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的發展機遇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機遇


雄安新區的發展機遇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機遇


1月24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指導意見》對外發布。“支持在京國有企業總部及分支機構向雄安新區轉移”“推動在京各類事業單位向雄安新區疏解”“個人產權住房以共有產權房為主”“籌建雄安股權交易所”……這篇一萬兩千多字的重磅文件,就雄安新區的改革開放發展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意見。備受關注的關鍵舉措有哪些?一起來看。


民生與公共服務

1.針對多層次住房需求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個人產權住房以共有產權房為主

2.支持在雄安新區設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探索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

3.構建“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推動各類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一窗核發”,著力打通便民服務“最後一公里”。

4.引導和支持在京高校、有創新特色的中等職業學校等通過整體搬遷、辦分校、聯合辦學等多種方式向雄安新區疏解轉移,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在雄安新區辦學,以新機制、新模式組建雄安大學。

5.支持在京醫院通過整體搬遷、辦分院、聯合辦醫等多種方式向雄安新區疏解轉移,允許在京醫院在雄安新區設立法人機構。允許設立外商獨資的醫療諮詢機構,支持境外醫師來雄安新區行醫。

6.探索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實行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雲平臺”。健全面向雄安新區基層群眾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水平。

7.推動雄安新區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與京津相銜接。制定適合雄安新區的養老保險繳費政策。

8.完善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政策,推動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在雄安新區率先落地,形成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一卡通”服務管理模式。

9.完善創業引導政策,政府補貼職業培訓項目全部向具備資質的職業培訓機構開放,探索建立支持雄安新區失地農民就業創業新機制。

10.制定有利於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人口遷移政策,建立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實行積分落戶制度。

11.允許農民轉讓土地承包權、宅基地資格權,以集體資產股權入股企業或經濟組織,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建立農民持續穩定的收入增長機制。

雄安新區的發展機遇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機遇


經濟財稅金融

1.支持在京國有企業總部及分支機構向雄安新區轉移,在疏解中推動國有經濟佈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

2.推動在京各類事業單位向雄安新區疏解,在疏解過程中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優化職能和人員結構,推進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

3.支持雄安新區吸引北京創新型、高成長性科技企業疏解轉移。

4.加大起步建設階段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河北省省級財政支持力度,保障雄安新區運轉。

5.單獨核定雄安新區債券額度,支持發行10年期及以上的雄安新區建設一般債和專項債。

6.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雄安新區企業發行上市、併購重組、股權轉讓、債券發行、資產證券化。

7.支持設立雄安銀行。籌建雄安股權交易所。支持建立資本市場學院(雄安)。

8.支持在雄安新區建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提供知識產權快速審查、確權和維權服務,構建快速反應的知識產權執法機制,落實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

9.支持設立雄安綠色金融產品交易中心,研究推行環境汙染責任保險等綠色金融制度,發展生態環境類金融衍生品。

10.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支持設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

11.支持在雄安新區設立國際性仲裁、認證、鑑定權威機構,探索建立商事糾紛多元解決機制。

12.鼓勵開放型平臺、“一帶一路”建設相關國際合作平臺優先在雄安新區佈局。

雄安新區的發展機遇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機遇


人才與創新

1.建立雄安新區與北京市、天津市和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常態化幹部人才交流機制。

2.制定實施符合雄安新區發展需求的人才政策,對特殊人才實行特崗特薪。對高校、科研院所、公立醫療機構等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急需緊缺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可採用特設崗位等靈活方式聘用。

3.建立健全前沿科技領域人才和團隊穩定支持機制,探索在科研經費和科技成果管理等方面實行負面清單制度。

4.建立柔性引才機制,允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的科技人才按規定在雄安新區兼職兼薪、按勞取酬。

5.支持雄安新區開展國際人才管理改革試點,為外籍創新創業人員提供更多簽證和居留便利,建立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永久居留和工作居留直通車制度。

6.引導現有在京科研機構和創新平臺有序向雄安新區疏解,新設立的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優先在雄安新區佈局,支持建設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

7.建設服務於雄安新區創新發展的專業化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鼓勵社會力量創辦新型研發機構。

8.設立雄安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推動創新成果標準化、專利化並在雄安新區及相關地區轉化利用。

9.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氛圍,制定實施支持雄安新區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政策。

雄安新區的發展機遇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機遇


城市建設與管理治理

1.支持雄安新區在構建世界先進的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基礎上,深入推進“城市大腦”建設,探索建立基於全面感知的數據研判決策治理一體化智能城市管理模式。

2.探索建立建設用地多功能複合利用開發模式,研究制定符合雄安新區特點的建設用地標準,建立“人地掛鉤”、“增存掛鉤”機制,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納入目標責任考核。

3.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探索和推廣先進的城市資源循環利用模式,率先建成“無廢城市”。

4.建立綠色生態城區指標體系,為全國綠色城市發展建設提供示範引領。

5.逐步理順雄安新區與託管的雄縣、容城、安新三縣及周邊區域的關係,實行扁平化管理。

6.適時向雄安新區下放工程建設、市場準入、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審批和行政許可事項。

7.賦予雄安新區地方標準制定權限,構建適合雄安新區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

8.在雄安新區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實行行政審批告知承諾制,推行容缺受理承諾。


雄安新區建設時間表

到2022年:

適應雄安新區定位和高質量發展要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體系基本建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優質寬鬆的發展環境和活躍高效的創新氛圍基本形成,對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人口吸引力明顯增強,改革開放作為雄安新區發展根本動力的作用得到顯現。

到2035年:

雄安新區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各項舉措得到全面貫徹落實,構建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疏解到新區的非首都功能得到進一步優化發展,“雄安質量”標準體系基本成熟並逐步推廣,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到本世紀中葉:

雄安新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基本完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改革開放經驗和成果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廣泛推廣,形成較強國際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