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經濟學2》(上)|擁有清晰思維的藝術

《魔鬼經濟學2》(上)|擁有清晰思維的藝術

關於作者

史蒂夫·都伯納,暢銷書作家,善於寫作。

史蒂夫·列維特,經濟學家,善於數據分析,專門研究各種稀奇古怪的話題。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博士,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不到兩年就拿到了芝加哥經濟學院的終身教授頭銜。克林頓、卡梅倫、小布什都邀請他出謀策劃。

關於本書

這是一套關於聰明人怎樣看世界的書。一共4冊,前2本就是他所研究論文的一個簡易版的集合,第3本主要講了他們的研究方法論,第4本,是把他這幾年寫的博客整理了一下集結成了一本書。

今天繼續為你講著名的經濟學家史蒂芬·列維特的這套成名作:《魔鬼經濟學》。雖然這是一部經濟學的著作,但是和其他類似的書不一樣的地方是,它裡面沒有任何看起來可怕的公式,也不講那些讓人云山霧罩的概念,相反它像一本文學小說一樣裡面有大量生動的故事,當然這些故事都是真實的事件,裡面常用的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也是大家最常見的方法,叫做大數據分析。

大數據分析方法看起來簡單,好像是人工智能的強項,但是操作起來可不容易,特別是要發現不相關數據之間那種千絲萬縷微妙的聯繫,那就不是一個算法的問題了,這裡面除了需要對數字的敏感,還需要一定的創造力,這就是機器不能替代的能力,是人類特有的天賦,從下面我們講的故事中你就會發現史蒂夫·列維特就有這樣的天賦。

這一集咱們就來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接著上一集的內容,弄清楚經濟學最關心的一個底層問題,就是動機是怎麼產生的?什麼樣的誘因能產生動機?還有就是誘因要怎麼分類?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就能設計出更好的激勵機制。第二個問題就是怎麼發現大數據之間的這種相關?理解世界運作的這種複雜度是成為聰明人的關鍵。

我們先接著上一集的內容說,動機是怎麼產生的?

上一集中咱們舉了相撲、教師、官員作弊的例子,你會發現他們的動機都是經濟利益,這裡的經濟利益不是單指錢財,還指自由呀、安全呀這些好處。經濟利益是唯一的誘因嗎?有錢就能讓所有人做出特定的行為嗎?觀察一下我們周圍,可以肯定地說不是,大量的人做事不是為了錢,比如很多慈善家,他們要匿名把錢捐出去,只為給社會做點事情。既然經濟利益不是唯一的誘因,那是不是說我們以前說的胡蘿蔔和大棒理論就不成立了?不是,要人們做出特定行為的誘因依然只有胡蘿蔔和大棒,就是利用好處和恐懼來驅動,只是這裡的胡蘿蔔不是一個胡蘿蔔,而是4種不同顏色的胡蘿蔔,哪四種呢?分別是經濟動機、道德動機、社會動機和追隨動機。

先簡單解釋一下,經濟動機就是錢或任何實實在在的好處,前面說的相撲和教師的動機就是這個。道德動機就是讓自己感覺良好,做完一件事拍拍自己的肩膀說句你真棒。社會動機就是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是為了讓別人覺得你牛,比如演員都想獲得奧斯卡獎、作家都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你發個朋友圈就是為了朋友點個贊。追隨動機是啥意思呢?其實就是隨大流的意思,很多人做事沒有任何的原因,就是單純的旁邊人怎麼做自己就怎麼做,是簡單的效仿。

這4類動機就是4種不同顏色的胡蘿蔔,分清楚它們的區別對我們設置激勵機制至關重要。

你可能覺得自己平時好像也沒有設置激勵機制的需求,不是公司高管,也不需要激勵別人,反而經常被別人激勵。其實不對,激勵的需求大量存在,朋友有難了要你鼓勵幾句的時候總是有的吧?自己的孩子你總是要想方設法讓他們養成好習慣吧?有時候自己遇到挫折遇到困難,你不可能永遠爬不起來,你總要想辦法自我激勵一下讓自己重整旗鼓吧?你想說服別人的時候總要設置一個好處給別人吧?再說得實用一點,你想達成任何的長期目標,給自己設置一個恰當的短期激勵機制都是一個必須做的事,否則這個長期的事情你就幹不成,用列維特的話說就是,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出色的經濟學家,那麼就得成為一個誘因大師。

那除了這4種胡蘿蔔,大棒有哪些呢?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反過來說,利用人們害怕失去錢財、害怕自我感覺不好、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害怕被大眾拋棄的心理來驅動。就像一隻兔子,前面有4種胡蘿蔔,後面有4種大棒,只要調整這些元素,你就能控制這隻兔子的行為了。有了這個模型,人類的所有行為背後的動機似乎都清晰可見。

比如你想用錢做誘因的時候,錢的多少就至關重要,假如你給一個特愛吃肉的人1個億,讓他一年不吃肉,他八成這一年會變成一個素食主義者,再比如你給一群學生一個億,估計一大撥兒人能上哈佛。

列維特就說了這麼一個段子,一個經濟學家在拉斯維加斯度假,在酒吧看到一個漂亮的女士,就直接過去問,你好,我這有100萬,都給你,今天晚上你能陪我嗎?女士看了一眼這個人,覺得長得太醜,但是看在錢的份上,還是點頭答應了。然後經濟學家又說,不好意思,我只有100塊,你晚上願意陪我嗎?女士馬上就怒了,“什麼?你當我是妓女嗎?”經濟學家說,在這一點上我們好像已經有定論了,現在我們只是在談價錢。

《魔鬼經濟學2》(上)|擁有清晰思維的藝術

用錢做誘因的例子想必你知道的太多了,但是作為一個設置激勵機制的人,錢有時候就不管用,比如說獻血,獻血通常都是無償的,要是隻給一點點錢,那就變成了賣血,很多人就覺得接受不了了,“我是為了做公益事業才獻血的,這麼神聖的事情還給錢,你當我是什麼人了?”會有一批人從此再沒有動機獻一滴血。但是要是錢給得非常多,比如一升血給10萬塊錢,那你可以推演一下會發生什麼後果,首先前面那些接受不了賣血這個說法的人有一部分馬上就變得能接受了,他們會自圓其說地想:做公益和獲得金錢回報是可以同時進行的嘛,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其次肯定會有大量的人開始四處收集,用動物的血來充當人血,甚至可能有喪心病狂的人去殺人來賣血,所以用錢激勵真不是萬能的,很多場景都會失靈。

所以當你想要設置一個激勵機制的時候,全方位地考慮誘因是必須要做的事。誘因經過我們的分類之後看起來是容易識別多了,但是要用好可難了去了,因為人是多麼複雜的動物,每個人的思想都不一樣,不同誘因對同一個人產生的效果完全不能預測。比如一個司機開車把人撞了,這個司機要是道德感很高,他通常就會趕快把這個傷者送到醫院,然後懷著滿滿內疚感該賠多少錢賠多少錢,一直到這位傷者康復。

這是我們理想中的情景,但是如果這位司機家庭狀況本來就很貧窮,上有老下有小要養活,現在已經把人撞了,而且還挺嚴重的。我們國家法律不健全呀,沒有美國的《好撒馬利亞人法》,就是專門為保護做好事的人設立的法案,讓做好事的人可以免受意外事故的責任。我們沒有這樣的法案,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這位傷者在醫院躺一輩子,那就得養他一輩子,這會把司機這一家的財政狀況拖入地獄,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不如踩一腳油門把人直接軋死,因此在這樣的情景下你不覺得司機的做法也是理性的選擇嗎?儘管他極度的不道德。

你看,經濟誘因和道德誘因在不同的環境下因為不同的人此起彼伏,起著完全不一樣的作用,因此要衡量誘因產生的具體效果就不能看人們怎麼說,而要看人們具體怎麼做,在設置激勵機制的時候也要根據不同的人做出相應的調整,這樣才能成為一個誘因大師。

我們前面說了動機的特點。具體分為4類:經濟、道德、社會和追隨。這4種誘因是一個人動機的來源。下節我們來看書中一個有趣的問題:毒販為什麼總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塊?

-END-

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更多文學、歷史、心理、經濟、哲學書籍下次和你見面,我們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