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獨立空間,做個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媽媽!

有些家長不顧孩子競賽失敗後的失望和沮喪,仍然大講「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孩子會覺得他的感受沒有被父母理解,情緒不但難以平復,還會覺得難過和疏遠,對「道理」也無法真正接納和內化。

給孩子獨立空間,做個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媽媽!

一直覺得小馬達遺傳了爸爸的基因,對「道理」也無法真正接納和內化。有一次,爺爺一家來我家吃飯。吃完飯後小馬達說要看動畫去就和小妹妹一起去看動畫片了。看了一會兒,我就喊小馬達和妹妹去睡午覺。小馬達說:我不想睡午覺,我想看動畫片。我說:你睡起來再看好不好?不然你下午會沒精神的。小馬達:那我再看十分鐘。我同意了。過了十分鐘,我提醒小馬達時間到了,小馬達眼睛離不開電視,邊看邊說“等一下等一下”,並沒有主動關電視的意思。我也沒什麼耐心,走過去強行關了電視。沒想到,這個時候小馬達很生氣地跳了起來,抓起遙控器就往地上摔。哎呦喂,我當時那個暴脾氣啊,臉立馬變了,厲聲吼道:你在幹嘛?!小馬達看我脾氣上來了,撇了撇嘴快要哭了出來。本來在洗碗的馬達爸爸聽見動靜,立馬跑了過來問:怎麼啦怎麼啦?我很生氣地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馬達爸心領神會,用手示意我交給他,就把馬達抱進房間裡去了。後來馬達爸跟我說:建議你去跟孩子道個歉,孩子因為你關了電視他很生氣,而且你後來還吼他。我不服:為什麼要道歉?他說話不算數,還摔遙控器,我不能生氣了?馬達爸拍拍我,意味深長地說:那是你的標準,你不能按照你的標準來評價他的對錯,孩子有自己的需求。後來,我跟小馬達去道了歉,並解釋了我為什麼要關他的電視。於是我們娘倆就和好如初了。

給孩子獨立空間,做個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媽媽!

充分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所謂接納孩子,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你愛的是完整TA,而不只是你喜歡的他的某些局部。你願意傾聽他的內心,理解他的情緒和感受,在你面前不會擔心被拒絕和排斥。接納是親子關係建立的第一步。然後,才有真正的育。接納就是放下自己的價值判斷,只是願意去走近一個人的內心,願意去傾聽去了解。無條件地接納情緒,就是接納他作為一個人所擁有的全部情緒和感受。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觀念和價值判斷加諸別人身上的,這一點在父母面對孩子時尤甚。

許多父母覺得現在的孩子脾氣越來越壞,想哭就哭,想鬧就鬧,為了糾正孩子的壞脾氣,常常阻止孩子表達自己的憤怒與不快。其實,孩子和父母同樣有著發洩自己不快和憤怒的需要,以維持自身的情緒平衡,所以做父母的首先應當學會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均衡發展。

有這樣一個例子:小女孩養的一隻心愛的小烏龜死了,她心裡非常難過。這時候,爸爸過來安慰她:“別哭了,不就是一隻小烏龜嗎?爸爸再給你買一個。”小女孩哭得更傷心了:“我不要你再買一個,我就要原來這隻!”爸爸很生氣也很無奈地衝孩子嚷道:“你怎麼這麼不可理喻!”孩子後來的哭,不再是因為小烏龜的死,而是因為爸爸拒絕她的感覺,對她難過的心情不理解。她的精力轉移到和爸爸的情緒對抗上。

不被接納的情緒會激發負向的保護策略,情緒是我們的一部分,它有信號的功能,像信使一樣提示著個體內在發生著什麼。如果我們否定了一個人的情緒,在體驗層面上,這個人就被否定了,一個經常被否定情緒的孩子,是很難建立真正的自信的。孩子同成人一樣也會產生不快和憤怒的情緒,且孩子情緒的顯著特點是多變性和爆發性,也就是忽而破涕為笑,忽而又轉喜為怒,甚至有時倒在地上大哭大鬧。如果不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就很容易造成父母與孩子間的衝突,導致孩子情緒發育異常,有時甚至會導致孩子心理發育障礙。接納孩子的情緒,體察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想法,才有利於孩子情緒的平息,恢復其理性思考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