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堅強的後盾或是最脆弱的軟肋

有時,家,並不是我們的退路,也許還是更大的壓力。在身後沒有燈火時,要以成熟的姿態重新構建自我和新的家庭關係,一種更為健康的家庭邊界和一個更強壯的自我。

身後空無一人,我怎敢倒下?

最堅強的後盾或是最脆弱的軟肋

我認識艾麗超過二十年,談不上好閨蜜,但說起她,總是我們心中的榜樣。她一直獨立、要強,當然也非常優秀。我記得她在大學畢業後沒多久,就向銀行貸款給她父母買了一套房子,改善了家庭的經濟,而且也一直以家用的方式將每月的部分工資上交支持父母的生活。

她的父母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雖然我們到她家玩的時候,她父母從不誇讚自己的女兒,但臉上溢出的幸福感能看出他們還是很為女兒自豪的。

艾麗在很多年裡,都很想讓自己的父母生活過得儘量更好些,所以自己的終身大事還是拖了幾年,終於在32歲時遇到了真命天子。在見證她幸福的婚禮後沒多久,我滿心以為她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直到某一個深夜,我接到了她的電話,她的丈夫對她施行了家暴。

我出於職業的第一反應,立即指導她先保護好自己,馬上報警,等警察帶去醫院驗傷。第二天下午,我再次打電話問她情況處理的如何,艾麗在那裡情緒崩潰地大哭了起來,只是讓我意外的,她並不是在控訴她的丈夫。

艾麗說,當天晚上按照我告訴她的流程處理完後,也住到了來接她的閨蜜家去,已經安全了。只是從來不跟父母訴說困難的她,在第二天早上打電話跟父母講這件事的時候,母親特別緊張,那一瞬間她感覺有點愧疚,自己的母親心臟不好,遠隔千里,是不是不應該告訴她。

可在艾麗準備反過來寬慰母親時,母親接下來的反應讓她如同澆了一盆冷水。

“是不是有別的人知道這件事?這件事不要聲張,傳出去名聲不好,對你們倆以後的感情也不好恢復,男人總要面子的。”

“不要一衝動就想離婚的事,我辛苦一輩子,你小的時候我那麼難,也沒說離婚的事。你剛結婚就離婚,人家說這當媽的究竟怎麼教育的?!我這都是為你好。”

類似於這樣的話,大概持續唸叨了十多分鐘,艾麗說她就像是被點了穴一樣,僵硬地拿著手機,不知道如何回覆也不知道該不該掛掉。她只是能清楚地感覺到被打的那側臉頰隱隱作痛,而靠聽筒的那側臉頰沒有了知覺。

全程,媽媽只問過一句:“他打傷你了嗎?”更多的關心再也聽不到了。

艾麗說,掛了那個電話後,她哭了兩個多小時。從小到大她的乖巧懂事,工作後的拼命硬撐,在這一刻顯得多麼的可笑。

她想起了很多事,她突然也頓悟了很多事。從小為了父母的期待去努力,當自己想要爭取自己想做的事情時,父母告訴她的都是:感受不重要,成功最重要,你成功了,咱們家就光宗耀祖了。在父母身邊,其實她的需求從未得到過滿足,而在婚姻裡她也體會到了被忽視。

“我身後空無一人,我又怎麼敢倒下?”艾麗的這句話,直接透過電波,也刺到了我的心裡。

在之後的一年時間裡,艾麗積極調自己的狀態,將情感暫時冰凍起來,還要經常去安慰父母:“你們放心我會處理好的,不會讓你們丟臉的。”

在辦完財產分割,順利簽字離婚之後,艾麗給父母發了微信告知他們這件事。

“我們婚禮上給你的十萬塊嫁妝,你拿回來了嗎?”這是她收到的父母的回覆。艾麗笑了一下,刪掉了它。

要不是為你好,我早就離婚了

前段時間熱映的電影《小偷家族》,日本女演員安藤櫻的戲特別出彩,尤其是當她抱著被父母遺棄的小女孩玲玲,一遍遍地告訴她:“真正對你好的人,是不會打你不會罵你的,他們只會像我這樣的抱著你,緊緊地抱著。”

一句“為你好”,是不成熟父母對孩子控制的撒手鐧。孩子在小的時候,出於本能,無限地忠誠於父母,將父母所說的一切視為真理。即使這個過程中,孩子自己的感受不被重視,甚至受到了父母的虐待,但只要父母跟他說:“我們這樣做,是為你好。”孩子就真的完完全全相信了。

一句“為你好”便將孩子控制住了,全然看不見為人父母自己的懦弱。而往往這樣的孩子,在成人後,明明可以擺脫這樣被控制的角色,但由於長期的習慣,除非遇到特別大的外力事件衝擊,這樣控制和被控制的戲碼,在中國這樣講究孝道的文化下,都你來我去地演得特別順利。

在這樣的劇情裡,無論這個孩子有沒有結婚,她在精神上都處於被父母控制的角色裡。如果回到這對父母的背景中去看,其實這樣的父母也一直活在類似的戲碼裡。

比如艾麗的母親,一直活在艾麗外婆的禁錮裡:“女人,除了婚姻什麼都不重要,婚姻好了,才是做女人最本分的事。”就算艾麗的母親在婚姻裡隱忍了多少痛苦,也因為這句話,一直沒和艾麗的父親分開,或者想辦法去給她自己的婚姻做個調整,而一味地隱忍又加劇了她內心對艾麗的期待。

“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要不是你,我早離婚了。”這是艾麗母親的臺詞,她被自己的母親“女人不能離婚”的信念控制著,也將這份控制加上更多的委屈和不甘帶給了女兒。她用相同的方法,複製了一個自己。

家有不成熟的父母,我應該怎麼成長?

不管你是已婚未婚,當你意識到你最堅強的後盾,其實是你最脆弱的軟肋時,這就是你自己加速成長的機會。與父母之間的磨合,跳脫出這樣的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情緒上的不成熟,這都需要時間,這是個持久戰,但早晚要開始,越早越好。

擺脫不成熟父母的控制,最重要的就是要從小事上一點點建立疆界。

首先,在與他們的日常溝通中,你要覺察到那些被“為了你好”偽裝的控制行為,分辨的標準就是,去觀察自己內心的感受有沒有得到尊重。

當然,如果你一直生活在感受不被重視的環境裡,一開始去鏈接感受的確有點難,但這肯定是個開始。一旦你感覺到心口不舒服,想說什麼說不出,你應該意識到,如果這件事情照著父母的心意做,就違背了我的感受,而我的感受其實是最值得被尊重的。

其次,當父母意識他們的控制失效了,你要穩定住自己的情緒,守住自己的邊界。

有一個心理防禦機制叫作理智化,就是將內在的感受暫時切斷,用理智的言語和行為去跟他們成熟的回應。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一定會激起你的內疚感,這正是鍛鍊自己的時候。而情緒宣洩或者反彈都是不可取的。你要在情緒不成熟的父母面前,成熟應對事情,告訴他們,照你們這樣做我感受不好,而我不願意去做我感受不好的事。反覆告之。

接下來,放下對父母的期待。

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期待已經被打壓了,也不要存在更多的幻想,父母會來滿足你的期待,他們畢竟需要時間去消化你的改變。很多的父母的自尊是建立在孩子的服從上,一旦你打破了這個前提,他們可能會有更多的反彈行為,那時你可能倒覺得他們更像孩子。

而看到自己的父母呈現出孩子的狀態時,你去調整一下自己的角色,想象一下自己需要父母如何對待自己,那就去扮演那個理想父母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把你的父母想象成你自己的內在小孩,滋養他抱持他,時間久了,他們也就不再哭鬧了。

當然,這些都是日常處理的方法。對於你自己來說,還要進行一些長期的心靈療愈,去修復和麵對自己的內在創傷,假以時日,以成熟的姿態重新構建自我和新的家庭關係,一種更為健康的家庭邊界和一個更強壯的自我。

其實我們很多人是沒有後路的,感到失敗和望不到頭的時候,沒有那個溫暖的避風港。家,並不是我們的退路,有時,還是更大的壓力。在身後沒有燈火時,自我成長才是唯一的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