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20萬吃吃喝,我終於明白:朋友圈決定了你25歲以後的收入

01

混圈子到底有多重要

著名社會學家,現在是斯坦福大學教授Mark Granovetter,曾經在70年代專門研究了在波士頓近郊居住的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是怎麼找到工作的。

他找到282人,然後從中隨機選取100人做訪問。最後的結果發現:

其中通過正式渠道申請,比如看廣告投簡歷,拿到工作的不到一半。而其中有54人僅通過個人關係就到了工作。

也就是說,當你還在絞盡腦汁糾結於簡歷這麼寫好還是那麼寫好的時候,而有一半以上的工作已經讓那些有關係的人先拿走了。

這個數字說明了什麼,很簡單,圈子就決定了你的層次,你處在一個什麼層次的圈層,就能為你帶來什麼樣的價值。

有人會想:這樣通過找人脈搭關係找來的工作,不就是走後門嗎,幹了也是丟面子,寧可不做。

這種想法很有骨氣,但也很蠢。

第一:搭關係不是完全的依賴別人,而是藉助你手頭上的資源為你謀求最大的利益的一場交換活動,對你是相當於一場投資,對別人也可以是一次舉手之勞,並不衝突。

第二,人脈存在的價值就是互相利用,彼此虧欠的交情才是最好的交情。就像人民幣也只有在流通的時候,才會不斷增值,放著關係故意不用,那還不如從一開始就別進這個圈子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懂得藉助牛人的力量,搭一個更高的梯子,你才能走進更大圈層,接觸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量。

花了20萬吃吃喝,我終於明白:朋友圈決定了你25歲以後的收入

02

你以為的牛人,也只不過是借勢而為的普通人

以前曾經花大價錢參加過幾場飯局,坐在身邊的全都是從大公司出身的大佬,學歷很高,薪資也不低。

大多都已經做了部門主管的位置,談吐之間也不失領導的作風。不管在誰看來,都是事業有成的一群人。

本以為參加幾次這樣的飯局會有所收穫,結果卻是大失所望。

雖然出身名校,但這些人的在認知上卻並不比別人高出多少。

再加上長時間的待在平臺下的部門裡,思維僵化,視野也受到很大侷限,你以為的對方能力很強,其實除了完成日常的任務,也並沒有多大的特色。

只有真正接觸下來你才會知道,一份好的身份背書,頂多只能代表你的平臺很不錯,除此之外,什麼也不能代表。

被背後的光環麻痺,看不見廬山真面目,才是大多數人總是找不到厲害人群的最大原因。

事實上,越是這樣在大平臺忙碌的階層,才越是容易固化認知,導致人脈和資源都在不斷地減少。

你以為自己身居要職,手上一堆客戶和人脈,但也不過是企業暫時存放在你手上的資源罷了,脫離了平臺,你照樣兩手空空,什麼也不是。

錯把公司的資源,當成自己的,這樣的牛人,也不過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普通人罷了。

網上有人說得好:

別總看別人站得有多高,而是先去想對方站的是什麼梯子。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想要進入一個好的階層圈子,就要學會分辨,如果你面對的,只是一群藉助平臺而吆五喝六的人組成的精英,那麼還不如棄而不用,趁早遠離。

花了20萬吃吃喝,我終於明白:朋友圈決定了你25歲以後的收入

03

真正的牛人不是身份加成,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什麼樣的人,才算是真正厲害的人物呢?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阿里星計劃每年起薪60萬招聘應屆生,百度是40萬,華為月薪也有2萬,這些大公司要招的應屆生到底要牛到什麼地步才可以?

底下有一個回答很有意思:

牛人當然是有的,但大部分其實都只是學歷較高專業相關,有一定知識基礎和項目經驗,智商中上性格無大礙的正常人罷了。

這些人之所以和別人之間產生差距,最大的一個區別,就在於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項能力,往往通過細節就能體現。

遇到問題如何思考,解決問題如何進行,完成一項工作如何反饋和總結。

任何一公司需要的,其實都不是那些需要花很長時間折騰解決一個問題的人,而是即便是簡單的問題也依舊會不斷完善答案的人。

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會不斷地認知到自己的上限,不斷突破和成長,以小積大,最後成為在某一個領域擁有強大力量的牛人。

找到一個可以對標的牛人固然重要,但首先,千萬別在錯誤地方尋找榜樣。

你的圈子,很大一部分決定了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但在此之前,你也最好先看清楚,這個圈子裡的人是不是真的很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