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沒有達到這個層次之前,先進的東西或理念起不到什麼用

作者:李康研報(likangyanbao)

上次我們談到了教育問題,作者還特地說到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作者引用了魔鬼經濟學,第五章,怎樣才能成為完美的父母,這裡面有個結論,研究者列出了16項家庭因素,然後算了一下這裡面跟學生成績有關的因素就8項,這裡面大部分都跟學生的父母有關,比如學生父母受過良好教育,學生父母有很高的經濟社會地位,家長會說英語等等,而什麼家庭和睦,經常看電視,每天讓孩子讀書都不會影響孩子成績,所以最後的結論就是,父母是個什麼樣的人,影響孩子比較大,而父母對孩子做了什麼,其實並不影響孩子成績,作者甚至吐槽,你裝的了一時,裝不了一世,早晚得露出狐狸尾巴。所以各位父母注意了,你天天干嘛?孩子也在幹嘛?你天天在讀書,看書,孩子也會自發的模仿,比你給他佈置功課要有效的多。而如果你對打麻將的熱情比讀書高,很可能你的孩子也愛上打牌。其實,這東西老話早就說過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不能說絕對,但起碼概率很大。所以教育子女的最好辦法就是,你希望他變成什麼人之前,最好自己先變成這樣一個人。

常用社交平臺,分析了醫藥類公司,李康研報,提問交流。一、三、五公司,二、四、六讀書學習,七行業策略。

社會沒有達到這個層次之前,先進的東西或理念起不到什麼用

說到這,可能不少人有點懵逼了,到底這是不是經濟學思維,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開放社會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很多東西是沒辦法通過講課解決的,而是要通過不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的。真正的知識來自於融合,是通過無數次的反覆實踐得出來的,這跟派遣留學生,去上個MBA,有本質的不同。建設一個發達的社會,就是要充分釋放每個人的自由,自由人組成了開放的社會,必將是富裕發達的社會。此前無一例外。作者講了怎麼讀書,我們可以一筆帶過,基本上就是說讀書要成體系,光看摘要沒什麼用,然後作者又講經濟發展與環境的治理,這裡面提到1900年美國人平均壽命只有47.5歲,而之後直線增長,到了2000年就是77.5歲了。這是為什麼呢?大氣環境汙染,並沒有讓人們減壽,反而長壽了。這並不是說,汙染有利於長壽,只能說汙染所造成的的身體傷害被工業化帶來的福利對沖掉了。作者還舉例印度,說阿三們做飯一直是個陋習,他們燒火之後會造成巨大的PM2.5的汙染,甚至驚動了當時還是美國國務卿的希拉里,給印度發放3000萬部清潔廚房灶具,但仍然沒卵用,成本高,不方便,也沒法修。所以最後基本上沒人用,還是用牛糞稻草秸稈這麼燒火。作者做的結論就是,社會發展達不到這個層次,你給他先進的東西他也不會用。就如同北京和河北的汙染基本就不可調和,北京這邊對汙染深惡痛絕,而河北人民要想治理霧霾就得餓肚子,工廠停工,員工下崗。所以發展階段不一樣,霧霾真的不好治理。你限制他,他就偷著幹,不幹就餓死。所以怎麼解決霧霾,就得先把河北的非汙染產業發展起來才行。一味打壓沒什麼用,也壓不住。他都沒飯吃了,你跟他說要清潔的空氣,他理解不了,一個是長期惡果一個是短期惡果,他肯定選擇先把眼前的難關度過去再說。作者還拿出了數據,說明這個越汙染越健康的悖論,上海北京汙染嚴重,但人均壽命卻最高,而西藏空氣質量最好,人均壽命最低。所以你為了清潔的空氣離開北上廣,但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丟掉了先進的醫療福利,可能反而讓你壽命降低。所以任何國家都是線性發展,不走過這個階段也就不會有工業化福利,城市也一樣。一直藍天白雲,然後就跨越工業化了?基本不可能。

社會沒有達到這個層次之前,先進的東西或理念起不到什麼用

隨後作者又舉了食品的例子,來證明工業化是絕對正確的方向,說現在留下的這些農作物,不是天然就有的,而是我們精心選擇的結果,比如小麥天生就麥梗脫落,但極少數的基因變異,麥梗沒脫落的,被農民發現了,這個省了很大的事,方便收割了。於是農民就精心培育這種變異的小麥,最後導致的是這種變異過的小麥成了主流。還比如玉米,原來野生的只有1-2釐米,本來不過就是種子,傳宗接代就行了,但偏偏有人要吃這種種子,於是他們就找更大一些的種,經過上千年的演變,玉米越長越大。所以幾乎所有的農作物都是根據人的需要變形出來的。從這個意義講,壓根就沒什麼原生態。所以所謂的原生態生活方式根本就不存在。先是農業化改造,現在又是工業化改造。人對自然的改造才獲得了更好的生活。接下來作者還有驚人觀點,那就是對於假冒偽劣一向比較容忍,並不主張斬盡殺絕。他說質量下降,是生產擴大以後首先要經歷的現象,是產品走向大眾化的必經之路。原來只有少數人能享用的產品,逐漸大眾化。而這種市場擴大的第一步,往往是仿冒品增加,劣質產品增加。他的意思是,高質量產品還在,你花費足夠多的錢,肯定能買到優質產品,但仿冒品或者假貨,也是一種產品豐富。有人願意買日本雪花牛肉,也就有人愛買瘦肉精的劣質牛肉。購買力不同,各取所需,總比韓國窮人都吃不上牛肉強。而如果把劣質牛肉都打擊了,那麼只會讓頂級的雪花牛肉更貴。而最後作者提出,消滅低劣產品並不能靠監督和打擊,而是要靠生產的發展。產品綜合質量提高,價格也就下降,自然劣質產品就沒有空間了。

社會沒有達到這個層次之前,先進的東西或理念起不到什麼用

下面作者試圖實戰經濟學的絕招,試圖為我們破一下食品安全的問題,他先拋出一個概念,很多人都知道的,叫做機會成本,也就是你選擇某種方式,是為此放棄其他選擇的成本,作者認為,工業化廚房起碼每天都做到天天消毒,而你家的私人廚房是做不到的,所以你質疑他細菌蟑螂油汙滿地,但想想自己的廚房是否比餐館更乾淨?原來的食品都是散裝的,現在起碼都是工業化包裝的。塑料真空包裝,怎麼也比草紙更乾淨吧。至於食品添加劑,也不應該妖魔化,防腐劑和消毒劑正是為了限制細菌汙染而產生的,如果不用添加劑,你買到的食品只能更加不衛生。至於什麼致癌物,作者說比較可笑,往往都是大量長期使用某種東西才會產生,比如蘇丹紅,要一個成年人一天吃三勺,並且堅持30年,才有20%的幾率得癌症。所以最後經濟學的結論來了,安全不安全是個性價比的問題,徹底安全是不可能做到的,在自己家裡吃飯還有可能拉稀呢,所以所謂是否衛生,完全就是一個成本問題,你去五星飯店付出的成本,會讓你比在街邊吃小籠包安全的多。而隨著工業發展,食品上的福利反而增多了,比如之前你以為你長得好看啊,就敢吃荔枝?只有楊貴妃有這個待遇好不好,現在不管長得多醜,也能吃的起了。之前是為了吃不上發愁,現在只是為了吃不好而發愁,這已經是種進步了。而在經濟學的世界裡,永遠只有更好而沒有最好的解決方案。

我是李康,感謝您的瀏覽轉發。李康研報,既要讀萬卷書,也能行萬里路,還將尋風口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