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裡隱藏了一部“教育真經”,看看你練到了幾成?

一代武俠小說泰斗金庸,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金庸小說裡隱藏了一部“教育真經”,看看你練到了幾成?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武俠迷們回味著他的作品,緬懷巨星隕落。

“世間永別金庸,無人再笑傲江湖”,十五部經典武俠小說銘刻著他的青春,也安放著幾代人的集體回憶。

從60、70到90後,“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讀金庸”,或在舊書攤上租借,或躲在被窩或課桌下偷偷閱讀,或準時準點收看電視劇……

你還記得那些金庸小說裡令人感動的武俠宗師嗎?其實,在他們的成長成才經歷中,還蘊含著很多“教育真經”。

今天,小編就帶您重溫那些金庸筆下的經典人物,老師家長們不妨和孩子一起重溫經典,感悟金庸作品裡的那些教育啟示,權作與先生告別。

金庸人物譜的教育啟示

郭靖:良師,孩子人性的榜樣

金庸小說裡隱藏了一部“教育真經”,看看你練到了幾成?

作為一個自小不被外人看好的孩子,郭靖沒有所謂成功人士的傳奇故事,有的只是比較強烈的自卑情結,有的只是更加曲折的成長道路。作為郭靖的啟蒙老師,江南七怪沒有遵循郭靖的成長規律,一味地讓郭靖學習自己所謂的武功套路。

當郭靖學習效果不佳時,這七位老師只是一味地埋怨郭靖的天資。處於這樣的環境下,郭靖的自卑情結更加嚴重了。也許是老天爺也看不下去了,一天郭靖巧遇馬鈺道長。馬鈺道長在幫助郭靖樹立信心的同時,沒有一味強調武功的高大上,而是以內功心法循序漸進,終於使郭靖的武功有了質的提升。

可以說,郭靖後來的輝煌成就與早期馬鈺道長打下的紮實基礎以及循循善誘是分不開的。

楊康:父母成就孩子的未來

金庸小說裡隱藏了一部“教育真經”,看看你練到了幾成?

郭靖的母親李萍,沒有文化,沒有地位,遭逢家庭鉅變,但她不向命運屈服,也不枉自菲薄,培養了郭靖很多優點:積極向上,吃苦耐勞,獨立,不服輸,認死理,講信義,有責任心,有民族大義。

楊康的母親包惜弱,有文化,有教養,有背景,但所謂慈母多敗兒,她沒有能夠培養楊康吃苦的精神,更沒有培養楊康的民族大義,導致後來楊康人生的重大悲劇。可以說,楊康的失敗,根源在於包惜弱。

完顏洪烈對楊康精心培養,寄以重望,卻以失敗告終。用現在的話來講,完顏洪烈其人才智有餘,而德行不足,整天陰謀詭計,他的身邊更聚集了一幫惡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長期的耳濡目染造就楊康同樣才智有餘,德行不足。

反觀郭靖,他是一個單親的孩子,在他的生活中鐵木真,哲別,江南七怪,馬鈺都充當了臨時父親的角色,而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腳踏實地。

可以說,父母的品行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成長的未來。

黃蓉:人生需要高人指點,亦需要益友相伴

金庸小說裡隱藏了一部“教育真經”,看看你練到了幾成?

郭靖從小善良,對英雄仰慕,認死理,小小年紀冒死保護哲別,結果哲別成為郭靖人生中的第一個高人,成為他的第一個師父。而正是郭靖的這種性格,鐵木真成為郭靖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

哲別和拖雷這兩個朋友的出現,幫助了郭靖走出了大漠,走向了人生中的下一個階段。同樣由於郭靖的性格,他天性善良,幫助窮人,不屈服於權勢,結識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貴人黃蓉,黃蓉成為郭靖一生中最優秀的朋友。郭靖同學傻乎乎,不自信,但黃蓉給了他最大程度的欣賞,讓郭靖逐漸自信起來。

人生中最需要四種人陪伴,高人指點,貴人相助,友人欣賞,小人監督。

風清揚:教育的自主與開放是理想之境

金庸小說裡隱藏了一部“教育真經”,看看你練到了幾成?

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風清揚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只在《傳劍》一章現身說法。令狐沖遇上風清揚,如璞玉之遇巨匠,盡棄所學而學之,使他的武功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這是一個否定之否定過程。

初見令狐沖時,看到他練劍,風清揚劈頭就罵:“蠢材!手指便是劍。那招‘金玉滿堂',定要用劍才能使嗎!”

這位風老前輩明白,武林中大大小小的高手庸手都是一個模式造就出來的,都是蠢材教育、愚民教育的結果,一蟹不如一蟹,原本是沒有多大區別的。照本宣科,抱殘守缺,這就是嶽不群式教育方式的寫照。

嶽不群課徒極嚴,弟子們練功時舉手投足只要稍離了尺寸法度,他便嚴加糾正,這樣的教育強調基礎紮實,過份注重基本功訓練,死教死學,機械重複。

而且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永遠以標準答案為準,到後來一個個都變成了“蠢牛木馬”,個性和創造力都被抑制、扼殺了。

金庸小說裡隱藏了一部“教育真經”,看看你練到了幾成?

對令狐沖來說,風清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是投其所好,就像不同的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和發展過程,

需要老師們細心發現,加以耐心的引導。就如同令狐沖所說:斗然之間,眼前出現了一個生平從所未見、連做夢也想不到的新天地。

這個新天地便是一個充滿靈性、創造性、自主性和開放性的自由之境。這是教育的理想之境。

楊過:自我教育的關鍵是沉穩和反思

金庸小說裡隱藏了一部“教育真經”,看看你練到了幾成?

回顧楊過的少年時期,簡直亂七八糟,幾乎沒有憑自己的真實實力擺平過一件事。一部分是性格原因,比較重要的一點是武功確實不上不下。

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大因素,就是,他的學習太過於雜亂,不成體系。北丐的逍遙遊,打狗棒法。林朝英的玉女劍法,玉女心經等一派武功。

各門各派的精要武功,他幾乎全學了遍。往往是學一個忘一個,沒有人教過他系統的東西。

這個教育史上的前所未有的失敗,其實跟楊過的性格有很大關係。輕浮、敏感、偏激,是他性格的幾大關鍵詞。輕浮使他憑著聰明學習,流於表面;偏激讓他輕言放棄。

楊過自我教育的契機,恰恰是他成長路上的一些坎坷。一次是被砍胳膊,一次是十六年的分離。這兩次變故使他變得沉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知識的整合上。

其實他之前不是沒有學到東西,而是零散,沉沒的太多。楊過沉穩下來之後,先把獨孤劍法練到了頂尖,然後才回想自己往日所學,創出了自己的武功,黯然銷魂掌。

可見自我教育的關鍵,就是能夠沉穩下來,然後反思,才能真正進步。

武俠世界裡的傳統文化夢

其實,除了金庸先生筆下這些傳奇的武俠宗師帶給我們的教育啟示,他的武俠作品本身也滿含中中華文明,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更加具有教育意義。

儒釋道宗,文史哲禪,琴棋書畫,酒茶食居……我們在他的武俠書裡領略到的,是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

1955年,金庸開寫《書劍恩仇錄》,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

從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開始,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金庸共創作武俠小說15部,其中以《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最為讀者熟知,也多次被翻拍成電影。

金庸筆下的江湖,雖然紛爭不斷、恩怨難休,人生於世、命若懸絲,但總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吸引我們。

力量之其一,應該是流淌在每個炎黃子孫心中的精神之根——中華文化。

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龍楊志認為,金庸對整個華語世界而言,構建了一個江湖的世界,同時也是他自己的江湖,他以暢銷書、以武俠的方式來完成他對傳統文化執著的夢想。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李豔豐也提到這一點,認為金庸善於講故事,筆下的故事充滿傳奇性,而且“讓現代人能夠透過金庸的小說,感受夢幻般的俠客生活,能夠體驗古典主義文化的最後浪漫”。

學生最愛讀《天龍八部》

2017年底,上海首次發佈了本市的少年兒童閱讀報告。根據報告統計可見,中學段熱門圖書第一為《天龍八部》,中國的四大名著、金庸武俠、西方的《基督山伯爵》、《巴黎聖母院》等經典名著也進入了榜單前10名。金庸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中學段熱門圖書

金庸小說裡隱藏了一部“教育真經”,看看你練到了幾成?


金庸小說裡隱藏了一部“教育真經”,看看你練到了幾成?

金庸筆下的江湖,在春秋、在宋元明清;金庸留下的江湖,在人心。

無論什麼時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要知道江湖什麼模樣,那就到金庸筆下去尋訪。

感謝金庸先生,感謝生命中那些讀金庸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