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陽光僅與德高者相伴

有的人,像屠格涅夫的《小丑》所刻畫的小丑一樣,他熱衷於批判,一開始,他很安逸,但人們說他是一個傻瓜,於是,他有一個突然的想法,到處反對人們的觀點,而且說的頭頭是道,周圍的人都同意他的觀點,漸漸,他被邀請去做專欄,成為了很多年輕人的崇拜對象,一個整天大喊大叫反對權威的人,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權威了,而且年輕人很害怕他。

正如屠格涅夫所言,小丑在膽小的人們中間,他們是能很好地生活的。

真理的陽光僅與德高者相伴

小丑

時下,自媒體盛行。表達觀點是每個人的自由,然而,你的觀點一旦得以傳播,對社會、人們造成了嚴重衝擊乃至深遠影響,你就要顧及“社會準則”了。

要傳播,自然需要“流量”。你可以支付一筆費用去獲得“流量”,也可以自己在平臺建立一個專欄,但是,若獨守一隅,顯然是行不通的。

做任何學問,都應先做給自己。學問,是一個高貴的詞語,用“學問”來包裝的東西(或稱為物質)是應與“學問”保持一致,讓人類幸福,使社會進步。我們也經常發現一些人發表的觀點或“理論”是沒有數據支撐的,而且沒有嚴謹的邏輯,很多是想當然,自己認為是這樣,所以就寫出來了,並迫不及待地公開發表、發行,如果是一個初級讀者,讀後會如撿到寶貝一樣,這種危害之大,令人防不勝防,比如:傳銷之流。也有一些人,身居要位或有了“學者”的帽子,讀者一看到他的名字,便認為他們的產生是科學的,這是第一印象,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去追求一頂或多頂“學問”的帽子,產生些神秘感,讓人感到一種想見的感覺。但是,等人們見過、聽過、研讀過,會有一種批判思維。

真理的陽光僅與德高者相伴

德與才

如果說世界上什麼才是最美最真,那絕對不是花前月下的低聲吟誦,也絕對不是滔滔江河的浩瀚縹緲,而是人類為內心勞作時發出的那股朝天和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我不相信在嘈雜的鬧市中能寫出膾炙人口的樂章,我也不相信沒有健康、寫作體驗和寧靜的生活環境,就能突發靈感。

做學問,要的是“心眼”大開,你也可以稱之為“頓悟”,事實上,若沒有厚積是很難有薄發的。

正如亨利.華茲渥斯.朗費羅所言:“偉大人物所達到和保持的高度,不是蹴而就的。每當晚上同伴入睡的時候,他們正刻苦地向上跋涉。”成功沒有訣竅,沒有捷徑,而總是和異常艱苦的工作相伴。

喜歡寫作的人不一定會去不斷地汲取知識的營養,而熱愛寫作的人一定能深入生活,因為他們的寫作不是為了標榜,要說他們有目的的話,那就是: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自然界的追求。

寫作是一種對心靈的撫慰,文字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良藥,如水、似山、如玉、如歌……閃耀著璀璨的光芒,沁人肺腑,她讓人的心靈在寧靜中得到淨化。

美國著名籃球教練約翰.伍登曾經給出勸誡:“首先我,不要欺騙自己。其次,不要欺騙自己的下屬。”這與波洛涅斯在《哈姆雷特》中給他兒子雷萬提斯的建議“忠於自己,對自己誠實”有著異曲同工。

真理的陽光僅與德高者相伴

才與德

我們也知道,感情用事會給清晰的思考籠罩上一層陰影。這取決於你是否有著正確的價值觀,優秀的價值觀就像是磁鐵,而糟糕的價值觀也是如此。

做學問,若是沒有優秀的價值觀支撐,是很難有所發現的。因為,每當有外在誘惑時,他往往不能自抑,自我管理是基於有著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總能讓人在面臨選擇時,把腳放在正確的方向上。

名、利均是過眼煙雲,但是卻能讓人感到有一種花團錦簇之感,眾星捧月之覺。亞里士多德說過,“我們就是我們不斷重複的行為。”他的話是指人的品格,我們的日常行為習慣揭示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你的選擇將是對你內心價值觀的體現,亨利.華茲渥斯.愛默生說過,“品格是可以積累的。”

司馬光在選任官員時,積累了豐富的識人心得,他在《資治通鑑》中有精闢的論述,“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司馬光論證了品德的重要性,而晚清中流砥柱名臣曾國藩在論述德與才關係的同時,也指出了若德才不能兼備時的情況,“德若木枝根,才若木之枝;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有德無才近乎愚人,有才無德近乎小人。”他辯證地指出,德是基才是末,為人才的鑑別提供了思想基礎,他認為,當我們在德與才之間只能擇其一時,選擇德是比較保險的選擇。

在做學問時,必須要能正確理解德與才的關係,只有飽含“德基因”的學問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耀眼奪目,區區5000餘字的《道德經》之所以讓人開卷有味、閉卷回味,就是這個道理。

肉眼,可以觀世界萬千景象;心眼,能夠穿透空間洞察浩瀚夜空。

對於世界的認知,人類是有較大的侷限性。讀書是為了擴大知識面,也擴大了未知面,在無涯的學海里唯有苦作舟,方有修成正果的機會。在做學問的時光裡,唯有厚德方能薄發,理論的陽光僅與德高者相伴。

2018年11月1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