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青島市政協委員獻出發展“金點子”

2019年的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青島2019年要加快建設國際海洋名城,立足海洋優勢和特色,堅持科技興海、產業強海、生態護海,努力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中率先走在前列,當好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主力軍。政協委員們圍繞加快推進國際海洋名城建設建言獻策。

以人為本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青島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認為,青島市海洋科技名城的建設,應加大創新力度。目前,青島有兩個重要機構,分別是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這兩個機構是相得益彰的,需要這兩個機構發展提升帶動海洋經濟等方面的建設。

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青島市政協委員獻出發展“金點子”

海洋科技名城要有“名人”。如何把人留住是關鍵,需要不餘遺力地把人才吸引到青島這座高地。青島必須對人才引進和人才鼓勵加大力度,作為海洋科技的龍頭城市,青島需要依靠更多的人才來支撐。

創新驅動發展要以人為本,人才結構如何更好的適應青島的創新驅動發展很重要。堅持原創驅動,不僅要靠科學家,更多要靠企業家。企業的技術創新非常關鍵,因為企業會提出應用性強、技術性強的產業需求,這些關鍵技術需要科學家、企業家共同聯合攻關;堅持技術先導,一些關鍵技術、關鍵裝備的突破,特別是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融合;堅持工程示範,加大工程示範的力度;堅持工匠精神,創新驅動的發展如何落地,需要一線技術人才來完成,必須加強技術人才的培養,體系化的人才梯隊更能推動城市創新力的提升。

打通“橋樑”出臺技術轉化政策

如今青島在海洋產業方面,缺少一個“橋樑”。如何將海洋科技的優勢進行技術轉換,再轉化成產業的優勢?這是一個痛點。

市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生態中心研究員陳尚認為,青島的海洋科學技術主要掌握在中央駐青單位中,山東省和青島市在產業技術轉化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措施,但這些措施在這些中央駐青單位中不能直接生效,所以要打通這個“節點”,需要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委、省政府與中央部委溝通,共同出臺產業技術轉化的政策。這樣科研項目驗收完成後,科研人員可以通過技術轉移在產業化過程獲得收入,實現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激勵措施。

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青島市政協委員獻出發展“金點子”

陳尚建議,科研投入項目經費不交稅。目前,深圳已出臺相關減稅免稅政策。企業參與科研項目,也應減免相關稅收。科研項目在產業化過程中,如果打通了“橋樑”,海洋科教名城就可以轉化成海洋產業名城。

解決駐青科研人員子女入學難

大學、科研院所是青島市知識創新體系的主導力量,人才是支撐青島發展的第一資源。近年來,青島發力高端研發機構引進,先後有40所科研院所落戶,全市已累計引進50家國內外高端研發機構;青島目前已有高校24所,引進高等院校32所,2020年高校總數將超50所。

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青島市政協委員獻出發展“金點子”

青島數十家科研院所,是幾萬名普通科研人員的家。由於歷史原因和工作人員數量限制,這些駐青科研院所都沒有附屬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目前,青島公立幼兒園入園和小學入校採用的均是戶口所在地就近(劃片)原則,駐青科研單位的集體戶口得不到應有的承認。很多科研院所工作人員在短期內不具備條件購置房產的條件,有的房屋購置位置偏遠,孩子擇校問題讓這些家長無所適從。

對此,市政協委員、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葉乃好建議,重視科研院所集體戶口“空掛”的現狀;做好駐青科研單位適齡兒童入園入學調查工作,獲得詳實數據,充分了解並評估其入園入學難問題;研究出臺相關政策,凡是研究所所在轄區內有戶口的適齡兒童,依法保障他們就近享受幼兒園和中小學義務教育的權利;做好相關政策的宣傳和落實工作,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

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長期以來,研究生畢業基本上就是一刀切,質量建設重視不足,如此也就產生了諸多不良影響:研究生成為開展科學研究的主力。因此,

我國每年數百億的科研資金就落在了研究生的肩膀上,他們承擔著科技研發的主要任務和未來。在此意義上來說,研究生培養的質量顯得十分重要;研究生一刀切畢業,往往是給研究生鬆懈的理由,研究論文沒有完成預定的科研任務,沒有高質量成果,就等於浪費人力資源、浪費國家科技研發資金;不同的學科領域需要不同的研發投入和精力,所以一刀切畢業不符合學科特點和研發實際需求;一刀切畢業不利於研究生屆別(年級)之間的技術傳承。

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青島市政協委員獻出發展“金點子”

市政協委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印庚認為,柔性畢業符合研究生培養規律。教育部門考察、學習國外研究生教育的做法,取其先進經驗,優化制定我國研究生畢業管理辦法;應細化不同領域的研究生畢業期限和柔性畢業的相關要求。“研究生教育過程和畢業管理值得深入探索和完善,這關係到每年數百萬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關係到如何利用好國家的科研資金,關係到我國科研產出的質量和科技進步。”

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試點

青島市目前在建海洋牧場區11處,總面積5890公頃,其中10處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青島市海洋牧場建設初見成效,但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剛剛起步,仍存在海洋牧場配套體系建設滯後、岸上配套缺乏有效的空間支持、海洋牧場產品品牌影響力不強、海域使用金徵收標準偏高等問題。

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青島市政協委員獻出發展“金點子”

對此,楊紅生建議,拓展海洋牧場發展空間與產業佈局,實現集約化精準養殖場、灘塗生態農牧場、淺海生態牧場和離岸深水智慧漁場的融合發展。積極推進集約化精準養殖場+灘塗生態農牧場建設,陸海統籌構建鹽鹼地生態農場、灘塗生態農牧場和淺海生態牧場,形成“三場連通”和“三產融合”的海岸帶保護和持續利用新模式;推進淺海生態牧場+離岸深水智慧漁場建設,構建離岸深水工業化養殖模式,形成海洋牧場+“養捕加”一體化漁業新模式。

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青島市政協委員獻出發展“金點子”

建立從監測、評價、預警、預報到溯源、管理的海洋牧場綜合保障體系;形成蒐集、整理、鑑定、保護、保存和合理利用的完整體系。創新海藻場和海草床修復技術,集成海洋牧場生態環境與生物信息數據庫。開發清潔能源,海洋牧場和海上風電的有效結合能發揮出巨大的空間集約效應,可有效推動環境保護、資源養護和新能源開發的融合發展。

楊紅生建議,應注重海洋牧場環境監測與評價、科學選址與佈局規劃,開展海洋牧場生物承載力評估與提升途徑研究;注重海洋牧場建設專用設施(人工魚礁)的研製與投放管理;注重海洋牧場生境修復與資源養護技術、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技術、海洋牧場漁業資源精準捕撈技術創新;注重開發海洋牧場產業發展新模式,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下海洋牧場的國際合作。

加快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理

近年來,“向海索地”思維催生了較大規模的圍填海活動,導致青島市濱海溼地和自然岸線出現明顯縮減,生態服務功能和景觀價值降低。對此,市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北海分局副局長陳武軍建議,加快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理,推進青島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打造國際海洋名城。

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青島市政協委員獻出發展“金點子”

青島作為山東省經濟龍頭,要實現經濟社會更高層次發展,必須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而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是產業,關鍵在項目,產業升級和項目落戶的重要基礎則是土地。青島沿海一線土地資源緊缺,而目前青島市已有圍填成陸面積約18300公頃,未利用面積超3100公頃,做好這些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理,集約利用已填成陸未利用土地、優化已填成陸已利用土地佈局,對增加土地有效供應、吸引優質項目落戶、助力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全面起勢”,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青島要推進國際海洋名城建設,應以圍填海管控的深入推進為契機,搶抓歷史機遇、提前謀劃佈局。陳武軍建議,嚴格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要求,進一步提高對濱海溼地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加強與上級有關部門對接,提早組織摸查擬在已填成陸區域落地項目需求,研究制定歷史遺留問題處理政策;按照“生態優先、節約集約、分類施策、積極穩妥”的原則,對合法合規和違法違規圍填海項目分類處置;做好陸海統籌規劃,用好圍填海成陸土地存量,嚴禁國家產業政策淘汰類、限制類項目在濱海溼地佈局,真正實現集約利用、綠色發展。

整合優化海洋自然保護地

青島已設立大沽河溼地、膠州灣等7個國家級保護區,嶗山、大公島等7個省級保護區,文昌魚1個市級自然保護區,保護著4363平方公里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環保督察發現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青島自然保護地建設存在短板和嚴重不足,缺少專門的保護機構和隊伍,保護地內局部汙染嚴重,開發活動過多,開發強度過大,更嚴重的是存在保護空缺,應保未保。多腮孔舌形蟲、黃島長吻蟲只在青島膠州灣內外分佈,既是青島特有種,也是我國特有種,是我國最珍稀瀕危的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一旦滅絕,無法挽回,最應該得到重點保護,但是實際情況保護嚴重不足,其在膠州灣的滄口海域和黃島海域的重要生境被填海破壞。

對此,市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生態中心研究員陳尚建議,整合建設青島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把現有的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西海岸國家級海洋公園、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大公島省級自然保護區、文昌魚市級自然保護區等5個自然保護地,整合為青島國家級海洋公園,保護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有多區塊、一體化的保護格局構成。

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青島市政協委員獻出發展“金點子”

陳尚建議,設立青島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管理局,統一管理公園內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行政執法等職責。依託青島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模式。開展公園生態資產的價值發現、價值核算、價值展示、價值實現、價值投資、價值增值、價值管理的全鏈條業務工作,通過自然教育展示青島國家級海洋公園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社會價值;通過生態旅遊、生態養殖、文化創意等產業把公園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通過生態管護員制度把漁民從資源破壞者轉化為生態保護者;通過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與用海者結成利益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全方位多途徑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青島模式,打造生態優美與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宜居幸福青島樣板。

大力推進海洋旅遊發展

海洋旅遊是青島市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存在著與青島市城市地位、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極不相稱的一些問題,如海上旅遊企業普遍實力不強,缺乏大型企業;資源分散,層次較低;海洋旅遊核心碼頭設施的建設滯後;管理部門眾多,缺乏主導等問題。

對此,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旅遊集團有限公司王紅建議市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規範、引導海上旅遊企業的市場行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積極鼓勵企業開發並持續運營優質旅遊航線,對於企業開發的優質旅遊航線,以及已開始運營的、有培育前景的旅遊航線給予財政補貼。二是引導現有的企業進行船艇更新和安全投入,配套出臺上述方面的政策,引導企業加大船舶、設施方面的投入,提高行業整體服務品質。

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青島市政協委員獻出發展“金點子”

王紅建議有關部門推動海上旅遊資源的整合(如引導海上旅遊碼頭的規劃建設等),以行業龍頭企業為平臺,推動海上旅遊資源的優化利用。一方面可以形成規模優勢,集約化管理旅遊資源,拉長產業鏈,另一方面則可以發揮平臺公司的帶動作用,通過市場化手段規範行業行為,還可以推動海上旅遊服務標準體系的建立。

在海洋旅遊規劃方面,王紅建議在考慮海洋旅遊需求的同時,要考慮海上交通的需要,重視海洋旅遊與海上交通的融合發展,在發展海洋旅遊的同時構建青島的海上交通網絡,對於某些重要的航線(如青黃、青薛航線),在進行充分論證後考慮納入城市公共交通體系,作為社會公共交通服務對其進行補貼。

建議成立海上旅遊管理機構

民進青島市委駐會副主委黃勇建議成立海上旅遊管理機構、編制《青島市海上旅遊規劃》、制定《青島市海上旅遊管理辦法》等。加快海上旅遊碼頭、棧橋等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建設海上旅遊項目資金投入大、回收期長,建議由相關部門研究提出相應的扶持政策。並整合營運主體、遊船、水域和航線。

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青島市政協委員獻出發展“金點子”

同時,要著力解決海上旅遊“三冷”問題。青島市旅遊整體上呈現“夏季熱、冬季冷,白天熱、夜晚冷,旺季熱、淡季冷”的“三冷三熱”痼疾,建議冬季多推出一些養生保健類的旅遊項目,利用青島豐富的療養資源;夜晚組織夜遊三灣或沿海一線看美麗燈光秀;淡季組織培訓學習、體育遊文化遊、海洋科技遊等。

重點開發海上觀光旅遊。發揮沿海岸線自然風光、城市風貌優美等優勢,劃定航線,發展海上觀光遊;特別是做好沿岸樓體、岸線亮化、美化,挖掘海上餐飲、演藝項目,豐富旅遊內容,延長遊客逗留時間。

重點開發海島旅遊。按照嚴格保護、合理佈局、突出特色的原則,有選擇地低強度開發海島旅遊資源,形成多元化的海島旅遊產品結構。研究論證開發沿海一線等海島,著力開發海洋度假、觀光、運動體驗、婚慶、商務、垂釣以及遊輪等系列海洋旅遊產品。重點開發海上運動體驗旅遊。大力培育“青島國際帆船周”等海上體育旅遊品牌,積極引進和承辦國際高水平海上運動賽事;發展帆船、帆板等體驗性和參與性強的海上旅遊項目。

調整旺季旅遊大巴限行方案

青島市區南部沿海一線是著名的“青島海濱風景區”,是中國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佈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首批國家AAAA級景區。近幾年,鑑於青島城區總體交通運行壓力整體上升,在旅遊旺季,政府交通管理部門出臺關於旅遊大巴禁行的交通管制政策,2018年的方案是自5月1日至10月15日,市區前海一線繼續執行大巴限行政策,每日7時至19時,禁止大型客車在太平路(單縣支路至江蘇路段)、萊陽路(太平路大學路口至南海路文登路口)、東海路(太平角六路至南京路全路段、臺灣路至南京路東向西方向)行駛。

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青島市政協委員獻出發展“金點子”

通過限行禁行方案,在旅遊旺季,前海一線的交通情況確實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即使在高峰時段堵車的現象也減少了很多,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是,前海一線集中了棧橋、八大關、奧帆中心、水準零點等多個景區景點,在景區景點密集的區域禁行旅遊大巴,為外地來青車輛和遊客造成了不便,也間接導致了各家景區景點的遊客數量的減少。

對此,市政協委員、青島銀海國際遊艇俱樂部有限公司總經理辛賢雷建議規劃出更好的道路線路,修建更多的停車場停車位,在旅遊旺季安排更多地交通警察在車輛行駛擁堵區域指揮交通。借鑑其他海濱城市的經驗,充分權衡考慮本地旅遊經濟發展和市區交通運行的情況,調整青島市旺季旅遊大巴限行的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