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輻射汙水罐將滿,111萬噸汙水或排向大海

日本核辐射污水罐将满,111万吨污水或排向大海

2011年3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事故後,核電站1-4號機組儲存的放射性汙水達111萬噸。

韓國《韓民族日報》網站1月23日刊登題為《日本正在研究向大海排放111萬噸放射性汙水》的報道稱,國際環境團體綠色和平組織1月22日向全世界公佈了“東京電力引發的福島核電站汙水”報告。

日本核辐射污水罐将满,111万吨污水或排向大海

報告顯示,以2018年12月13日為準,經過東京電力放射性淨化處理設施ALPS後,儲存在燃料罐中的放射性汙水超過98.8萬噸。核反應堆和渦輪機建築物中殘留的水量也達到了2.8萬噸。汙水每週增加2000至4000噸。

能源圈(Oneneng_club)編者特地向綠色和平組織求證這份報告真實性,對方表示確實有發佈這一份報告。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這些汙水的來源。

福島核事故遇到的頭等難題,是用於冷卻反應堆內發生熔燬的核燃料的水,在接觸核燃料後成為高放射性汙水,而用於儲存汙水的水罐已接近飽和。

放射性汙水持續增加的原因大致有兩點:為了防止2011年發生事故時融化的核反應堆核燃料(應用燃料)在溫度升高後引起二次化學反應,這裡每天會將相當數量的冷卻水倒入核反應堆。另外,發生事故的核電站建在離海平面較近的低地,地下水或雨水會湧向核反應堆。

這些水與應用燃料等接觸後會產生銫、鈷、鍶、銻、三重氫(氚)等放射性物質,如何處理汙水從2011年開始便成為爭論焦點。

日本目前也無方法全完處理放射性元素。

2018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召開相關專家研討會,東京電力公司在會上稱,目前淨化後的核汙水大約有95萬噸,保存在罐子裡。這些水中仍含有難以處理的放射性元素“氚”以及其它超出排放標準的放射性元素。

但日本方面又沒有合適的辦法處置這麼多的放射性廢水。2017年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稱,日本政府正在敦促福島核電站的相關部門,敦促他們逐步排放福島核電站事故中產生的廢水,全部都要進入太平洋。輿論一時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韓民族日報》報道稱,估計到2021年3月,汙水儲存罐就會被裝滿。目前還沒有增設儲存罐的計劃。

2018年10月,日本原子能管制委員會委員長曾公開表示,日本將允許“把汙水稀釋(摻水)後排入海洋”。因此外界擔心該汙水是否即將被排放。

相關人士表示,雖然福島核電站洩漏的放射性碘和銫的總量僅相當於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洩漏量的10%左右,但其中的放射性核素銫和鍶,半衰期長達約30年、且易被人體吸收,這些核素在海洋水體中的長期存在,必然改變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進而對人類的生存安全產生潛在威脅。正因如此,福島核事故的影響還將長期存在,而且會更加複雜。

這些人工放射性物質進入海洋後,通過大洋洋流的輸運汙染將擴散至廣闊的太平洋海域,目前人類尚未有對進入海洋的人工放射性汙染物質的有效處置技術,故只能通過放射性物質自身衰減和海洋水體的稀釋擴散,達到減低汙染的目的。這對環太平洋國家的海洋生態環境勢必造成長期潛在的放射性汙染風險。

日本核辐射污水罐将满,111万吨污水或排向大海

我國與日本一衣帶水,管轄海域與日本管轄海域及西太平洋公共海域毗鄰。通過我國的持續跟蹤監測,早在2013年年底,我國已監測到來自日本福島核事故的汙染物質進入到我國管轄海域。

目前我國初步構建了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監測預警數據庫。各級海洋部門提升海洋放射性監測預警能力,初步建立了從國家到地方的海洋放射性監測網絡,及時為國家海洋核應急提供重要決策依據,形成了國家海洋放射性監測預警機制,具備了應對突發核事故的基本能力。

上訴報道還稱,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討論排放汙水是因為“費用”。日本經濟產業部2016年發佈的排放80萬噸汙水需要7-8年的時間,耗資35億-45億日元(1日元約合0.06元人民幣)。

報告還指出:“當初汙水增加是因為東京電力為了節省建設及冷卻水的使用費用而改變現有計劃,將核電站建造在了海拔10米的低窪地帶”。

報告還主張稱:“東京電力公司和日本政府沒有從他們的前任領導者犯的錯誤中學到任何教訓。唯一的解決方法只有將汙染水中長期儲存在用鋼鐵製造的儲存罐中,謀求在此期間處理技術的發展而已”。

科技日報《福島核電站汙水處理報告錯誤超千處,混淆不同放射性元素濃度記錄用意何在? 》作者:陳瑜

參考消息《日本核輻射汙水罐將滿 111萬噸汙水或排向大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