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強”-(百家姓)

文字-“強”-(百家姓)

強 讀音 qiánɡqiǎnɡjiànɡ

  • 部首 弓筆畫數 12 五筆 XKJY
  • 參考:強 彊 襁 犟 疆

強(彊-qiáng-形容詞)

(通彊。弱的反義詞)

⑴ 弓有力 [strong;forceful]

  • 彊,弓有力也。——《說文》
  • 強,健也。——《廣韻》
  • 材官引彊。——《史記·絳侯世家》
  • 強弩之末。——《漢書·李廣蘇建傳》
  • 強弩(用機括髮射的強弓)

⑵ 強盛;勢力大 [strong and prosperous]

  • 不可謂強。——《墨子·公輸》
  • 兵革之強。——《戰國策·秦策》
  • 天下強國無過齊者。——《戰國策·齊策》
  • 自勝者強。——《老子》
  • 趙強而燕弱。——《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以弱為強。——《三國志·諸葛亮傳》
  • 少年強則國強。——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 強家(勢力強盛的卿大夫);
  • 強雄(強盛);
  • 強壽(強盛而長久);
  • 強對(強大的對手);
  • 強元(以強大立足天下);
  • 強兵(強大的軍隊);
  • 強陣(強大的軍隊);
  • 強旅(強大的軍隊);
  • 強弱(強大與弱小)

⑶ 強健;健壯,有力 [strong;powerful]

  • 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 以強壯出。——《漢書·李廣蘇建傳》
  • 剛健強力。——宋·蘇軾《教戰守》
  • 強仕(四十歲。這年齡的人各方面已經成熟,正好出仕做官);
  • 身強力壯;
  • 強死(人尚壯健而死於非命)

⑷ 剛強;堅決 [firm]

  • 四十曰強。——《禮記·曲禮》
  • 強立而不反。——《禮記·學記》
  • 注:“臨事不惑也。”
  • 彊而義。——《書·皋陶謨》
  • 傳:“無所屈撓也。”
  • 彊忍不義。——《國語·楚語》
  • 申生甚好仁而彊。——《國語·晉語》
  • 強果(堅強果敢);
  • 強執(堅強固執)

⑸ 強橫 [brutal and unreasonable]

  • 兇強俠氣。——《世說新語·自新》
  • 強汗(強橫勇猛);
  • 強戾(強橫兇暴);
  • 強虐(強橫暴虐);
  • 強狠(強橫兇狠)

⑹ 強暴 [violent]

  • 彊,暴也。——《爾雅》
  • 侯彊侯以。——《詩·周頌·載芟》
  • 曾是彊禦。——《詩·大雅·蕩》
  • 強俊(強暴而又才智出眾);
  • 強虜(強暴的敵人);
  • 強塞(強暴固執);
  • 強鷙(強暴兇狠)

⑺ 優越;好 [better;surpass]

  • 博聞強志。——《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 強起(強如。勝過;比…更好);
  • 比他強;
  • 比昨天強;
  • 我們的勞動條件一年比一年強;
  • 博聞強記;
  • 強處

⑻ 略多於…的 [slightly more than]

  • 策勳十二轉,賞賜千百強。——《木蘭詩》
  • 三分之一強

強(qiǎng-副詞)

⑴ 勉強 [do with difficulty]

  • 功不可彊成。——《淮南子·脩務》
  • 乃自強步。——《戰國策·趙策》
  • 不可強奪。——《聊齋志異·狼三則》
  • 雖欲強聒。——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 再四強之。——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 牽強;
  • 強詞奪正(強詞奪理);
  • 強勉(勉強);
  • 強詞(勉強說出來的話);
  • 強口(勉強);
  • 強應(勉強答應);
  • 強不知以為知

⑵ 竭力;盡力 [forcedly]

  •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禮記·學記》。
  • 注:“修業不敢倦。”
  • 強焉日有孳孳。——《禮記·表記》
  • 大臣強諫。——《戰國策·趙策》
  • 強忍與言。——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 將軍強留之。——清·魏禧《大鐵椎傳》
  • 而強假焉。——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 強恕(努力行忠恕之道);
  • 強力(勉力);
  • 強仁(勉力行仁);
  • 強步(勉力步行)

另見jiàng;qiáng

強(強-彊-qiǎng-動詞)

⑴ 強制,強迫 [force;strive]

  • 強飲強食。——《考工記·梓人》
  • 三君皆將強死。——《左傳·文公十年》
  • 強匄(仗勢索取);
  • 強媒硬保(強迫做媒,包辦成親);
  • 強勸架(連拉帶勸;拉偏架);
  • 強邀(奪取);
  • 強風情(強作風流情事);
  • 強為(硬幹;蠻幹);
  • 強起(強迫不願做官的人任官就職)

⑵ 勸勉 [advise and encourage]

  • 強之。——《周禮·司諫》。注:“猶勸也。”
  • 君如彼何哉? 強為善而已矣。——《孟子》

強-qiáng

⑴ 健壯,有力,與“弱”相對:強壯。強健。強人。強力。強大。強勁。剛強。富強。列強。強弩之末。年富力強。

⑵ 程度高:強手。強烈。強酸。能力強。

⑶ 勝過,優越,好:強幹。爭強好勝。

⑷ 有餘,略多於某數:強半(超過一半)。

⑸ 使用強力,硬性地:強佔。強加。強攻。強悍。強橫。強梁(強橫霸道)。

⑹ 著重,增加分量:強化。增強。


強(強-彊-jiàng-形容詞)

⑴ 倔強;固執 [stubborn]

  • 申生甚好仁而彊。——《國語·晉語》
  • 強氣(倔強脾氣);
  • 強顏(指人不知羞恥);
  • 強團練(宋代杭州俗諺。指性情倔強,對人倔傲的人);
  • 強頭別腦(形容倔強的神氣)

⑵ 僵硬 [stiff]

  • 一連吃了四五劑,口不歪了,只是舌根還有些強。——《儒林外史》

另見qiáng,qiǎng

強(強-qiáng-名詞)

(形聲。從蟲,弘聲。本義:米中小蟲)

(1) 同本義 [a black insect]

(2)通“襁”。襁褓 [swadding clothes]

  • 成王少在強葆之中。——《史記·魯周公世家》

(3)強有力的弓 [powerfulbow]

  • 挽弓當挽強。——杜甫《前出塞》

(4)強者 [powerhouse]

  • 弱固不可以敵強。——《孟子》

(5) 姓

文字-“強”-(百家姓)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玄孫禺彊,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遠古黃帝有一個玄孫,名字叫禺彊。在禺彊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彊”為姓氏者,稱彊氏。因古代“彊”與“強”二字相通,所以後來簡筆改為強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大夫強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強鉏,是鄭國為大夫,與鄭國執政上卿大夫祭仲過往密切,為同黨。當時鄭國大夫祭伸專政,在朝專橫跋扈,鄭莊公姬寤生因無法對之控制,遂私下令公子姬突派雍糾去殺祭伸。後來事情敗露,祭伸的黨羽強鉏與公子閼的同黨祭仲合夥殺死了雍糾,並把雍糾的屍首拋在池塘裡示眾。周桓王十九年,鄭莊公去世,大夫祭仲擁立世子姬忽即位,是為鄭昭公。不久,公子姬突在宋國的幫助下,將鄭昭公趕下臺,鄭昭公只好隻身流亡到衛國,公子姬突在周桓王二十年即位,是為鄭厲公。鄭厲公即位後下令追查當年的殺害雍糾之事,結果公子閼、祭仲被殺死,強鉏則被判了刖刑。後世的人們都說,強鉏連保護自己腳的能力都沒有。在強鉏的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強氏,世代相傳。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公族公孫強的裔公孫強,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公孫強平時愛好打獵,在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孫強捕獲到一隻白雁,覲獻給同樣愛好打獵的曹伯陽。兩人便從打獵慢慢談到政治。曹伯陽對公孫強很欽佩,於是委任他為司城,即掌管都城防衛和治安的官員。公孫強狂妄地向曹伯陽提出了一套讓曹國能夠稱霸的策略,曹伯陽不加分析,便盲目地聽取了他的建議,在周敬王三十二年宣佈斷絕和盟國晉國的關係,又蠻橫地干預宋國內政。宋景公子頭曼非常震怒,於是親率大軍攻打曹國。曹國過去的盟國晉國因斷交而根本就不予援助,於是在周敬王三十三年,宋國軍隊攻破曹國都城,曹伯陽和公孫強都被宋景公俘虜。宋景公把這兩人帶回國去處死,曹國就此滅亡,曹伯陽成了曹國的末代君主。太史公司馬遷認為,如果不是公孫強提出那些荒謬的“強曹政策”,曹國便不會滅亡。在公孫強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強氏,後通寫作強氏,世代相傳。

第四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鬥強,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鬥強氏,是春秋時期楚國王族貴胄,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史記·世本》中記載:“若敖生鬥強,因氏焉。”楚若敖,公元前790~764年,就是熊儀,楚熊咢之子。周平王姬宜臼七年,熊儀逝世,被尊稱為“若敖”,這是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有諡號的開始。若敖的長子熊坎在公元前761年即位立,是為楚霄敖,其弟弟就是鬥強。

鬥強,就是斗子文,字伯比,公元前?~前666年(待考),羋姓,亦名熊伯比。楚若敖熊儀娶鄖國之女為妻,在鄖女在鬥邑生子強,因此稱鬥強。鬥強是非常著名的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周惠王姬閬十一年,在鬥強率楚國軍隊討伐鄭國時,已經九十八歲,被前來救鄭國的齊國軍隊主帥、春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的宰相管仲氣病而逝。在鬥強的後裔子孫仲,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強姓、鬥姓、伯比姓

第五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子強,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子強,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記載:“子強氏,昭子郢之後。”昭子郢,是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在史籍《世本·氏姓篇》中記載有:“衛靈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文子生簡子瑕,瑕生衛將軍文。。。。。”子強氏,就是昭子郢的後裔子孫之一,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強姓。

第六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彊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春秋晚期,衛國的大夫文子曾與孔子的弟子子貢有一段深刻的談話,內容就是衛將軍文子追問子貢:你們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孰為賢也?”彊梁,就是這位文子的裔孫,其後裔子孫稱彊梁氏,後省改衛單姓強姓、梁姓。

第七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末期晉國大夫魏武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五》中記載:“春秋晉有魏強氏”。魏強氏,是晉國著名上卿魏武子的後裔子孫,為支庶後裔。在史籍《元和姓纂》中有記載:“魏武子支孫莊子快生韁,為魏韁氏。”子孫後裔將魏韁氏記作魏強氏,後統一為魏強氏,再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強姓、魏姓。

第八個淵源

源於官爵,出自漢朝時期武強侯王梁,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廣韻·九麌》、《姓解·二》、《姓氏急就篇·下》、《廣韻》等中記載:“武強氏,漢武強侯王梁,其後因封為氏。”王梁:字君嚴,漁陽要陽人。原為郡吏,太守彭寵以王梁守狐奴令,他與蓋延、吳漢俱將兵南及東漢世祖劉秀於廣阿,拜偏將軍。隨即攻克邯鄲,賜爵關內侯。後平定河北,拜野王令,與河內太守寇恂南拒洛陽,北守天井關,迫使朱鮪等不敢出兵,東漢世祖均以王梁之功。東漢建武十四年,王梁病逝於官任。其子王禹嗣。王禹逝世後,其子王堅石嗣。王堅石後來追坐其父王禹及弟王平參與的楚王英布謀反案,全家被棄市,廢阜成侯,國除。此後,王梁的後裔族人紛紛改以先祖封邑明稱“武強”為姓氏以避難,稱武強氏,後又省文簡化為單姓強姓、武姓等,世代相傳。

第九個淵源

源於氐族,出自十六國時期前秦苻堅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十六國時期,前秦國世祖宣昭帝符堅的後代改姓為強氏。該支氐族強氏,出自前秦國王室外戚家族,為符堅母親太后強氏孃家姓氏,源出氐族中碩族部落的一個貴族家族。苻堅即位,是為前秦國宣昭帝。他在王猛等漢族大臣輔助下,滅張平,收張蠔,擊烏延,威振西涼地區,並使東晉權臣桓溫大敗而歸。

最後,苻堅還在潞川大破燕國慕容暐四十萬大軍,滅了前燕國,繼而又滅前涼國、代國,一統整個北方地區。當此之時,如果苻堅能夠休養生息,善撫士民,靜待天時,趁東晉內亂一舉起兵,統一中國當屬反掌之勢。但苻堅偏偏逆時而行,不顧群臣反對,在東晉太元八年短短時間窮兵八十七萬,號稱百萬,並驕狂地說:“以此強兵百萬,投鞭可以阻流”,然後前後千里,旌鼓相望,欲一擊而滅東晉王朝。在“淝水之戰”中導致一敗塗地最後為後秦武昭帝姚萇勒死在佛寺,前秦國就此滅亡。滅亡後,後秦武昭帝大肆屠戮前秦國王族,苻氏家族紛紛改姓避難,其中有以外戚家族為姓氏者,稱強氏,世代相傳,成為氐族強氏一大族,後融合於漢族之中。

第十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都哩氏,滿語為DuriHala,漢義“搖車”,世居馬察、德都理、黑龍江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強氏。

(2)滿族鄂通氏,亦稱鄂屯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奧屯部,滿語為EtungHala,漢義“強盛”,世居鄂通,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強姓、曹姓、鄂姓。

(3)滿族強爾雅氏,滿語為CiyaryaHala,世居璦琿,所冠漢姓待考。

(4)滿族強恰哩氏,滿語為CiyahiriHala,亦稱強奇里氏,世居耀州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強氏。

(5)滿族錫強氏,滿語為SisiyaHala,世居鄂勒歡,所冠漢姓為強氏。

第十一個淵源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

鄂溫克族多拉爾氏,亦稱都拉氏,源出金國時期鄂溫克都烈部,漢義“住在河邊的人”,世居黑龍江伊敏、扎羅木得、輝河、多金城、郭貝勒等地,有六個分支:謝盼杜拉爾氏、音哈完氏、祥嘎林哈完氏等。後有鄂倫春族、達斡爾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olarHala。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滿族多拉爾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強姓、杜姓。


強-qiáng

使強,加強 [reinforce;strengthen]

其為食也,足以增氣充虛,彊體適腹而已矣。——《墨子·辭過》

另見jiàng;qiǎng

強-qiǎng

硬要,迫使,盡力:強使。強迫。強逼。強辯。勉強。強人所難。強詞奪理。

強-jiàng

固執,強硬不屈:強嘴。倔強。


文字-“強”-(百家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