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五線譜識譜和簡譜識譜!


乾貨!五線譜識譜和簡譜識譜!

五線譜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數音樂所使用一種記譜方式。他的歷史相當久,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紀的四線譜。不過目前的體制,大約是在十六世紀所底定的。

而簡譜的起步較晚,在十七世紀時由法國出現,其後經由多人的改良,到十九世紀下才逐漸底定其規格。並傳入日本,再傳入中國。其實大約是清末民初的時候。

目前使用簡譜的,大概以有中國人的地方最多了。除了國樂以外,流行歌曲,吉他,甚至於在大陸有些合唱等等,都使用了簡譜。

對於大多數由業餘開始學國樂的人來說,簡譜還是最先入門的一種記譜方式。而音樂班的學生,如果是從小學起的,則有些直接就使用五線譜,沒有使用簡譜。如果是在大一點的,則可能是兩者並用。

所以,以我的經驗來說,有人只會看簡譜,拿到五線譜就得翻成簡譜才看得懂;有的人只會看五線譜,跟他唱首調旋律他還會被搞混了;有人兩種都可以看,但是其中一種看的速度與正確率較高。

第一種人以一般社團的人士居多,第二種則以小學音樂班居多,第三種就是像我們這樣演奏需求較多,或者是社團中比較有心的人了。

有人支持五線譜,甚至完全不知道簡譜是怎麼回事的,也大有人在。有人則是支持簡譜,認為易學易普及,也沒有什麼是簡譜辦不到的。

其實我很佩服吹笛子的人,頻頻換笛子還能看線譜,實在是很厲害。若是以法國號、豎笛等等移調樂器的觀念來看,樂譜本身就應該移好調了。也就是說,樂譜記載好用什麼調子的樂器,演奏員照著換樂器後,仍應使用一致的指法繼續演奏下去,而樂譜必須預先移調。

乾貨!五線譜識譜和簡譜識譜!

所以西方管絃樂的指揮就要有很強的讀譜能力,把總譜上面各種不同的移調聲部組織回原來的位置。相形之下,國樂的樂譜不但沒有為移調樂器移調,有些甚至任意採用譜號,造成演奏員額外的負擔。例如許多號稱中音的國樂器實際音高應用高音譜號記譜,而不是聽其名稱就採用[FS:PAGE]中音譜號。有些樂器音區較高,卻仍採實際音高記譜,沒有移調(低八度)記譜,造成識譜的困難。

由此可見,採用線譜雖然是目前專業樂團普遍採用的一種方式,但是國樂界的記譜一直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演奏員必須花費額外的精力來解決這些問題。

移調的管樂器,如笛子以及傳統嗩吶,在使用線譜上有著上述的移調問題。至於其它大致是固定音位(揚琴、笙),固定定弦(其它大部分的拉弦、彈撥)樂器,則問題比較少。

心中識譜的方式:

前面說過有幾種人,所以也就有幾種不同的識譜方式。

對於只會看線譜,不會看簡譜的人,大都是自幼接受固定調線譜的觀念,所以一時難以理解首調的觀念,自然也就不容易使用簡譜了。如果當初使用的是首調線譜的觀念,應該會容易些。

不過我想大多數人關心的,還是原本看簡譜已經習慣了的人,如何看五線譜?

我個人覺得這是因人而異的,重點則在於個人對於首調的體認程度,以及對於固定調五線譜的視唱聽寫能力。

乾貨!五線譜識譜和簡譜識譜!

簡單的說,就是視唱聽寫是偏向首調?還是固定調也可以?

愈是偏向首調感,愈會有翻譯的動作。即使是沒有用筆寫下來,也會在心裡快速的運算著。

有的人聽到C調 6 #4 3 2 就會覺得明明是 5 3 2 1 (D調),而有的人則正好相反。所以說在識譜時的心裡到底是怎樣推算,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有相當多的不同比例可以運用。

以我自己看線譜為例,譜發下來第一次視奏的時候,我心裡是完全採用固定調的,也就是看到音符在那個位置,我就按好哪個音,照吹就是了。

不過,當第一遍的視奏完畢,我已經聽到了曲子了,這時候我的聽寫部份,是首調居上風的,所以第二次視奏的時候,我可能就改為一半首調一半固定調了。也就是說音程的關係採用首調安排,部份樂譜也是轉為首調了。

樂曲愈是具有明確的首調感,我自動翻譯成首調的比例就愈大,例如喜訊傳邊寨就是個例子。不過如果是類似第二民族交響樂這樣的曲子,我心中就是以固定調來存想了。

所以,主宰我識譜時心中想法的,其實是耳朵的聽覺。容易聽出首調樂譜的,就自動轉成首調線譜來看;不容易聽出來的,或者小片段一直轉調的,就採用固定調識譜。也就是說看情況,該首樂曲用那個比較方便,就用哪一個方法。

上面講的是識譜,時於演奏時音準的控制,則大都是以和聲共鳴好,或者音階進行順耳為準,也就是基本上很少用十二平均率的感覺來演奏。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識譜方式,也許能對像我這樣由簡譜轉增加看線譜的人,有所幫助。

乾貨!五線譜識譜和簡譜識譜!

簡譜 VS 五線譜:

簡譜與線譜各有其優缺點,這裡將我自己的感覺以及想法,來說一下。

簡譜的音符,不同音高之間的符號差異,比起線譜的豆芽菜要大得多,所以以可分辨性來說,無疑的簡譜的符號差異,要比線譜的位置差異要來得容易辨認,所以對於初學者的學習,簡譜的確比較快容易上手。

線譜初學看錯行是很常見的,簡譜卻多半是[FS:PAGE]指法不熟而按錯。一個是識譜時候的問題,一個是是識譜後執行時期的問題,這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而採用簡譜,對於初學者來說,容易培養首調感,也較於容易建立起首調的聽覺,有助於以首調方式來演奏的音準。上手容易,轉調也容易,但是對於首調感不明確,臨時記號多的曲子,學簡譜的人就比較缺乏這樣的訓練了。

簡譜的實際音高,卻沒有線譜那麼明確,尤其是碰到轉調的時候,更容易出現不確定的情況。

這個問題,在編寫樂曲時,就比較會造成困擾。除了音響效果的轉變以外,有些和聲的轉位也會造成一些問題。

在和聲方面,愈多音出現時,簡譜就愈吃力。因為簡譜符號大,又要加點,迭起來相當暫空間,而且有時必須分神判斷夾在裡面的點到底是屬於哪個音符的。所以當和聲同時出現的數目多到一定程度時,簡譜的識譜就不如線譜簡潔明瞭。

至於其它的部份,簡譜與線譜相通之處就很多了,差異性也不大。

由上面的比較,可以發現簡譜與線譜各有其應用範圍,也各有其優缺點。所以端看用途而定,不必非得說出哪一個才是最好的。由於國樂演奏的範圍很大,形式也很多樣化,因此兩種譜制都有其合適的曲目。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相信兩者並存仍是必須的。

對於一般的社團人士,我的建議是還不必非學線譜不可。如何把音準,節奏,技巧,情感等等做好,才是熱愛音樂的人應該先要去追求的。只有當行有餘力時,再去嘗試看線譜,也算是學習了新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