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最得意的操作,卻成為大宋衰敗的根由

點擊下方,音頻內容更精彩呦~@^_^@~

內容摘要:

趙匡胤自己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就開始擔心他手下的武將某一天效仿他,也黃袍加身,把他從龍椅上拉下來。畢竟請水軍帶節奏這種事,稍微參悟一下就都能學會,沒什麼難度。

於是,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結束之後,眾官正準備離開,趙匡胤卻把石守信,高懷德等幾個高級將領給留了下來,帶到小樹林去喝酒。

趙匡胤最得意的操作,卻成為大宋衰敗的根由

喝到高興時,趙匡胤突然說道:“別看我現在這麼高興,實際上我天天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

一聽這話,這些大將們都蒙了,就問為什麼呀?

趙匡胤回答道:“當初你們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我身上,讓我當了皇帝,你們好做開國元勳。萬一有朝一日,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了,也逼著你們當皇上,你們怎麼辦呢?”

大將們一聽這話,立刻嚇得全體跪倒,皇上這不挑明瞭對自己不放心嗎?於是,他們集體玩兒命磕頭道:“那您說咋辦?”

趙匡胤說道:“乾脆這樣吧,咱們打仗不就是為了享福嗎?你們現在回家,你要房子我給你房子,你要地我給你地,你要錢我給你錢。你再多娶幾個小妾,晚上活動充實點兒。咱們君臣之間再結成兒女親家,我的公主嫁給你兒子,我的兒子娶你閨女,這樣一來的話,君臣結成秦晉之好,互不猜疑,你們看行嗎?”

趙匡胤最得意的操作,卻成為大宋衰敗的根由

這有什麼不行的?這幫大將回家後,第二天就紛紛上辭職信了:“我崴腳了,骨折了,不能再騎馬了。”“我感冒了,不能再上班了。”沒過幾天,這些大臣們都知趣地回家了。

趙匡胤很高興,順手還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然後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自以為得意,這一做法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可是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壞處。

首先就是腐敗滋生。

這些將領中,有許多擔心趙匡胤猜忌,不得己在後半生扮演“腐敗分子”。例如石守信,原本是一員仁將,作戰勇猛,重義輕利。可是後期他心性大變,聲色犬馬,瘋狂斂財。

還有王全斌,原本是輕財重士,寬厚容重之人,後期變成了專殺降兵,豪奪婦女,廣納貨財,萬民怨嗟。

自古最忌功高震主,如果沒有一場嚴重到“滾出將領圈”的自黑操作,怎麼能保住腦袋呢!

趙匡胤最得意的操作,卻成為大宋衰敗的根由

當然,更嚴重的後果還要通過時間來顯現。

在外患強烈的背景下,削奪大將兵權也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大宋後期兵力極弱。不懂軍事的文官控制軍隊,武將頻繁調動,禁軍派往外地,3年一輪換,以致“兵無常帥,將不識兵”。北宋的軍隊互相鉗制,大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導致趙氏子孫紛紛患上戰爭恐懼症,恐遼,恐金,恐蒙古……

趙匡胤最得意的操作,卻成為大宋衰敗的根由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一事,歷來的史學家大都深信不疑,而且廣泛流傳。但也有學者經過考證,對這件事下了這樣的評價:故事性強、子虛烏有。

這個原因非常簡單,現在所有“杯酒釋兵權”故事的來源,都是宋人的筆記,而非官方的權威文獻。

要知道,如果“杯酒釋兵權”這件事情真的發生過,那這絕對是趙匡胤的一項偉大的壯舉,理應被永載史冊,大書特書才是。然而,不管是當時的官方文獻《國史》《實錄》,還是元朝人編寫的前朝《太祖實錄》《三朝國史》《宋史.太祖本紀》等,都對此無隻言片語。

這個“杯酒釋兵權”的原型,最早見於丁謂的《丁晉公談錄》。

有一天,趙普急匆匆地告訴趙匡胤:“不要再讓石守信、王審琦掌握皇家禁軍了!”一聽這話,趙匡胤當時就蒙了,說這哥兒倆是我義社十兄弟呀,他們難道要造反嗎?

趙普繼續說道:“這兩個人不會造反,但是他們管不住自己的下屬,臣擔心他們手下要造反的話,他們也就身不由己了。”

聽完這番解釋後,趙匡胤哈哈大笑地說道:“宰相多慮了,區區下屬,這兩個人還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如此器重他們,他們怎能有負於我?”

趙匡胤話音未落,但見趙普冷冷地回答道:“陛下不知周世宗嗎?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嗎?周世宗也器重自己的手下呢,結果怎麼樣的呢?”

這個周世宗的手下,指的就是趙匡胤本人啊!

趙匡胤最得意的操作,卻成為大宋衰敗的根由

一聽這話,趙匡胤渾身冷汗直流。於是,立刻聽從了趙普的建議,收回了這二人的兵權,並把他們轟出了朝廷,去地方上任職了。

這個故事,雖然有收繳兵權在裡面,但是這裡面沒有“杯酒”,也沒有“釋兵權”,更沒有趙匡胤什麼事,這完全是趙普一個人自導自演的結果。

幾十年後,宋仁宗趙禎登基稱帝。當時的著名宰相王曾,在整理前朝筆記的時候,就把這段故事寫入了自己的《王文正公筆錄》。為了增加這個故事的閱讀性,王曾將它重新書寫了一遍。除了石守信、王審琦外,還有其他幾位將領,並增添了太祖設宴與宿將"道舊相樂"的情節。

再後來,等歷史的車輪轉到宋真宗時期,當時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在自己的《涑水記聞》中,又對這件事情進行了重新的演繹,把它最終演變成為咱們現在眾人皆知的“杯酒釋兵權”了。

所以,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其實是後人加工杜撰的結果,跟喝酒,甚至跟趙匡胤都沒什麼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