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達產業觀察」精神專科醫院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文 | 和達資本 研究報告

前言

精神病(mental disorder)(或稱做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心理病、精神障礙、心理障礙),主要是一組以表現在行為、心理活動上的紊亂為主的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結果認為主要是由於家庭、社會環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等內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心理活動、行為、及其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要特徵的病症。

產業投資地圖分為(上)、(下)兩篇,本篇主要內容為精神專科醫院行業供給側分析、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分析。

三、供給側分析

根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截止2014年末,我國共有831家精神病醫院;其中,公立醫院620家,非公立211家,民營機構佔比25.4%。一年後,截止2015年末,我國共有920家精神專科醫院;其中,公立醫院641家,非公立279家,民營機構佔比30.3%。

儘管民營精神專科醫院在2015年增長迅速,但相較於醫美、婦產、眼科和口腔等細分領域而言,精神專科領域民營醫院數量佔比相對較少。

「和達產業觀察」精神專科醫院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圖:2010-2015年我國專科醫院數量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

近年來,我國民營精神專科醫院發展迅速。從數量上看,2010年至2015年我國民營精神專科醫院數量從90家增長至279家,年複合增長率達25.4%。同期公立精神專科醫院數量從567家增長至641家,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5%,遠低於民營機構。

「和達產業觀察」精神專科醫院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另根據國務院2015年6月轉發的《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的通知可以得知,國內的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主要分佈在省級和地市級,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體系尚未建立。

2、行業競爭格局

在精神衛生醫療細分領域,公立精神科醫療機構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根據Frost&Sullivan的研究報告,目前中國的精神專科醫療市場較為分散,2014年我國前十大精神科醫院集團的收入合計佔精神科醫療市場總收入的8.2%,而前十大精神專科醫院的收入合計佔精神科醫療市場總收入的7.2%。在上述兩項排名中,溫州康寧醫院股份有限公司是唯一一家民營醫院集團。

2014年我國前十大精神科醫院集團收入排名如下圖所示:

「和達產業觀察」精神專科醫院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圖:2014年我國精神專科醫院收入排名(按集團收入排名,億元)

3、國內知名精神專科醫療機構[7]

注:[7] 溫州康寧公司相關數據摘自其《招股說明書》,其他各醫院數據摘自官網。

3.1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始建於1935年,是三級甲等精神病專科醫院,主要診治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礙、器質性精神障礙、兒童青少年及老年期精神障礙、神經症性障礙等各類精神障礙患者及藥物依賴患者。中心設有普通精神科以及老年、康復、臨床心理、兒少、傳染、自願戒毒等臨床科室。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核定床位1878張,目前實際開放床位2141張。

溫州康寧的主營業務為面向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專科醫療服務。公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民營精神專科醫院集團,截止2016年6月30日,公司擁有自營專科醫院7家,並管理3家精神專科醫院、1家主要從事精神科業務的中西醫結合醫院和2個精神科科室,運營的床位總數量為3,000張。

3.3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創建於1914年,是北京市醫管局直屬的精神衛生醫療機構。醫院開設普通精神科門診及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焦慮障礙等特色門診。

醫院現有職工9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25人。醫院總佔地面積259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9557平方米,現有編制床位800張。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學院)是北京大學精神病學與精神衛生學的臨床醫療、人才培訓與科學研究基地,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北京精神衛生研究和培訓協作中心,也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精神衛生中心。根據其官網顯示,2014年末醫院開放床位213張。

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分析

關於專科醫院及醫生,國內近年來不斷出臺政策,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舉辦醫療機構執,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相關政策有:

「和達產業觀察」精神專科醫院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和達產業觀察」精神專科醫院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2012年10月26日通過了我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2013年5月1日起實施,填補了中國精神衛生領域的法律空白。

2015年6月,衛生計生委、中央綜治辦、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殘聯《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獲國務院同意、並經國務院轉發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工作規劃》設立的到2020年具體目標如下:

1)精神衛生綜合管理協調機制更加完善。省、市、縣三級普遍建立精神衛生工作政府領導與部門協調機制。70%的鄉鎮(街道)建立由綜治、衛生計生、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殘聯、老齡等單位參與的精神衛生綜合管理小組。

2)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和網絡基本健全。健全省、市、縣三級精神衛生專業機構,服務人口多且地市級機構覆蓋不到的縣(市、區)可根據需要建設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其他縣(市、區)至少在一所符合條件的綜合性醫院設立精神科。

積極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相關工作。

3)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緊缺狀況得到初步緩解。全國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量增加到4萬名。東部地區每10萬人口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量不低於3.8名,中西部地區不低於2.8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普遍配備專職或兼職精神衛生防治人員。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師基本滿足工作需要,社會組織及志願者廣泛參與精神衛生工作。

4)嚴重精神障礙救治管理任務有效落實。掌握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數量,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達到80%以上,精神分裂症治療率達到80%以上,符合條件的貧困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全部納入醫療救助,患者肇事肇禍案(事)件特別是命案顯著減少,有肇事肇禍行為的患者依法及時得到強制醫療或住院治療。

5)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防治能力明顯提升。公眾對抑鬱症等常見精神障礙的認識和主動就醫意識普遍提高,醫療機構識別抑鬱症的能力明顯提升,抑鬱症治療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50%。各地普遍開展抑鬱症等常見精神障礙防治,每個省(區、市)至少開通1條心理援助熱線電話,100%的省(區、市)、70%的市(地、州、盟)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隊伍;發生突發事件時,均能根據需要及時、科學開展心理援助工作。

6)精神障礙康復工作初具規模。探索建立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社區康復機構及社會組織、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70%以上的縣(市、區)設有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機構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委託社會組織開展康復工作。在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的縣(市、區),5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區康復服務。

7)精神衛生工作的社會氛圍顯著改善。醫院、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監管場所普遍開展精神衛生宣傳及心理衛生保健。城市、農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分別達到70%、50%。高等院校普遍設立心理諮詢與心理危機干預中心(室)並配備專職教師,中小學設立心理輔導室並配備專職或兼職教師,在校學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識知曉率達到80%。

五、附錄:精神專科醫院行業相關公眾公司

「和達產業觀察」精神專科醫院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