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2018年國產劇不少,但若要論最紅、話題度最高的電視劇,我覺得非《延禧攻略》莫屬。不僅僅是基於電視劇本身的娛樂性,更重要的是劇中對於傳統文化、服飾、工藝的體現,使得它與一般的清宮劇拉開了檔次。

劇中所用到的這些傳統元素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也正是因為歷史過於久遠導致我們現代人對它們毫無所知。當《延禧攻略》以高顏值加言情劇情的形式將它們展示出來的時候便引起觀者們極大的反響。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網上評論(圖片 | 網頁截圖)

網上好評如潮,但劇中的服飾、道具真的完全符合史實嗎?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延禧攻略》中出現過的雲肩。

雲肩的奮鬥史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延禧攻略》中魏瓔珞穿戴雲肩(圖片 | 視頻截圖)

人美,衣裳美,雲肩更是錦上添花,歷史上真實的雲肩是怎樣的?

雲肩其實是披肩的一種,兼具裝飾性與功能性。對於雲肩的起源,學界尚未有統一的定論,從實用功能來看,推測應是由披於肩部的布、帛,如“帬”“帔”“帔子”“披帛”等演變而來,時間大約可追溯至秦漢時期。

南宋陳元靚的《事林廣記》引實錄記載:“三代無帔。秦有披帛,以縑帛為之,漢即以羅,晉永嘉中制絳暈帔子,開元中,令三妃以下通服之。是披帛始於秦,帔始於晉矣……”

清代《康熙字典》記載:“陳魏之閒謂帬為帔,繞袊謂之帬。”

如今我們能見到最早的類似雲肩的圖像是隋代敦煌千佛洞觀音肩上的裝飾。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莫高窟第420窟西壁龕外的《維摩詰經變》(圖片 | 敦煌莫高窟)

唐代李白的《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中的“粉圖珍裘五雲色,曄如晴天散彩虹” 常用來形容彩錦制雲肩的華美 。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宋代楊家女將徵西(圖片 | 青島出版社《中國木版年畫代表作》)

直至元代,“雲肩”一詞才開始出現在文字記載中。 史料記載元代貴族男女穿用雲肩,併成為元代官服樣式。

《元史·輿服志·儀衛服色》中記載,“雲肩,制如四垂雲,青緣,黃羅五色,嵌金為之……”

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記載:元代“貴族男女通行四合如意大雲肩”。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明代仇英《人物故事圖》冊·竹院品古(圖片 | 搜狐清韻閣)

明、清時期是雲肩發展的鼎盛時期,如今我們可以從許多當時的文獻、繪畫及陶俑作品中見到這種裝飾。

葉夢珠《閱世編》記載:“內裝領飾,向有三等:大者裁白綾為雲樣,披及兩肩,胸背刺繡花鳥,綴以金珠、寶石、鍾鈴,令行動有聲,曰宮裝;次者曰云肩;小者曰閣鬢……”

葉夢珠歷經明、清兩朝,從上面的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他所經歷的時期有著嚴格的衣冠等級制度,貴族女子的服裝以尊卑之序依次分為宮裝、雲肩、閣鬢,雲肩的地位等級僅次於宮裝。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明代《皕美圖》中披雲肩的婦女(圖片 |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國服飾史》)

尋常百姓亦可穿戴雲肩,不過主要是作為禮服,最常見的是作為婚禮喜服。在《清稗類鈔》中就有明確記載:“(雲肩)明則為婦人禮服之飾,本朝漢族新婦婚時亦有之。”

隨著雲肩使用範圍的擴大,清代雲肩的形制較之前更為多樣,製作也更精美。

形必有意,意必吉祥

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開始,服飾便早已不僅僅是蔽體之物,而具有了更多的象徵內涵。

雲肩最初是為了防止衣領被髒汙而產生的,但發展到後來已然成了古人披於肩上的藝術品,從巧妙的輪廓形態,到精緻的刺繡紋樣,無一不展現著古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雲肩上的造型包括雲紋形、如意形以及柳葉形等。細部圖案更是精細,主要有自然物、人物、器形及文字這三大類。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清代綴孔雀翎如意雲肩,現藏於亞洲藝術博物館(圖片 | 全球博物館)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清代多寶雲肩,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圖片 | 全球博物館)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清代鸞鳳和鳴白緞精繡雲肩,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圖片 | 全球博物館)

這些造型和圖案不僅能給人帶來視覺上的享受,更因其蘊含的吉祥祝福而受到青睞。如蝴蝶與花組成的“蝶戀花”紋樣喻示生活幸福、姻緣美滿;由盤長結演變而來的盤長紋則象徵著好事連綿;並蒂蓮花寓意婚姻美滿;石榴、葫蘆則寓意多子多福。

雲肩多由錦緞、絲帛製成,屬於絲織品,不易保存,所以傳世的實物並不多見。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雲肩大多是清末民國時期的,而更早之前的雲肩則只能見於畫像、雕塑之中。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清代桃花塢年畫《觀音送子圖》(圖片 | 青島出版社《中國木版年畫代表作》)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清代桃花塢年畫《貴妃醉酒圖》(圖片 | 青島出版社《中國木版年畫代表作》)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清代桃花塢年畫《麻姑獻壽圖》(圖片 | 青島出版社《中國木版年畫代表作》)

雲肩的演變竟如此清奇!

從最初的“衣領淨”到之後的女性服裝飾品、瓷器上的紋飾、兒童的口水兜、新嫁娘的嫁衣,雲肩的演變歷程讓人意想不到。

▼ 瓷器上的雲肩紋

說到瓷器上的雲肩紋,最具代表性的非元青花莫屬。其他朝代的青花瓷上也有表現。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圖片 | 搜狗百科)出土於南京江寧縣將軍山沐晟墓中,現藏於南京市博物館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上的垂雲紋(圖片 | 搜狗百科)

這種雲肩紋是如意雲頭紋的一種,因其形狀如同下垂的如意而得名。

通常裝飾於器物下部的雲頭是朝上的,而裝飾在器物上部(特別是肩部)的雲頭則是朝下的,所以稱為“雲肩”。這樣的紋飾一般由3個、4個或6個雲頭組成,雲頭內也有稠密豐滿的圖案填充,如細小的花卉紋、海水紋、宗教圖案等。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圖片 | 搜狗百科)出土於南京市江寧區將軍山沐英墓,現藏於南京市博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明代青花花卉紋執壺,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片 | 搜狗百科)

▼ 戲服、新嫁衣與兒童口水兜

在前面“雲肩的演變”中提到,到了清代雲肩已經不再是貴族的專屬,民間百姓也戴雲肩:一類是作戲曲扮相時戴的雲肩;一類是女子成親時新嫁衣上配的雲肩,還有一類就是幼童用的圍涎。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清代桃花塢戲曲年畫《雙鎖山》中劉金定戴雲肩(圖片 | 青島出版社《中國木版年畫代表作》)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清代桃花塢年畫《鬧新房》中新娘戴雲肩(圖片 | 青島出版社《中國木版年畫代表作》)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清代桃花塢戲曲年畫《冠帶流傳》中幼童口水兜(圖片 | 青島出版社《中國木版年畫代表作》)

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在“西風東漸”的影響下,舊時的衣冠制度隨之迅速解體,雲肩這種傳統服飾逐漸消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有民間的這三類雲肩留存了下來。

不過可惜的是,如今連新娘裝上的雲肩也很少見到了。

《延禧攻略》中的雲肩符合歷史嗎?

劇中出現了三種形式的雲肩:一種是加在常服領口的,一種是加在斗篷上的,還有一種則是作為服飾上的紋樣。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延禧攻略》嘉嬪常服雲肩(圖片 | 視頻截圖)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延禧攻略》蘇靜好常服雲肩(圖片 | 視頻截圖)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延禧攻略》嫻妃披風雲肩(圖片 | 視頻截圖)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延禧攻略》魏瓔珞披風雲肩(圖片 | 視頻截圖)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延禧攻略》秀女雲肩紋飾(圖片 | 視頻截圖)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延禧攻略》秀女雲肩紋飾(圖片 | 視頻截圖)

從上述文字介紹及圖片來看,雲肩大多是作為漢裝元素存在的,如《延禧攻略》中富察容音所扮的洛神裝,但劇中卻同時將它加在旗裝上,而且是從宮妃到侍女普遍使用,這是不恰當的。

滿人入關,清朝建立之初,無論是出於政治目的還是統治者喜好,朝廷確實對漢文化頗為推崇,但從當時的一些政策、活動來看,當時統治者必然也不會忘記自己老祖宗留下的各種定製,例如規定髮型、著裝以及每年舉行圍獵,所以即便當時出現了在旗裝上加漢裝元素的混搭服飾,想來統治者也不會允許這種風格風靡整個後宮。

從“衣領淨”到服飾藝術再到口水兜,雲肩的演變歷史出乎你的意料

《延禧攻略》中富察容音洛神裝(圖片 | 視頻截圖)

但事實上對於一部電視劇來說,完全沒必要因為與史不符而被苛責,因為它畢竟不是一部紀錄片,能有如此程度的真實性,我二百多塊的年卡買得也算值了。

參考文獻:

[明]宋濂.《元史》,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版。

[清]《康熙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文物光華》,北京:國立故宮博物院,1986年版。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