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因為名聲受益成為天下共主,也因為名聲不得不將帝位拱手相讓

一直以來,華夏的史籍都把夏朝做為世襲制王朝的開端,禹傳位於啟拉開了家天下的序幕,而在之前的堯、舜、禹都是以禪讓的方式來進行帝位相傳的,就連春秋時期的聖人孔子也稱讚天下有德者居之。(詳見本人作品《從五方上帝正朔的顏色屬性,推演上古時期民族的融合進程》一文)

舜帝因為名聲受益成為天下共主,也因為名聲不得不將帝位拱手相讓

孔夫子

傳說堯的帝位來自於兄長摯,其兄長坐了九年帝位之後,覺得才能不足以治理天下,於是將帝位讓給堯。(其實個人感覺應該是堯架空了摯,所以摯應該是被迫讓位的)

到了堯年紀大的時候,本來想把位子讓給兒子朱的,但是這時候黃帝苗裔裡出了一位叫重華的賢人,大家都舉薦重華作為帝位的繼承人,這讓堯不得不重視起來。

舜帝因為名聲受益成為天下共主,也因為名聲不得不將帝位拱手相讓

帝堯

堯聽人說重華的眼睛是重瞳,所以叫做重華,他的母親死的早,父親又娶了個老婆生了個兒子叫象,父親喜歡象而不喜歡重華,幾次三番的想悄悄地置重華於死地都被他化險為夷,而且後來重華仍然原諒了他的父親,因為重華的賢德所以人們都稱呼他的父親為“瞽叟”。

舜帝因為名聲受益成為天下共主,也因為名聲不得不將帝位拱手相讓

舜帝

堯畢竟是一代賢王,當時就覺得有些不合情理,既然瞽叟是悄悄的暗害於重華,而且重華又是依靠自己的能力逃脫的,那麼做為孝子他肯定不會宣揚這件事情,而作為德行有虧的瞽叟肯定也不會自己去宣揚他想殺重華而沒能成功,所以這件事情的蹊蹺就在於是誰將這件事情宣揚出來並且傳的人盡皆知的呢?

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重華,並且暗中派人考察了重華三年,這三年來舜表現的非常完美,堯不得不將帝位讓給了重華,重華繼位後被人們稱為舜帝,號有虞氏。

舜帝因為名聲受益成為天下共主,也因為名聲不得不將帝位拱手相讓

帝堯試舜

然而《竹書紀年》一書的出土則打破了人們對堯禪讓於舜的常規看法。

《竹書紀年》裡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平陽,在今天山東菏澤附近,堯死後也葬在附近,在今天的荷澤市甄城縣谷林鎮堯陵,被認為是堯的墳墓。而堯的嫡子朱這時候被堯放逐在丹淵(今河南南陽附近),所以世人也稱他為丹朱,舜雖然控制了堯的起居,但是世上並沒有不透風的牆,不久之後丹朱還是知道了這個消息,但是舜此時的勢力已經非常龐大,他本來就是黃帝苗裔,又娶了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為妻,無論是從法理上還是血統上都可以接替帝位,更不用說舜的賢德之名四海皆知。

舜帝因為名聲受益成為天下共主,也因為名聲不得不將帝位拱手相讓

堯陵

丹朱無奈之下只有向南求助於三苗部落,三苗居於長江流域,與先前被炎黃部落戰敗的蚩尤部落有一定的血緣聯繫,基於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而三苗部落對中原肥沃的土地也是有覬覦之心的,於是三苗與丹朱聯合起來,對舜帝的華夏部落聯盟發動了戰爭。

舜帝因為名聲受益成為天下共主,也因為名聲不得不將帝位拱手相讓

舜伐三苗之戰

很顯然,三苗上次不是華夏部落的對手,這次依舊不是對手,又被舜帝派人痛扁了一頓,被攆的渡過了長江。

除了丹朱之外,其他有名望的貴族子弟都被舜放逐到了邊疆,比如帝鴻氏的兒子混沌、少皞氏的兒子窮奇、顓頊氏的兒子檮杌以及縉雲氏的兒子饕餮,堯帝末年的時候,崇伯鯀奉命治水,他採用築壩阻水的方式來治理水患,多年來仍舊不見效果,舜奉堯的命令處決了鯀。

舜帝因為名聲受益成為天下共主,也因為名聲不得不將帝位拱手相讓

四凶

堯帝時期曾經幾次遷都,應該都與水患有關,到了舜當政的時候,黃河水患依舊頻繁,舜不得不在天下廣求治水高人,最後大臣們舉薦了鯀的兒子禹。

舜帝因為名聲受益成為天下共主,也因為名聲不得不將帝位拱手相讓

大禹治水

禹吸取了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採用疏通的方式治理了水患,共歷時十三年整,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因為在古代治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舜帝臨時賦予了禹徵調當地部落的權力,等到治水功成的時候,禹的威望已經深入人心,舜的兒子商均根本無力與禹抗衡,舜不得不將禹指定為帝位繼承人。

舜帝因為名聲受益成為天下共主,也因為名聲不得不將帝位拱手相讓

九嶷山

因為畢竟是禹的殺父仇人,舜也不想像堯一樣被圏禁在城池之內,舜將帝位讓給禹之後決定南巡天下,最後舜死於南巡途中,葬在了蒼梧附近的九嶷山下(在今天永州市附近),所以永州在古代也稱為零陵。

舜帝因為名聲受益成為天下共主,也因為名聲不得不將帝位拱手相讓

舜帝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