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兩子,一子成才一子與他斷絕父子結局悽慘,背後原因與它有關

“虎父無犬子”,這是中國的一句古諺,但當它被放在大文豪胡適和次子胡思杜身上時,卻失了效。

胡適與原配江冬秀育有兩子,長子胡祖望生於1919年,次子胡思杜生於1921年12月17日。有意思的是,胡祖望的生日竟是同一天,可見,這對父子的緣分之深。

兩個兒子的名字都是胡適親自取的,“祖望”取意光宗耀祖;“思杜”意為思念恩師杜威。

從胡適為兩子取名可以看出,他對長子胡祖望寄予的厚望顯然更大。最終,胡祖望確實也未讓胡適失望,他自幼聰慧,早年從西南聯大畢業後,進入美國康乃爾大學主修機械工程。之後,他先後擔任中國航空公司的工程師、臺灣駐美國機構"經濟參事"等職。

可以說,胡祖望雖然沒有達到父親的高度,但他的一生也算小有所成了。

相比之下,胡適次子胡思杜的一生卻與哥哥胡祖望大相徑庭。胡思杜的一生若用兩個字概括,大概最合適的就是“破碎”二字了。一生連文憑都沒混到一張的他,只幹過一件還算大事的事:批判父親胡適,宣佈與父親斷絕往來。

除此之外,胡思杜的一生都在碌碌無為中度過。

胡適兩子,一子成才一子與他斷絕父子結局悽慘,背後原因與它有關

中國有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古話,這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少年時的性格和受到的教育將決定一生。

幼年時的胡思杜喜歡玩樂、不喜讀書,最初胡適發現這個問題時曾專門請來老師指導,但即便如此,似乎成效也不大。

按理說,一代學問家、教育家的子女,就算不是學霸,也不能是個學渣啊!可他胡思杜偏偏還就是個學渣。這種結果,顯然不是基因的問題,而是出在後天教育上。

翻開胡適的年譜後世人發現,胡思杜這個在教育資源上明顯更有優勢的孩子,卻恰恰在最好的年紀未能接受好的教育,他甚至還沒能得到父親的陪伴。

胡思杜出生時,胡適31歲。次子兩歲時,胡適因病去了杭州煙霞洞養病,也是在這期間,他與才女曹誠英傳出緋聞,當時女方還懷了孕。

這段戀情曝光後,胡適提出離婚,原配妻子江冬秀拿菜刀威脅說“要離婚就先殺了祖望、思杜,然後自殺”。因為江冬秀的“悍”,胡適最終妥協迴歸家庭。

風波雖然平息了,但家庭矛盾肯定是在的。期間,胡適與江冬秀自然無心給胡思杜進行早教,即便此時正是胡思杜進行早教的最佳時期。

胡適兩子,一子成才一子與他斷絕父子結局悽慘,背後原因與它有關

實際上,即便江冬秀有心教育孩子,文化層次有限的她也做不了什麼。

胡適自己曾在一篇文章裡談過“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對下一代的影響”,換言之,他肯定知道兒子的教育不能交給大字不識幾個的小腳妻子。但明白歸明白,會不會做又是另一回事了,從後來胡適的年譜可以看出,他並未對幼年胡思杜進行任何教育,而是全權交給了妻子江冬秀。

因為,此間的胡適,工作之外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

請看胡適的行程安排:1924年8月, 與丁文江同在北戴河避暑。1925年10月, 到上海治病,並與鄭振鐸、高夢旦同遊南京.......

從這些行程表可以看出,工作中的胡適很忙,工作之外的胡適也很忙,忙什麼,忙著應酬,忙著避暑、治病,結伴旅遊。

此時的胡思杜在幹嘛呢?跟著妻子江冬秀在家裡玩兒。玩兒什麼呢?自然是江冬秀幹什麼她玩兒什麼了。人說,潛移默化是最厲害的教育,胡思杜跟著江冬秀,在東家長西家短裡,能學到什麼呢?能受到怎樣的影響呢?

時間到了1926年以後,胡適就更忙了,因為他的工作範疇已經擴展到了英國、美國等國。胡適在忙碌時,顯然忘了,他的兒子們,尤其5歲的小兒子胡思杜正是最需要父親陪伴和教育的時候。

胡適兩子,一子成才一子與他斷絕父子結局悽慘,背後原因與它有關

就這樣,胡思杜錯過了人生第一個最佳受教育期。錯過孩子第一個最佳教育期的胡適很快意識到了情況的嚴重,為了好好補救,他給兄弟兩專門請來了家庭教師。

可惜的是,家教也沒能挽救胡思杜的學習。已經散漫慣了的他,只要坐到學習桌前就開始開小差,如此,怎能學出名堂來。

相比之下,胡思杜的哥哥顯然要比他幸運得多。

據記載,胡祖望十歲那一年,胡適曾經將胡祖望帶去蘇州,其實這次攜子出遊僅僅只是因為胡適要去蘇州演講。隨後胡適臨時起意將胡祖望安排到了蘇州的一個學堂。隨後給他寫信的時候便要求他要自立、要合群、要用功。

也正因此,胡祖望的教育一直都在正軌上,並未落下什麼。

或許是因為眼見大兒子已經快成器了,胡適眼見胡思杜的狀況後也並不氣餒,實際上,胡適確實也用不著現在就氣餒。畢竟,胡思杜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成長期:青春期,如果此間胡適能做到最佳陪伴,那也是可以彌補前期父愛缺失和教育缺失的。

但,在胡思杜的第二個重要成長期間,胡適又犯了一個不得已的致命錯誤。

抗戰開始後,胡適帶著長子前往美國,任駐美大使。而胡思杜則隨母親避難上海,這期間,胡適委託一位竹姓朋友照看他。此時的胡思杜正處於青春期,誰都知道,這個期間由於荷爾蒙等的影響,孩子是最容易走歪的。

果然,在胡適“托兒”不久後的1940年11月9日,即胡思杜19歲這年,胡適收到了那位竹姓朋友的信件:

“小二在此讀書,無甚進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惡習,請兄趕快注意。”

胡適收到這封信後當即就懵了,他立馬意識到,孩子出問題了。的確,竹姓朋友寫信說“恐沾染上海青年惡習”只是委婉的說辭,實際上當時的胡思杜已經因為“不良惡習”到了要被開除的地步了。若非如此,竹姓朋友怎會專程去信且特意標註上“趕快”二字呢。

胡適兩子,一子成才一子與他斷絕父子結局悽慘,背後原因與它有關

在這種情況下,胡適的正確做法應該是什麼呢?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將孩子接回自己身邊慢慢調教。但胡適沒有,至於其中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原本,胡適是想讓兒子考清華、北大,但眼下這境況,怕是一般大學的校門都難進了。於是,胡適只得當機立斷將兒子胡思杜安排到了美國留學,在這之前,胡適長子已經到了美國留學。

當時國外的留學費用和今時一樣昂貴,長子留學美國時,不堪重負的胡適曾在日記中寫到:

"大兒子現在進了大學,每年要一千二百美金。我明年要是走了,我就得想法子去到什麼用金子的地方,教一年書,替大兒子掙兩年學費"。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當時胡適的經濟狀況並不樂觀。為了緩解經濟壓力,他只得將胡思杜安排到了經濟水平低一些的美國中部。

隨即,胡思杜被送往美國教會學校海勿浮學院就讀。這期間,胡適與兒子依舊沒在一塊兒。

送到美國留學後的胡思杜一點兒沒讓父親省心,在“天高皇帝遠”的美國,他很快沾染上了美國社會青年的惡習,並因此遭到了驅逐。

最終,胡適輾轉為兒子轉了兩所學校,歷時八年後,多門成績不及格的胡思杜不僅連一紙文憑都沒混到,還被驅逐回了國。

胡思杜回國時,已經到了1948年夏天,這年,胡思杜已經27歲了。

胡適兩子,一子成才一子與他斷絕父子結局悽慘,背後原因與它有關

望著這個老大不小卻不成氣候的兒子,胡適眉頭緊鎖。說來,任何一個拼死拼活送兒子留學八年的父親,面對這樣的兒子,都是會氣不打一處來吧。

但此時的胡適,似乎還未反省過這一切背後的原因。天下的父母大抵如此,在怨恨子女不成器時,往往忘了審視自身。

試問,如果胡適給夠了孩子關愛,給夠了陪伴,做好了教育,孩子能落到這種田地嗎?

原本,即便到了如此田地,胡思杜也是可以靠拼爹謀得一份不錯的差事的。但面對各路給兒子安排體面工作的人,胡適只搖頭擺手拒絕說:不可勝任,不可勝任。

最終,胡思杜被胡適安排到了北大圖書館當了圖書管理員。胡適顯然不想兒子一輩子當圖書管理員,他此舉只是想讓兒子靜心、多看書長學問。可這般良苦用心,從小和父親不親近,又長期未生活在一起的胡思杜能明白嗎?

後來發生的一切證明:他並不明白,他甚至還對此有怨言。

胡思杜回國僅僅幾個月後的1948年12月,北京已被解放軍包圍,國民黨開展"搶救運動",用飛機空運出陷在北京的專家學者。

作為國際知名學者的胡適,自然在“搶救”名單中。可胡適走時,唯獨沒有帶上次子胡思杜。臨行前,胡適只給他留下了一箱細軟,這箱細軟最後還被胡思杜交到了組織上。

關於胡思杜沒有跟家人一起離開的原因,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是:胡思杜一直對父親不滿,不願意與他同行;第二種說法是,當時胡適匆忙,唯獨落下了胡思杜;第三種則是說胡思杜認為自己沒有做對不起黨國的事情,沒人會把他怎樣所以他不需要走。

胡適兩子,一子成才一子與他斷絕父子結局悽慘,背後原因與它有關

哥哥為胡思杜立的紀念碑

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間接說明:胡適與胡思杜的父子感情多少存在一定的問題。

1950年9月22日,胡思杜所寫的《對我的父親——胡適的批判》發表在香港《大公報》上,其中有些言詞對胡適來說堪稱侮辱,直接違背了中國傳統的人倫關係,在海內外產生了很大的震動。

看到文章後,胡適表面看起來分外淡定,他只將這篇文章剪下來並貼在了9月27號的日記本上。在文章旁邊,胡適還寫了一句:“小兒此文是奉命發表的”。

此後,胡思杜還公開宣佈與胡適斷絕父子關係。但此時的胡適面對這一切,也未有任何表示。

公平來講,胡思杜此舉很可能是出於政治考慮,因為當時的形勢下,胡適是被批判的對象。但即便如此,能讓親生兒子做出這等枉顧人倫的事情,也足見胡適家庭教育的失敗。

此後直到胡適去世,他與幼子也未曾再見一面。直到1962年2月24日胡適因病辭世,他甚至也不知道,早在5年前,他的幼子就已因種種原因上吊自殺了,那年,他年僅36歲。可嘆長相俊秀的他,卻終因性格問題和未有所成(也有成分因素)的緣故,竟始終未曾婚配。

胡適兩子,一子成才一子與他斷絕父子結局悽慘,背後原因與它有關

因為不知道兒子早已過世的緣故,胡適還在遺囑中囑託將個人財產平分給兩個兒子。

即便兒子已大逆不道地宣佈與他斷絕父子關係,他也依舊不忘將財產分給兒子,從這點就足見胡適對兒子胡思杜的愛從來是一分不少的。

但父母對孩子的愛,從不應該僅體現在財產上,而更應該體現在給予陪伴和好的言傳身教上!

不知臨終時,曾經的北大校長鬍適,是否在遺憾中悟到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