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國各地區GDP成績單,深圳成GDP增長模範

2018全國各地區GDP成績單,深圳成GDP增長模範

2018全國各地區GDP成績單,深圳成GDP增長模範


昨天,常年穩坐GDP頭把交椅的廣東公佈了自己2018年的成績單:

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達9.73萬億元,同比增長6.8%。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21萬億元,可比增長7.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8萬元,增長8.5%;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2%。

同時,廣東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超過7000億元,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7%;

進出口總額達7.16萬億元,增長5.1%;實際利用外資1450.9億元,增長4.9%,其中製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增長57.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8%;直接融資1.16萬億元,增長40%,民營企業貸款佔新增企業類貸款比例達61.8%;城鎮新增就業147.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41%。

這個數據在全國是什麼水平?

一直以來,廣東的GDP是多少,就是今年各省GDP的頂了。

其中要補充說明的是:深圳是屬於計劃單列市,雖然財政上不歸廣東管,但是GDP也是算入廣東全省的GDP。

在廣東公佈自己成績的同一天,上海也更新了數據:經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產總值32679.87億元,比上年增長6.6%。


2018全國各地區GDP成績單,深圳成GDP增長模範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年,這40年來,中國內部城市也發生了鉅變。

北上廣深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城市,9大國家中心城市來勢洶洶,三大都市圈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強勢抱團,還有來勢洶洶的中部城市群、西南城市群。

回憶這40年來,中國城市格局的明爭暗戰圈都藏在GDP的數字之中,有的城市崛起,有的城市衰落,令人唏噓。


2018全國各地區GDP成績單,深圳成GDP增長模範


通過GDP的對比,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把上海看做省份,是全國第十一,而如果把上海當做一個城市來看,一直都是全國第一。上海真是國家的親兒子,全國最好的資源和政策都全堆給了上海,真可謂是寵冠天下。

2.改革開放讓沿海城市獲得了最多的紅利。40年來,廣東、浙江、福建的經濟增長超過400倍,名次上升也是最多的,國家對沿海城市的政策扶持,讓他們獲得了快速發展。

3.江蘇和山東是各省中保持最穩定的,基本沒有跌出過前5。雖然,目前江蘇的製造業面臨著轉型困難,但不可否認的是——江蘇的“蘇南模式”“縣域經濟”仍然具有很強的增長活力。

4.經濟下滑最嚴重、名次跌出最多的是東北。改革開放之前,東北依靠重工業積累了大量財富,而在資源衰竭之時沒有抓住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從此一蹶不振。

5.和東北一樣日漸衰落的還有資源導向型城市。例如山西。

6.改革開放40年,是東南沿海對北方的經濟全面超越。特別是廣東的崛起,吸附了來自全國的資金技術人才,形成了今天“南強北弱”的經濟格局。




而這40年來,各城市的GDP,分化也非常明顯。

點擊左下角,播放視頻▼

看完上面的視頻,想必大家最直觀的兩個直觀感受:

1.40年來,上海一枝獨秀,遙遙領先,常年第一,儼然成為丈量其他城市的尺度。

2.這40年,就是學霸深圳逆襲的40年。

1979年,排名第一的上海GDP:286.4億。

1979年,深圳成為由“寶安縣”改名為“深圳市”,第一次有了自己的GDP:1.96億。

而40年之後,原本相隔178倍的上海和深圳,在2017年相遇,在2018年又接著縮小差距。

相隔一水、相隔178倍的雙方,在2017年相遇,2017年,上海GDP30133億元,深圳GDP22438億元。

而在2018年,雙方的差距再次縮小,上海GDP3.26萬億,深圳2.4萬億,成為亞洲前五的大都市。

上海作為老牌一線城市,在互聯網浪潮中力爭上游,先是爭取特斯拉落戶上海,再是科創板的鼎力支持,最近更是野心勃勃地要去上海大都市圈。

而深圳,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一路開掛,憑著“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進階速度超過了中國所有的城市。

現在的城市競爭大背景是:國家一心想扶持大都市圈的發展。

這也是未來城鎮化的必然。

所以,2019年,最值得關注的便是長三角和粵港澳的激烈競爭。

不管是國家中心城市戰略還是做大做強省會城市的規劃,都是利好兩大都市圈。

目前看來,未來兩大城市群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上海和深圳在資源企業總部資金人才上的競爭。

那麼誰會勝出呢?

猶記得,時任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曾對著陸家嘴董事長楊小明說:

你們步子完全可以邁的更大點,怎麼就看不到以前浦東開放的那股闖勁兒,是不是現在什麼都有了,反而說收縮腳了呢?


浦東的發展,是舉國政策與資源推動的成果,自然也吸引了跨國巨頭的投資,從時間上來看,這與深圳的起家差不離,但若干年後,深圳率先完成了轉型。

此時此刻的深圳,華為在全球叱吒風雲、騰訊在互聯網中遙遙領先、房企中的老大哥萬科攻城掠地、招行、平安等市場化金融巨頭髮展可圈可點。

經過大浪淘沙,這些巨頭都已成為各自領域的翹楚,雖然年輕,卻保持著旺盛的發展活力。

回望十里洋場的上海灘,想要找出一家在專屬領域做到全球翹楚的民企,確實很難。

彼時,深圳羨慕上海有寶鋼、上汽、中芯、振華、華虹、上海電氣、上海石化、中商飛機、上藥、百聯、光明、錦江、交通銀行、浦發銀行、太平洋保險、盛大、攜程、分眾、復星...

而今天,時勢不一樣了。

上海仍在為國企改革而抓耳撓腮,為留住外企而苦苦經營。而深圳,自己培育了充滿活力的民企。

一個騰訊,市值3萬億人民幣左右,相當於上海市屬前10大上市公司市值的綜合。

一個華為,每年上繳的個人所得稅就相當於上海前50大公司上繳的個人所得稅的總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