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了100位老師,原來差生都來自這5類家庭

優秀的學生經歷大致相同,較差的學生差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我們採訪了很多一線老師,得知差生基本上都來自這幾類家庭。

一、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給老人帶的家庭

很多老師發現,班裡成績比較靠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的父母為了生計選擇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爺爺奶奶很多都不認識字,更不懂得如何輔導孩子作業。

孩子在做家庭作業時,有些題目不會做,卻又沒有家長輔導,漸漸地就跟其他孩子拉開了差距。

爺爺奶奶也一般比較溺愛孩子,對孩子要求不夠嚴格。孩子不能合理分配自己時間,一放學就看電視,作業等到睡覺前才草草做完。

採訪了100位老師,原來差生都來自這5類家庭

二、父母離異或者感情不和,經常吵架的家庭

家庭的穩定和諧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影響非常大。如果一個孩子在某一段時間成績突然下降,有經驗的班主任一般就會猜測孩子的父母是不是離異了,進而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

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等級: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種需要是由低級到高級排列的。

一般,人們的低級需要滿足之後才會把精力放在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上。父母的感情不穩定,讓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這就影響孩子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

採訪了100位老師,原來差生都來自這5類家庭

三、父母偏心的家庭

雖然現在社會發達了,人們的思想也有很大的進步。可是有的父母仍有重男輕女思想,或者由於某種原因特別忽略某個孩子。

有的人可能覺得孩子小覺察不到父母的偏心,這樣就大錯特錯了,孩子往往是最敏感的,他們能夠分辨出大人對他們細微的差別。

這種來自父母的忽略最傷害孩子的心,這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自己肯定很差才會讓父母不夠喜歡自己。這樣的孩子會有自卑心理,做什麼事情不夠大膽。

這樣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關愛,學習成績一般也比較差。

採訪了100位老師,原來差生都來自這5類家庭

四、父母覺得讀書沒用,根本不重視教育的家庭

有的父母自己做生意,經濟條件比較好,自己本身就沒有讀過書但是混得比較好,所以覺得讀書沒什麼用。這樣的父母在學習上非常不重視,甚至把上學無用的觀念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就傳給了孩子。

孩子哪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當他也覺得讀書沒用的時候,怎麼肯好好讀書呢?畢竟,學習一直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採訪了100位老師,原來差生都來自這5類家庭

五、父母性格不好,不夠關心孩子的家庭

父母的性格決定孩子的一生。父母性格不好,動不動就吵罵孩子,會給孩子心理留下陰影,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脾氣暴躁,或者對孩子要求苛刻,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每位父母都應該剋制自己,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否則,在潛移默化中,孩子會“繼承”父母的這些壞毛病。

孩子是上天送給父母最好的禮物,每一個孩子都值得父母用一生去關愛,去守護。缺少關愛的孩子,往往比同齡人過得要艱難很多。

以上五類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會影響孩子的成績、性格的形成、人際交往等。

事在人為,如果有家裡有以上情況,父母應該儘量改正,採取恰當的措施,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