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往事:紡花織布

鄉村往事:紡花織布

紡花織布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農村婦女的必修課,是判斷一個女人是否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從她織的布是否細密是否精緻勻稱這些個細節基本就可以看出這個女子是否勤勞持家。

那個時代社會經濟不發達,貧窮的人家比較多,再加上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買各種東西都需要對應的票,買布要布票,糴糧要糧票,割肉要肉票……而票很不好弄。但日子還是要過著往前走的,過日子穿的蓋的都需要用到布。尤其是家裡養有閨女的,到了一定時間閨女是要打發出嫁的,打發出嫁是需要有陪送的嫁妝的,嫁妝裡新的鋪蓋是斷斷不能少的,日子過的好的人家甚至陪送十幾床鋪蓋。一般都是雙數。而做鋪蓋這些東西都離不開布。

這就需要織布來應對。平常過日子拆拆洗洗縫縫補補應應付付就過去了。嫁閨女是大事,用到的多,就不是能應付一下就能過去的了。不能應付,那就只能織布。

在村裡,織布也是一個家庭的大事。需要提前一年甚至幾年來準備,要織布就要先種棉花。想織布的人家,要根據用布的多少,準備好充足的棉花。棉花準備好了,剛開始時還沒有軋花機,就拿著棉花直接紡線,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紡花,一朵花紡完,再接上一朵,比較繁瑣,棉籽和花糾纏在一起,也紡不淨,比較浪費。後來出現了軋花機,就先把棉花彈軋一下,把棉籽弄出,然後用手搓成棉花條子,接著紡花,就方便多了,速度也快多了。

深夜,一燈如豆,昏黃的燈光下,古老的 紡車"執拗""執拗"地響著,轉動的紡輪發出"嗡嗡"的聲音,村裡勤勞的婦女盤腿坐在用蒲葦葉子做成的蒲葦墩上,一坐就是幾個時辰,有時外面月光明亮,就把紡車搬到月光下,趁著月光,一夜要紡十幾個棉花條子。孩子早就困的呼呼大睡,打都打不醒了。


鄉村往事:紡花織布

花紡好以後,有拐車的用拐車,沒拐車的就用兩隻胳膊撐著,把紡好的線拐成線團,然後用漿水漿後曬乾。如要織花布,還要染成不同的顏色,在清水裡投了再投,直至把帶顏色的線投得清亮了才罷手。我印象裡,那時在村裡經常能聽到"黃莫村的染房來了,管接管送"的喊聲。有時候則是另一個村子裡染布的人在喊"獸醫莊的染房來了,管接管送",不同染房招徠生意的喊聲此起彼伏。"管接管送"裡的第一個"管"字拉長了聲調,綿軟細長;其他的幾個字喊得也是高低起伏、抑揚頓挫。有時這獨特的音調往往惹得村裡的孩子們跑著跟在後面,邊聽,邊學,邊喊。那是提醒村裡婦人來拿染好的布或線,把要染的布或線送來。

線紡好染好以後,要一個一個纏到早就準備好的圓棍上。接下來是經線,經線最好找來四個人幫忙,因為這道程序往往需要4個人。找一片空地,大多是找一個比較大的院子,把地面打掃乾淨,在兩頭把早就砍好的木橛固定好,一頭坐一個人,在另一個方位靠中間位置的邊上,有一個橫著的竹竿,上面拴著十幾或幾十個小小的圓環,視所要織的花布的顏色多少而定,布花的很,圓環就多,反之則少些。一根一根的線從圓環裡穿過。一個人來回跑著,把線傳遞給坐在兩頭的人, 這個來回跑動的人的工作量最大,她要拉幾十根線來回走動,將線組合到一起。另一個人站在中間,把偶爾纏在一起的線解開。這個程序最快,少則半天多則一天就可完成。

這是一個使人快樂的勞動。找來幫忙的人大多是關係比較要好的,她們邊幹邊談笑著,說些婦人之間的玩笑話,也不著急早早幹完,好不容易聚到一起,有個悠閒的說話的機會,婆婆也不會吵罵懶惰了,誰不找誰幫忙呢?說不定下次就是自己找她們幫忙了。怎麼能把這麼好的機會白白浪費了呢?再說這個時候的農村有大把的光陰可以消耗,著什麼急呢?慢慢地幹,慢慢地說笑,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線經完以後,拔木橛子的任務常常會交給小孩子來完成。如果誰家的小孩兒尿床,那麼此項任務更是非他莫屬,因為據說拔木橛子對治尿床有很好的療效。村裡誰家經線的時候,老是有一群孩子不時跑來查看經線的進度,他們是等待搶著拔木橛子呢。大人說:不僅治療尿床,不尿床的還能預防呢。

接著要灌舌(往織布竹舌上穿線),這時就得兩個人,一人在這邊剃頭,一人在對面灌舌。再接著用印子(蒿杆)把線捲起來,就是印棉子,一頭放在織布機上,一頭放在院子那一頭,院子那頭往往會壓上一個重重的石頭,一個人用刷子刷棉子,一個人卷棉子,層層加上印子,經過幾小時重複勞作才能完成。


鄉村往事:紡花織布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織布了,將排列好的棉線搭在織布機上,再用大穗子蘸水放在梭裡。織布時,可說是全身運動,兩腳上下踩,梭子左右快如飛,如果要織花格布,當然更麻煩,需要有規律地換梭。那時候婦女白天還要在田裡幹活,晚上就點著馬燈織布,碰到天陰下雨,不下地幹活,做工利索的婦女一天能織一丈多。農閒的時間或夜深人靜的時候,村裡總是能聽到"哐當""哐當"的聲音,那是勤勞的農婦織布的聲音。

布織好之後還不能立即使用,要在一塊專用的“錘棉石”上用棒錘打棉布,錘得光光亮亮棉布就算合格了。這樣做出的衣服比較平展。

當然,如果家有小姑子的,一定會讓小姑子參與織布的整個過程,這是多麼難得的學習機會啊!她到了婆家以後肯定會用得著的,何況這次織布本來一多半就是為了她!

織布的程序這麼繁瑣,又這麼費時費力,所以對布的使用村人都很珍惜。一件衣服,往往要穿好幾個孩子,老大穿過,老二穿,老二穿過,老三穿,一直穿到連補都沒法補了,再拿去用來做鞋子。常聽老人們唸叨一句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活條件好了,現在的人不願也懶得人工織布了。紡花車少了,織布機少了,慢慢的,它們的影子也尋不到了。

但我好像經常聽到"嗡嗡"紡花的聲音、"哐當""哐當"織布的聲音從時光深處傳來。

紡花織布,紡花織布。

我勤勞質樸的故鄉的人們啊。


鄉村往事:紡花織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