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韓國的國家破產之日

韓國在1963年朴正熙兵變奪權後,經歷了三十年“漢江奇蹟”的經濟騰飛期。1988年韓國舉辦奧運會,1996年韓國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加入OECD,正式成為發達國家,“漢江奇蹟”的增速和時長迄今沒有被超越。這就是電影開篇的背景,1997年人均收入1萬美元,人民對於剛剛步入發達國家的韓國充滿信心。

1997,韓國的國家破產之日

1997,韓國的國家破產之日

騰飛是由大型財閥負債投資推動的,韓國外債佔GDP的比例也逐年上升。這是典型的亞洲發展模式,使用關稅保護本國製造業,政策指引發展重工業與高端製造業,同時嚴控金融系統,窗口指導定向的優惠貸款,確保完成投資任務並將資源集中到政策指導的領域。亞洲模式最終都會創造出負債累累的大型財閥,1997年韓國大型企業負債率達到五比一,短期內要償還的外債達到外儲的三倍,國際投資者開始逃離韓國。

1997,韓國的國家破產之日

電影裡分三支線講述了危機來臨時韓國的狀態,一名基金經理離職做私募抄底國家,私企老闆因甲方破產陷入債務危機,央行與財政應對危機的政策鬥爭。

01

基金經理尹正學

基金經理尹正學覺察到了債務危機的發生,投機借貸是利潤增長超過貸款利息時才能維持的,而目前年景顯然不好,債務鏈條將會崩潰。他離職後先將韓元全部換成美元,隨後投資做空韓國。他關注了房產中介裡中小戶型掛牌數量,危機爆發前中小戶型已經開始疲軟,企業破產開始後他以四折的價格收購房產。

1997,韓國的國家破產之日

1997,韓國的國家破產之日

02

私企老闆

私企老闆接到大型百貨集團的訂單,預付款是以票據形式延期支付,隨即賒賬採購原材料。不到一個月,大型百貨集團宣佈破產,付款票據成了廢紙,公司無力支付工人薪資和供應商的貨款,他借遍擔保貸款後意圖自殺。

1997,韓國的國家破產之日

03

韓國政府

韓國政府關於危機的對策存在著兩種意見,我把政府的對策分兩部分來講。

電影裡央行組長反對向世界銀行IMF求援,她認為可以通過借美元中長期外債、與他國簽訂貨幣互換協議渡過短期難關,隨後發行資產抵押債券籌資。這種對策有三個問題:

首先是債券籌資需要時間,韓國沒有時間;其次是不一定成功的解決措施會帶來全國恐慌;第三是措施無法解決危機的成因,只是拖延時間。

1997,韓國的國家破產之日

政府在此期間指責人民過度消費進口產品支出外匯,把輿論引導向抨擊出國旅遊、接受教育等行為。諷刺的是,在央行組長彙報的調查報告裡已經指出,大財閥過度借入美元債才是造成外匯短缺的根本原因。

1997,韓國的國家破產之日

1997,韓國的國家破產之日

與此同時韓國財政部主導了與世界銀行IMF的談判,在其影響下進行了經濟改革。時隔二十年韓國民族主義情緒抬頭,認為世界銀行的改革為美國資本和官僚資本謀取暴利,這部電影也是持抨擊經濟自由化改革態度的。

世界銀行提出先決條件是讓承擔信用中介的綜合金融公司破產,引爆借款企業債務危機從而縮減債務規模。其餘的條件如下:

一是將利率從12.5%上調至30%,使負債率高的企業立即破產清算;

二是開放資本市場,允許外籍人員持有韓國企業50%股份,允許外國金融機構收購韓國金融機構,允許外資證券公司在韓國營業,允許外國資本發起惡意收購;

三是調整企業經營管理結構

四是提高勞務市場靈活性,增加用工形式多元化,增加非正式僱傭和間接僱傭比例,僱傭與解僱更加靈活。

1997,韓國的國家破產之日

華盛頓共識

亞洲模式是失敗的,負債投資尋求快速發展的國家和地區(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無一例外遭遇了債務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1989年為了對陷入債務危機的拉美國家進行改革,世界銀行提出了《華盛頓共識》包括:

財政政策方面,加強財政紀律;削減公共福利與社會保險支出,把政府支出重點轉向經濟回報高和有利於改善收入分配的領域,如基礎醫療保健、基礎教育和基礎設施;改革稅收,降低邊際稅和拓寬稅基。

貨幣政策方面,推動浮動利率,實行緊縮政策,控制通貨膨脹,採用具有競爭性的匯率制度。在貿易和資金政策方面,推動貿易自由化;外資進入自由化。

宏觀產業政策方面,推行私有化;放鬆政府管制,消除市場準入和退出的障礙,保護產權。

世界銀行主導的改革與1989年《華盛頓共識》一致,儘管造成了企業破產與大量失業,但是這不能歸咎於經濟改革,而應該視為負債投資的惡果。1997年韓國的改革是不完美的,財政部官員在改革中中飽私囊攫取財富,私募經理追隨美國資金抄底韓國房地產與企業,普通人大量失去工作與房產。

但改革前的韓國經濟被把持在財閥手中,企業活力不足,終身僱傭降低了工作積極性。對企業、金融、公共部門和勞動關係四個領域進改革後,韓國成為東亞遭受金融危機衝擊國家中最早恢復的國家,韓國經濟也實現了從低級產品出口型經濟向信息高科技型經濟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