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1月16日,臺北故宮一批國寶級文物“借”給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其中就有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真跡《祭侄文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祭侄文稿》被“借”到日本展出/展覽海報

此消息一出,引發兩岸輿論譁然。不少網友言語之間和民族大義相關聯,憤怒地指責臺北故宮“拿著最有時代氣節的表帖,幹著最有辱民族大義的事情”。

一件文物的“外借”展出,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文物“外借”引發網友質疑/@人民日報

唐代文物珍品,千年藝術瑰寶

顏真卿是唐代大書法家,代表唐代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北宋文豪蘇軾曾說:“詩至於杜子美(杜甫),書至於顏魯公(顏真卿)。”

顏真卿書法影響極大,後世稱為“顏體”,與柳公權書法並稱“顏柳”,又稱“顏筋柳骨”。在中國,練習國粹書法,“顏體”是一個必經的道路。

回望中華書畫藝術史,顏真卿是個光輝四射的名字。就楷書來說,中國有“四大家”,顏真卿與柳公權、歐陽詢、趙孟頫並稱。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顏真卿 (709-785) 清殿藏本/視覺中國

而就行書作品來說,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則被譽為“天下第二”;排在第三的,是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寒食帖》。

如今,《蘭亭集序》真跡早已不知所蹤,“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的稀世價值就凸顯出來了,堪稱“國寶中的國寶”!

顏真卿的影響力還波及整個東方文明。日本平安時期的書法風格深受其影響。日本的空海和尚於德宗二十年(804年)來唐取經,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書法,他後來的成名作《灌頂歷名》草稿,就有明顯的《祭侄文稿》筆意。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王羲之《蘭亭集序》(唐代馮承素摹本)/@央視新聞

《祭侄文稿》成書於758年,至今1260多年。在文物保護上有個“紙壽千年”的說法,1260多歲的《祭侄文稿》無疑已到了耄耋之年,紙質非常脆弱。這種情況下還“借”給別人、漂洋過海去展覽,受到質疑在所難免。

文物不可再生,因此對於重要的國寶級文物,一般會“禁止出境”。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宮、現存最早的書法作品、西晉文學家陸機的《平復帖》,以及宋代黃庭堅的《諸上座》和米芾的《苕溪詩》等,都被列入了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顏真卿楷書碑刻拓片 /視覺中國

顯然,《祭侄文稿》更有資格受到這樣的保護!

畢竟要漂洋過海,有很多不確定因素。這樣遠距離運送、展出,想確保萬無一失是不大可能的。因外借受損的事,已有前車之鑑。臺北故宮保存的北宋范寬名畫《溪山行旅圖》,1961年被借往美國國家藝術館展出,結果就造成了嚴重損傷!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同時在日本展出的北宋李公麟《五馬圖》(局部)/資料圖

一張舊紙上的家國大義

其實,上文所說《祭侄文稿》的稀世價值,只是外借會引發輿論風暴的表層原因。

更重要的在於,這件文物自身特有的歷史和情感因素。這就要說到《祭侄文稿》的成書時代背景。可以說,鐵馬冰河、家國天下、民族氣節等等,都和它相關!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顏真卿寫給侄子顏季明的一篇祭文。

歷史鏡頭搖回唐代。玄宗後期,經歷了全盛時期的大唐王朝憂患積聚,安祿山“漁陽鼙鼓”一響,盛世瞬間崩塌,民眾流離失所,和平被硝煙吞沒,大片土地生靈塗炭。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安祿山形像/影視劇照

安祿山兵鋒直指長安。身處亂局,文人也不失英雄本色。當時駐守平原郡的顏真卿,不顧自身危險和兵力弱勢,聯合堂兄顏杲卿(駐守常山郡)拼死抵抗。

安祿山部將史思明率叛軍直撲常山郡,顏杲卿寡不敵眾,城破被俘。顏杲卿及其子顏季明被殘忍殺害,同時顏氏一門30餘口遇難。

兩年後,顏真卿收復常山,派人尋找親人遺骸,僅找到侄子顏季明的頭骨及堂兄顏杲卿的腿骨。顏真卿心如刀絞,揮筆寫下了這篇飽含悲痛之情的祭文。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央視新聞

一般傳世的經典書法,都是作者精心書寫的作品,而《祭侄文稿》卻是一篇草稿。不過也正因為這一點,作者下筆時沉痛的心境都通過筆勢和墨跡得以原味保留,極具歷史價值和藝術感染力!

由於作者的情緒激盪,筆鋒為情感駕馭,行文如江河滔滔傾瀉而下。在章法上,他已顧不上筆墨之工拙,字跡時疏時密,墨色有濃有淡,甚至有“寫不下去”的枯筆。在需要修改處,他反覆塗抹,紙上定格下了他那一刻的心境!

《祭侄文稿》如此有現場感、歷史感。透過這一紙書法,我們彷彿看見1260多年前的顏真卿,滿含熱淚,在家國破碎、親人橫死的哀傷中揮毫……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祭侄文稿》(局部)上滿是塗改痕跡/@央視新聞

那一刻,他不再是一個書法家,一個將軍,只是一個傷心人,在述說內心的痛與悲。我們看到那片舊紙上的墨跡,是他家國情懷和藝術功力的自然流露。

無疑,這是顏真卿用整個生命孕育出來的一幅藝術神品!有人感慨,即便是顏真卿復生,也未必能能再寫出這樣的作品了!

就在顏真卿寫完此帖的26年後,年逾古稀的他奉命前往李希烈叛軍中勸降,因寧折不彎而被勒死,享年76歲。書法藝術上的一代宗師,和他的親人一樣,在家國危難中捨生取義了!

顏真卿豎起了一座忠義剛烈的精神高標,他的書法藝術和道德人格都為後世推崇。宋代文豪歐陽修評價他:“斯人忠義出於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顏氏家廟碑》拓本/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

抗戰硝煙中的輾轉流亡

作為國之瑰寶的《祭侄文稿》,之所以在外借日本問題上能引發輿論風波,還和它在近代的坎坷經歷有關。

它成書之後,受歷代名家、藏家和宮廷收藏保護,得以流傳至今。而1931年戰爭狂魔日本軍國主義者悍然侵略中國,把華夏大地捲入了血與火的深淵。《祭侄文稿》也在這場戰爭中備受輾轉流離之苦。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全民族抗戰中文物也流離失所/資料圖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一寸河山一寸血。1933年日軍攻陷山海關,北京故宮的文物受到威脅,不得不打包南遷,《祭侄文稿》和其它文物一起,走上了長達10多年的逃亡路。

先輩留給後世“子孫保之”的文化和精神遺產,和他的子孫一樣在外族入侵中遭受生死磨難。如果文物有記憶,《祭侄文稿》一定會記得這段屈辱和仇恨!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祭侄文稿》上鈐蓋的“子孫保之”印/@人民日報

故宮文物一路輾轉,最終落腳四川。抗戰勝利後遷回南京。解放戰爭後期,部分最珍貴的文物被運到了臺灣。1965年後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中。至今,《祭侄文稿》與蘇軾的《寒食帖》、趙乾的《江行初雪圖》一起,被稱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歷經歲月洗禮,《祭侄文稿》的紙張已非常脆弱,少許的動盪、光照、潮溼、蟲噬等都可能將它化為灰燼。顯然,這樣的文物,展出一次傷一次。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蘇軾《寒食帖》/@央視新聞

所以,1984年臺北故宮規定,《祭侄文稿》等70件名作列為限展品,規定每次展出最多42天,展後“休息”、“保養”三年以上。它上次展出是2008年。

令很多人不解和憤怒的是,在中國都很少亮相的文物珍品,這次竟要遠渡重洋去日本展出。

文物是文明的載體,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肖像。文物的使命不僅在當下,它還要走向未來,給後人講述前人的精神和故事。

所以,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儘自己所能小心地呵護它。如果文化瑰寶在我們手裡受損,我們就成了愧對祖先的不肖子孫!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臺灣民眾質疑文物外借做法/@人民日報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以下摘自網絡)

《祭侄文稿》原文(234字)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

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

嗚呼哀哉尚饗!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顏真卿《祭侄文稿》/@央視新聞

《祭侄文稿》藝術分析

文稿一開始,敘述個人身份和侄子生前狀況,文字節奏平緩,筆墨也比較清淡。轉入祭文正題後,字形變大,筆畫變粗,用墨開始濃起來。(看上圖↑)

全文只用了七次蘸墨,最長處一筆墨寫了53字,留下了乾枯壓痕出現難以控制的傷痛軌跡。從“維乾”到“諸軍事”蘸第一筆墨,墨色由濃變淡,筆畫由粗變細;從“蒲州”到“季明”蘸第二筆墨,墨色也是由重而輕,點畫由粗而細,且連筆牽絲漸多,反映了作者激動的情感變化;從“惟爾”開始,因要思考內容、蘸墨,塗改、枯筆增多;從“歸”字開始,墨色變得濃潤,“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八個字墨色濃厚,充分反映出書家失去親人的切膚之痛;“天不悔”三字以後,隨著心情的不可遏制,越往後越揮灑自如,無所憚慮。兩個“嗚呼哀哉”的狂草寫法,足見書家悲憤之情不可言狀。最後的三行如飛瀑流泉,急轉直下,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其情感交織而產生的筆墨效果使作品達到藝術的巔峰狀態。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的悲慟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顏真卿《祭侄文稿》外借,為何會引發輿論風暴?

(上下圖)顏真卿1261年前對戰亂的悲憤心情依然凝固在紙上/@央視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