組織2018“海上特別勇敢獎”

一週前,50歲的鐘海鋒剛剛去了一趟倫敦,在2018年國際海事組織(IMO)頒獎典禮現場,他獲得了該典禮的最高榮譽――2018“海上特別勇敢獎”。

鍾海鋒是交通運輸部廣州打撈局的一名高級潛水員,入行已有28年。在這個國際級獎項公佈前,他早已是單位裡享譽無數的勞模。所有的榮譽,在他看來都只是在工作時“盡了本分”,以至於聽說自己獲得大獎時,鍾海鋒並沒有過多的驚訝;回國後他順理成章就把獎狀獎牌都“存”進了單位的獲獎陳列架上。穿上潛水服、戴上氧氣瓶,他又成了與死神賽跑的人,隨時準備救助被困海上的人。

鍾海鋒此次獲獎,也是中國人第二次奪得這個至高榮譽。儘管在大風大浪裡磨礪出了勇敢沉著的性格,領獎時他卻忍不住緊張起來。“我去領獎,代表的是團隊,是國家。”此時,他的思緒又再一次回到去年11月那場驚心動魄的營救當中。

水下救人與死神賽跑

2017年11月27日凌晨,在珠江口伶仃航道海域,一聲巨響,打破了海面的平靜。滿載鋼材的貨船“順錦隆”與滿載黃沙的貨船“錦澤”輪發生了碰撞,“錦澤”輪隨即沉沒,除兩名船員幸運逃出以外,其餘12人生死未卜。

“錦澤”輪船體倒扣90度下沉,原本已經安排了第二天去珠海開展另一項打撈任務的鐘海鋒臨危受命,即刻取消行程,直奔“錦澤”輪事發地。作為廣州打撈局救撈工程船隊第四工程分隊潛水隊長的他深知,只要還有機會找到生還者,他就會全力以赴。

“當時其實存在很多未知數,船上還有多少人是生是死,我們都不掌握,但我們絕不能放棄任何生還的可能性。”

搜救工作持續了30多個小時,終於在28日中午,7名生還者的蹤影出現了,鍾海鋒的隊員在其中一個密閉船艙發現了他們,並率先救出了一名,“當時那個船艙只剩下50釐米不到的高度沒被水淹沒,剩下6人裡面已經有一人昏迷了,氧氣越來越稀薄,時間每過一秒意味著生存機會就又少了一秒,非常危險。”

得知水下情況後,原本還在岸上指揮的鐘海鋒二話不說換上潛水裝備,“當時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用最短的時間,把其餘倖存者從死亡邊緣拽回來。”

縱使經驗豐富如他,下水後也意識到情況的複雜――“錦澤”輪下沉後,貨艙裡的幾千噸沙子傾巢而出,和船上散落的物品“攪”在一起,使得原本能見度就極低的水下空間變得混亂不堪,進入密閉艙的通道窄得只夠一個人的身位通過;無比費勁擠進艙裡,映入鍾海鋒眼簾的卻是一張張絕望的臉龐。

在事故發生後,船艙裡的倖存者曾試圖向外發出求救信號,但在昏暗的水下,他們的嘗試顯得無濟於事。30多個小時過去,體力和精力都消耗殆盡,倖存者的情緒變得異常不穩定,所以當救援人員到來時,他們並不相信自己還有機會活著出去。

驚險十分鐘救回一條命

找到了倖存者是不幸中的萬幸,但要把他們安全帶上岸,鍾海鋒心裡還是有些擔心,一方面時間上來不及系統地教他們控制呼吸,另一方面這些倖存者還處於極度的恐慌之中。“如果是已經昏迷的人,直接拉出去就好了,但對於清醒而且還有體力的人來說,逃生過程中容易被周邊的環境干擾,那樣反而拖延了搜救的黃金時間。”

小小的船艙裡瀰漫著恐懼,沒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鍾海鋒簡單地教了大家用咬嘴呼吸的方法,權衡再三,帶著其中一名意識清醒的倖存者開始逃生。雖然距離水面只有不到十米,但船艙裡混亂的環境讓這個過程變得漫長而危險。鍾海鋒一手拉著牽引繩,一手拽著倖存者往上游,然而在那條狹窄的通道里,倖存者被周邊漂浮的雜物絆倒了,原本捏著鼻子的手本能地鬆開,隨即便嗆水了。

回憶起那個畫面,鍾海鋒心有餘悸,“他原本已經穩定的情緒消失無蹤,開始不聽指揮,用剩餘的力氣拼命擺動手腳,把我也往回扯,我當時也被嚇到了。”鍾海鋒不敢再有半點猶豫,加大力氣拽緊他就往上走,那是漫長而驚險的十分鐘,這名倖存者最終平安回到了岸上。

看到自己救出來的人臉上的表情從驚慌錯愕到逐漸平靜,戴著救生頭盔的鐘海鋒內心有了一些欣慰,本來他可以換其他隊友接班救人,但一想到水下還有那麼多命懸一線的人,他氣都來不及喘,一扭頭又扎進了水裡。

鍾海鋒再次回到水下發現,成功救出一人後,大家的情緒果然開始穩定了,這為之後的救援提高了效率,最終7名倖存者全部獲救。在這次救援行動中,鍾海鋒一人就救出了3名倖存者,耗時30分鐘,有驚無險贏下了這場生死角力。

由於在救援過程中用力過猛,鍾海鋒本就有傷的腰拉傷,回到岸上一度癱倒在地動彈不得,但這次救援沒讓奇蹟溜走。“一般的翻船事故不會都那麼幸運,船體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生死就是幾分鐘的事,生還率都是很低的,‘錦澤’輪的救援稱得上是一個奇蹟。”

海上“拆彈”有勇還要有謀

同樣是在去年,受颱風“天鴿”影響,一艘裝載著石腦油的貨船在珠江口擱淺了,船上的石腦油洩漏到了海面上。石腦油作為化工原料,密度低,有刺激性氣味,是一種易燃易爆的危險品,一旦救援操作不當,不僅會引爆船體,整片航道和所有救援人員都會跟著遭殃。

這個棘手的任務又一次落在了鍾海鋒和他的隊員們身上。當他們到達現場,看到海面上漂浮的巨大一片油狀物。“說不害怕是假的,石腦油洩漏的面積越來越大,如果放任它們和氧氣接觸,後果不堪設想;如果直接用液壓泵抽油,機器發熱過度同樣可能導致爆炸。”

一方面是隨時可能引爆的船體,另一方面是搶救無從入手的窘迫,年輕的救援隊員們變得無所適從,紛紛把目光投向了這位身經百戰的老隊長。潛水作業多年,鍾海鋒落下了風溼性關節炎,常常連下樓梯都艱難,但他下起水來卻比誰都利索。

這一次,鍾海鋒又衝在了最前面,他不顧危險,穿上厚重的潛水服,隻身遊進了石腦油洩漏區域,在這些帶著刺激性氣味的危險液體包圍中,他緩慢潛下水,對這艘“炸彈船”的結構和船體受損情況進行了仔細的打量。洩漏的油艙裡已經湧入了大量的氧氣,加上石腦油本身揮發出來的油氣,爆炸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他泡在水裡開動腦筋,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庫裡面快速搜尋,很快,一個可行的救援方案在他腦海裡成型了。

鍾海鋒上岸後,指揮隊員們分頭行動,先是往貨船的儲油艙裡面不停灌入氮氣,稀釋掉裡面的氧氣濃度,在源頭上避免了爆炸的可能性。

隨後就進入“拉鋸戰”階段了,經勘查,船上有近兩千噸石腦油,而部分已經洩漏在了海面上,“這些石腦油全部要抽走,但液壓泵的溫度又必須控制在安全範圍內,所以沒辦法提速,只能一點點抽。”

為了安全地排除“炸彈”,鍾海鋒帶領隊員們連軸轉,24小時不停歇,緩慢開動液壓泵,“我和弟兄們分成兩班,每班6小時,累了就躺在岸邊休息,醒了接班繼續抽。”就這樣堅持了整整三天三夜,他們才將海面上和船艙裡的所有石腦油安全轉移,避免了一場原本可能會很慘烈的事故。那三天裡,鍾海鋒身上的工衣溼了又幹,幹了又溼,沒時間回家洗澡,吃飯也只能應付,睡覺時他也是提心吊膽,腦海裡始終惦記著還沒抽完的石腦油。

鍾海鋒坦言,這份工作強度高,危險係數更高,一身的傷病不說,還讓家裡人跟著擔驚受怕。但他每次接到救援任務時,腦海裡都只有一個念頭,“盡全力,必須安全完成任務。”

鍾海鋒深信“實踐出真知”,每次制定打撈方案前,他都習慣自己潛下水把船體的結構先摸索一遍。“每隻船的結構都不大一樣,而且在水下能見度很低,我只能靠手去感知,摸多了就知道船隻的整體結構了。尤其當你下水去救人,一摸船體我就知道自己大概到了哪個位置。這樣制定救援方案會更有把握。”入行多年,鍾海鋒可謂練就了“十八般武藝”,無論是救人還是救船,他總能想出穩妥的方法將危險排除。在同事們眼中,鍾海鋒就是智勇雙全的存在,“有他在,希望就在。”

不服老的“老師傅”

1990年入行至今,鍾海鋒從一名稚嫩新手熬成了單位裡的老師傅。回首過往,鍾海鋒笑言自己能進入這一行也是很幸運。“當年潛水學校選拔的體檢標準十分嚴格,僅次於飛行員,70人裡面也才招兩個人,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名,竟然就走到了現在。”

生於湛江,從小愛游泳,鍾海鋒與海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儘管已經50歲,但他的工作熱情依然高漲。拿獎第二天就回到了崗位,有他這位老大哥坐鎮現場指揮,弟兄們心裡都很踏實。

30年前,鍾海鋒還在廣州潛水學校學習時,就逼著自己認真鑽研理論知識。這為他後來在海事領域大展拳腳奠定了基礎。

而在2017年底的“錦澤”輪打撈過程中,他又棄用了傳統的人工水下穿引技術,帶領團隊通宵鑽研水下導向攻泥技術,最終只用5天便完成了原本需要15天的船體穿引工序,將打撈效率提高了2/3,節省了人力和時間,實現了技術層面的創新突破。

像這樣的“威水史”還有很多,鍾海鋒對此卻看得很淡,“無非都是經驗的積累,循序漸進就到了今天”。

現在的他也把精力放在了為我國打撈事業培養新生力量上,雖然由於年齡和身體原因,他下水的次數比以前少了,但每當自己帶的徒弟遇到棘手的救援任務時,這位老師傅依然會挺身而出,親身下水做示範。

當潛水員這麼多年,鍾海鋒早習慣了無規律的作息時間,一身的傷病也在時刻提醒著他已經不再年輕,但他始終把這份神聖的職責放在第一位。“打撈救援工作關乎生命安全,片刻都不能耽擱,只要國家需要我,我一定‘頂硬上’。”

28年來,經歷了太多的生死瞬間,讓鍾海鋒對生命有了更多的敬畏。他深知這份工作的風險,卻從來沒想過退縮;身上的榮譽越來越多,他卻樸實如初,嘴上不會多說,只會在險情出現的時候果斷地站出來,用自己的能量去點燃遇險者心中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