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危”-(百家姓)

文字-“危”-(百家姓)

危 讀音 wēi

  • 部首 厄 丿 筆畫數 6 五筆 QDBB
  • 參考:厃

危(wēi-形容詞)

⑴ 高[high]

  • 危冠廣袖楚宮妝,獨步閒庭逐夜涼。——唐·高適《聽張立本女吟》
  •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 斷壁危樓。——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 危樓(高樓);
  • 危巧(高峻而精巧);
  • 危邪(高而偏斜);
  • 危岑(高峻的山峰);
  • 危砌(高牆);
  • 危柯(高枝);
  • 危亭(聳立於高處的亭子);
  • 危冠(古時的高冠);
  • 危臺(高臺)

⑵ 危險; 危難 [dangerous;perilous]

  • 法不信,則君行危矣。——《韓非子·有度》
  • 亡弗不能存,危弗能安。——《韓非子·十過》
  • 危而不持。——《論語·李氏》
  • 安危不可知。——《漢書·李廣蘇建傳》
  • 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 危急存亡。
  • 危地(危險的地方);
  • 危急存亡之秋(危險急迫到了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頭);
  • 危道(危險的措施);
  • 危行(危險的行動);
  • 危危(極其危險);
  • 危困(危急困窮);
  • 危脆(危險脆弱)

⑶ 很陡峭的 [precipitous]

  •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王維《過香積寺》
  • 危徑(險峻的山路);
  • 危狹(險峻狹窄);
  • 危峭(高峻峭拔);
  • 危峨(高峻的山嶺);
  • 危峰(高峻的山峰);
  • 危崖(高峻的懸崖);
  • 危朗(高峻而開朗);
  • 危巒(險峻的山巒);
  • 危壁(陡峭的山崖)

⑷ 特指人將死 [dying]

  •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素問》
  • 王冰注:“危者,言其近死猶有生者也。”
  • 病危;
  • 垂危

⑸ 繃得緊;強勁 [tight]

  • 豐肉而短,寬緩以荼,若是者為之危弓,危弓為之安矢。——《周禮》

⑹ 端正 [upright]

  • 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莊子》
  • 危坐(端坐;正坐)

⑺ 不正 [not straight]

  •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者,凡在言也。——《荀子》

危(wēi-動詞)

(會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間是山崖,下面腿骨節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義:在高處而畏懼)

⑴ 同本義 [phobia in high place]

  • 危,在高而懼也。——《說文》
  • 決危而美名者。——《鬼谷子》
  • 注:“山高也。”
  • 榣木不生危。——《國語·晉語》
  • 注:“高險也。”
  • 高而不危。——《孝經》
  • 鄭注:“殆也。”

⑵ 恐懼;憂懼 [fear]

  • 竊為君危之。——《戰國策·西周策》
  • 人人自危;
  • 危心(心存戒懼);
  • 危怖(恐懼不安);
  • 危慄(恐懼戰慄);
  • 危氣(氣餒;危懼);
  • 危悚(危悰,危懼);
  • 危視(驚視);
  • 危睇(俯視而感到驚恐)

⑶ 威脅,摧敗 [threaten]

  • 能危山東者,強秦也。——《戰國策·齊策一》

⑷ 使危險;傷害;損傷 [injure]

  • 今先生之立法術,設度數,臣竊以為危於身而殆於軀。——《韓非子·問田》
  • 危士臣,構怨於諸侯。——《孟子·梁惠王上》
  • 危國(危害國家)

⑸ 敗亡,滅亡 [be defeated;perish]

  • 魏必危。——《戰國策·秦策四》

⑹ 懷疑,疑慮 [doubt]

  • 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呂氏春秋·明理》

危-wēi

⑴ 不安全:危險。危殆。危言(a.故意說嚇人的話;b.直言)。危難。危如累卵。

⑵ 損害:危害。危及。

⑶ 高的,陡的:危石。危檣。

⑷ 使人驚奇的:危言聳聽。

⑸ 端正的,正直的:正襟危坐。“邦有道,危言危行”。

⑹ 指人臨死:病危。垂危。

⑺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⑻ 姓。(見下)


危(wēi-名詞)

⑴ 屋脊 [ridge (of a roof)]

  • 痤(範痤)因上屋騎危。——《史記·魏世家》

⑵ 艱難困苦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

  • 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

⑶ 姓

文字-“危”-(百家姓)

第一個淵源

源於縉雲姓,出自蚩尤後裔三苗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相傳,上古時帝堯因兒子丹朱行為不檢,故而把帝位禪讓給舜。當時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一帶的三苗部族比較強大,他們也反對禪讓。丹朱就聯合三苗起兵,與舜爭奪天下。舜派大禹領兵鎮壓,禹在丹水一帶打敗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殺,丹朱不知所終。三苗叛亂被平息後,舜帝將三苗族人遷徙到西北的三危山(中國甘肅敦煌)一帶居住。三苗後裔遂以危為姓,稱危姓。

在典籍《舜典》的“傳”中,曾將當時三苗的來龍去脈加以介紹說:“三苗,國名,縉雲氏之後,為諸侯,號饕餮。”在史籍《名義考》中也指出:“三苗建國在長沙,而所治則江南、荊、揚也。”

古代的三苗本來是江南的一個國家,是由縉雲氏的後裔所建,而所謂縉雲氏,則是黃帝時期的夏官,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縉雲山的仙都山一帶,屬於黃帝屬下的一個諸侯國。傳至三苗的先祖,就是顓頊帝時期五行大臣之中的土正,叫作勾龍。勾龍有六個兒子,分別叫作伯常、仲右、叔真、垂、信、郎,後世著名的伯夷,就是垂的兒子,其後裔建有孤竹國(中國河北盧龍、遷安、遷西、灤縣一帶)。而其中的垂、信、郎三人在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三苗”,稱“三苗之祖”。

三苗祖之一的“信”,就是後世著名的瑤族創世英雄盤瓠的父親,即瑤族的祖先。而三苗祖之一的“郎”,就是號稱“饕餮”的苗族祖先,被舜帝遷徙到三危山的,就是郎的兒子及其所率領的部族,因此稱危姓。

在漢朝時期,危氏族人的一支逐漸分遷西域,建有危須國(中國新疆和碩曲惠鄉),後在東漢章帝劉炟建初二年(公元77年)農曆6月被西域都護史班超所滅,後又復國,再於東漢永元六年(公元94年)農曆7月被班超之子西域長史班勇所滅。三國時期,危須國又復國,到曹魏齊王曹芳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春季還曾進貢來朝。苗族、瑤族中危氏族人的歷史與漢族一樣,悠久賢長。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庶子,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新邑在周穆王姬滿時期,為加強對東方地區的控制,將新邑擴建為周王朝的陪都,因有洛水流過其境,因此改稱為“洛邑”,周王朝的大量東部地區活動開始以後,稱洛邑為“成周”,成為周王朝在中原地區的政令中心。因此, 氏的後裔子孫便被改封遷居於更加南部的光州地區(中國河南信陽潢川)。到周幽王姬宮涅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滅亡,繼位的周平王姬宜臼將國都從宗周鎬京遷往成周,建立東周王朝,成周成為了東周王朝的新都城,始稱王城。 “危”的古體字到春秋時期始成“危”字,因此。周武王姬發的一位庶子--某生的後裔子孫,到春秋時期即稱為危姓,世代相傳,後有姬姓危氏族人南遷至湘西地區者,成為今土家族危氏的先民之一。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兩漢之際大司空甄豐之子甄尋,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甄豐,原為王莽手下的一員大將,在西漢末期追隨王莽,積極參與篡漢之舉,做過許多荒唐之事,他擅長“制符命”,就是編造謊言天命的詔帖,通過“符命”使王莽成功篡漢。後被王莽來個“兔死狗烹”,下場十分滑稽。

西漢末期,王莽把持朝政,當時甄豐、劉歆、王舜皆為王莽的心腹,整天倡導在位,褒揚功德;漢朝末期漢平帝劉衎大封王莽為“安漢”、“宰衡”之號,以及加封王莽之母、兩子、兄子等等,皆為甄豐等所共謀,而甄豐、王舜、劉秀亦受其賜,並日顯富貴。

王莽也感激其的捧輔,晉升甄豐官至大司空,爵受廣陽侯、廣新公。後來甄豐又唆使泉陵侯劉慶、前輝光謝囂、長安令田終術積極推舉王莽居攝。到了王莽羽翼已成,意欲稱攝,甄豐等承順其意;王莽則大封王舜、劉歆、甄豐等的子孫以回報。

甄豐等爵位已盛,心意既滿,但又害怕其他漢室宗親與天下豪桀,因而在後來大力排斥異己。如此一來,王莽便認為甄豐沒什麼用了,故託符命文,降甄豐為更始將軍,與賣餅兒王盛同列;甄豐父子二人極端不滿,但又已經無能為力了。當時甄尋為侍中、京兆大尹、茂德侯,於是甄豐又與甄尋共謀偽造符命以為遠離京師:“新室當分陝,立二伯,以豐為右伯,太傅平晏為左伯,如周、召故事。”王莽順勢批准了,以甄豐為右伯,當出西域,省得在京師若麻煩。

甄豐還未出行赴任,甄尋見到王莽還信服自己的“符命”,便又狂妄地復作了一道符命,言稱漢平帝的黃皇后應成為自己之妻。王莽這一下抓住了整治甄氏父子的理由,當即發怒說:“黃皇室主天下之母,此何謂也?”於是下令抓捕甄尋,甄豐也因此而惶恐自殺。而甄尋連忙逃跑,偽裝成道士躲入華山,但在一年後即被抓捕歸案。 在這一事件中,王莽將原來的甄豐之黨羽一網打盡,如國師公劉歆之子侍中、隆威侯劉棻,劉棻之弟右曹、長水校尉、伐虜侯劉泳,大司空王邑之弟左關將軍、掌威侯王奇,及劉秀門人侍中、騎都尉丁隆等,皆被王莽抓捕起來,此案牽涉公卿黨、親、列侯以下,死者數百人。

之後,有人舉報甄尋的手掌上“天子”紋字,王莽將其押來檢視,說:“此一大子也,或曰一六子也。六者,戮也。明尋父子當戮死也。”不過,王莽惦念先前甄豐父子扶持之功,最終沒有殺甄尋。後來,王莽將劉棻流放於幽州病死,將丁隆斬殺於羽山,而將甄尋舉族流放於三危去與三苗為伍。甄尋一族被流放於邊地敦煌三危山後,其子孫族人有以流放地名改姓氏者,稱危姓,世代相傳。


危(wēi-副詞)

  • 幾乎;差點兒 [almost]
  • 我危得之。——《漢書》
  • 顏師古注:孟康曰:“危,殆也。我殆得為天子也。”

文字-“危”-(百家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