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殺死了珊瑚礁?

是誰殺死了珊瑚礁?


是誰殺死了珊瑚礁?

紅腳鰹鳥是在中印度洋查戈斯群島上安家的幾種海鳥之一,它們的糞便會進入鄰近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為珊瑚礁魚類提供養料。《自然》官網供圖

珊瑚礁,眾多海洋生物繁衍棲息之地,歷史上無數生命的進化源泉,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寶庫,被稱為“海底森林”。但全球變暖引起的海水溫度上升,已導致珊瑚礁發生了嚴重的白化,這種破壞對其生態系統產生了致命性影響。

然而,威脅還不僅於此。英國《自然》雜誌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報道的一項生態學研究稱,珊瑚礁和周圍生態系統之間存在密切聯繫,甚至島嶼上失去控制的老鼠數量,都會讓珊瑚礁脆弱的生態系統雪上加霜。

島嶼鼠患 始料未及

通常來講,在開闊大洋上捕食的海鳥,會通過鳥糞向附近島嶼輸送大量營養。這一過程聽起來髒兮兮,但其營養素非常有助於增加植物的生產力。科學家猜測其很可能會經過滲透重流回海洋,滋養著珊瑚礁群落。

是誰殺死了珊瑚礁?

此次,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研究人員表明,鳥糞確實可以作為島嶼附近珊瑚礁的“養料”,但老鼠肆虐卻會嚴重破壞這種營養素來源。

他們仔細考察了位於印度洋的查戈斯群島北部環礁,環礁上棲息著鰹鳥、軍艦鳥、燕鷗、海鷗、浮鷗和鸏等鳥類。附近島嶼無人居住,但在18世紀和19世紀,老鼠曾被帶至一部分島嶼。老鼠的肆意捕食使得鳥類數量銳減,鳥糞也大幅減少。團隊發現,無鼠島的海鳥密度是鼠害島的760倍。根據鳥群密度、估算排便率和鳥糞含氮量的計算得出,鳥類在無鼠島上“釋放”的氮是鼠患島嶼的250倍。

通過測量土壤和灌木的氮同位素比值,科學家把來自大洋裡資源較豐富地區的氮和來自鳥糞的氮進行區分。結果顯示,無鼠島上來自鳥糞的氮明顯偏多,附近珊瑚礁周圍生長的海藻、濾食海綿、單皮狀海藻和魚類所含的氮也多來自鳥糞,而植食性雀鯛的生長速度也更快;生物侵蝕率和攝食活動率這兩大主要生態系統功能也分別增加了3.2倍和3.8倍。此外,無鼠島通常也更肥沃,連其周圍魚類的生物量都總體上升了48%。

白化形勢 很難逆轉

毫無疑問,考慮到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命運,當務之急是要消除島上鼠患,讓營養素恢復“供應”。但對於珊瑚礁來說,這卻並不能解決其全部問題。

人們早已知道,受2015年至2016年厄爾尼諾事件中的創紀錄高溫驅動,2016年發生了最嚴重的珊瑚礁白化事件,以全世界目前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大堡礁來說,其90%以上都受到波及;而2015年6月,中國南海海平面溫度上升2℃,這一影響導致東沙環礁的溫度上升6℃,殺死了當地生存的近40%的珊瑚群落,成為過去40年裡最嚴重的一次衝擊。

是誰殺死了珊瑚礁?

更悲哀的是,去年3月,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珊瑚礁很難從嚴重白化事件中完全恢復。世界最大珊瑚礁系統有近三分之一的生態功能發生了變化,那些已經白化的珊瑚集群不太可能逆轉,許多幸存下來的珊瑚群仍在緩慢死亡,即使是生長較快的珊瑚,至少也需要十年時間更新換代。

科學家們評估了1998年、2002年和2016年發生的三次重大白化事件,發現白化事件表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徵,而這主要受海水溫度模式驅動,極端高溫正是造成大規模白化事件的主要原因。隨著溫度持續上升,還有可能發生進一步白化事件,導致珊瑚礁系統徹底陷入不可恢復的境地。

是誰殺死了珊瑚礁?

這進一步說明,如果世界各國無法將全球變暖限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水平1.5℃至2℃以內,那麼人類有必要重新審視珊瑚礁生態系統崩潰的風險。

預估前景 不容樂觀

西澳大利亞大學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認為,海平面短期的溫度升高現象,本身不太可能對該區域的珊瑚礁造成大範圍破壞。但是,異常高壓系統會降低風速和海面浪高,使海平面溫度變異值在原基礎上再次升高。這就是東沙環礁珊瑚群落死亡的主要原因——僅在2015年6月至7月之間的6個星期裡,東沙環礁的珊瑚就死了33%至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