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莊的承憶:清代三大戲樓之一,火焰中消散塵世的承德清音閣

清代避暑山莊內演劇活動頻繁,為了滿足皇帝及內廷觀劇的需要,在山莊內修建了不同種類的戲樓(臺),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為雲山勝地樓戲臺、清音閣大戲樓及一片雲戲樓。在避暑山莊內的演劇活動,宮廷戲曲歌舞、劇目、劇種繁多,服裝道具精良考究,演出場面隆重壯觀。

山莊的演劇活動促進了承德地方民間戲曲的發展。

其中避暑山莊清音閣與紫禁城暢音閣、頤和園德和園齊名,並稱清代三大戲臺。我們可以從現存乾隆年間的繪畫中可以一覽當時皇上攜后妃在清音閣聽戲的盛況。

避暑山莊的承憶:清代三大戲樓之一,火焰中消散塵世的承德清音閣

《平定臺灣戰圖•清音閣演戲圖》(清乾隆,紙本,設色,長55.6cm,寬91.1cm)

作為清代的重要的宮廷戲臺之一,在構造技術和設備上體現了當時科技發展水平所能達到的程度。由於戲曲表演中複雜嚴格的功能限制,使大戲樓諸多結構、做法與普通樓閣建築不同,有其特別的精妙之處。能再技術條件有限的年代,製造出各種奇巧甚至玄幻的舞臺效果。暢音閣與清音閣形制相仿,可以通過暢音閣的結構圖示想象清音閣的的築建之恢弘、結構之精巧。

避暑山莊的承憶:清代三大戲樓之一,火焰中消散塵世的承德清音閣

紫禁城暢音閣戲樓結構圖

清音閣大戲樓從外觀看是一座三層捲棚歇山頂建築,地上三層每層都設舞臺,可以同時演戲。地下還有一層,合起來應為四層。戲臺面北,其南有五間扮戲樓,其北是觀戲樓,主殿為福壽園,觀戲樓兩側環繞著二層廊廡,同樣作為觀戲之用。也就是說,清音閣戲樓被以上各建築緊密圍合起來。閣的平面為三間,面積為241.3平方米,一二層面積相同,三層略收小,近似於方形,閣高約26米。

各層簷下都有乾隆皇帝題寫的匾額和抱對。上層為“清音閣”,中層為“雲山韶濩”,下層為“響葉鈞天”。臺柱上的對聯也是乾隆帝御筆題寫,上聯:魚藻慶那居詩徵愷樂;下聯:鳳梧鳴盛世音矢遊歌

在戲臺的兩側有雕刻的假山襯景。臺上還設有天井,臺下深2米的地方設地井。設地井、天井為了演出神鬼戲時,使“鬼神”從天而降,或從地下鑽出來,達到增強演出的氣氛與效果。

此外,清音閣大戲樓的戲臺又分福、祿、壽,福為上層、祿為中層、壽為下層,取吉祥之意。戲樓的後臺又分雅、淑、雜三個地方。雅處是用於存放劇本、樂曲、樂器;淑是扮演女角(又稱坤角)化妝和候場的地方;雜是扮演男角化妝、著裝和候場的地方。

在乾隆、嘉慶、咸豐年間,每逢重大慶典,都要在這裡演戲。連續三五天的演出更是習以為常,甚至有時能連唱十天。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萬壽節時候,演出十分壯觀。演員扮作各種鬼神、動物、植物,陸續登臺向乾隆皇帝拜壽。根據英國特使馬戈爾尼的日記記載:“行禮時,口中噴水有數噸之多,以戲場地板建造合法,水一至地,即由板地隙流去,不至湧積”。

避暑山莊的承憶:清代三大戲樓之一,火焰中消散塵世的承德清音閣

清音閣原貌&遺址

乾隆時期

查詢多處史料,可以一窺當世清音閣演出的規模宏大劇中繁多。乾隆時期有記載的劇目超過千種:

開場戲44出,宴戲21出,月令戲47出,壽戲25出,燈戲7出,大戲48出,還上演過整本的崑腔、戈陽腔29本,明清傳奇的單出戏196出,還有5個能演出10天的大戲本共1063出。

《昇平寶筏》唐玄奘西天取經,共10本,240出;

《勸善全科》目犍連尊救母,共10本,240出;

《鼎峙春秋》三國傳奇故事,共10本,240出;

《昭代簫韻》楊家將故事,共10本,240出;

《鐵騎陣》下南唐故事,共10本,103出。

避暑山莊的承憶:清代三大戲樓之一,火焰中消散塵世的承德清音閣

清音閣舊照片

嘉慶時期

山莊內演出次數減少,國難當頭風雨飄搖的年代,咸豐皇帝仍恣意享樂,咸豐十年(1860年)昇平署(清代掌管宮廷戲曲演出活動的機構)內學、外學的藝人分三批從北京調到避暑山莊演戲。次年又硃筆欽點了《荊釵記》、《長生殿》、《站花魁》等十個戲本。

咸豐皇帝死前半個多月,每天用半天甚至大半天的時間看戲,可以說是在清音閣戲臺中度過了生命的最後時光。

軍閥時期

清音閣這座百年戲臺因為戰火波及已經殘破。湯玉麟時任熱河都統,在1929年對清音閣進行和修繕,在一層臺面四周增加了隔扇,做禮堂使用,在堂內還搭建起了一座小戲臺。修繕完成後還請了北京的科班來這裡演了四天的大戲。後來湯玉麟孫子結婚也在這裡演過兩天戲。

1945年損毀

最後一次清音閣出現在文獻記載裡是1945年,冬天裡的一場大火足足用了兩天兩夜把這座三層戲臺化作一片灰燼。

二百多年的奇絕建築、千餘場戲劇登臺、上萬名藝人粉末的戲樓終究沒有留存世間,金漆斗栱、畫棟雕樑在火焰中消散於塵世,攜帶著數百年的輝煌記憶化作了飛灰湮滅。

下一次,我們一起來聊聊清音閣和周圍建築被焚燬的故事,一段令人扼腕嘆息的歷史。

和砷《欽定熱河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1

龔法忠《新編承德之謎》地質出版社1999.6

李景瑞主編《承德古代史》民族出版社2009. 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