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歲病故的儒將,雖有長者之風,遺憾沒有進入五子良將之列

前言

在曹操的將領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五子良將,即張遼,于禁,張郃,樂進,徐晃五位.但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這一位雖然不在五子之列,但他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將領.他就是李典.不過,

說起他之前還是要從他的家世說起,

李典是山陽鉅野人,(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鉅野縣)《一統志》是這樣記載的:“鉅野故城,今山東曹州府鉅野縣南。”

李家在當時非常有名,是當地的豪族.

在漢代的社會階層基本上分為:皇室貴族、士族、豪族、寒族、平民、流民.

豪族在他們當地是大地主,甚至可以很大程度干涉地方的行政權.但是沒有能力入京做官.

三十六歲病故的儒將,雖有長者之風,遺憾沒有進入五子良將之列

兗州地圖

而山陽李家正是其中之一.豪族中能出一位長者風範的儒將更是不容易,山陽李家除了李典還有一位李進.這位李進當初可擊敗過呂布的。

據《武帝紀》記載:“秋九月,太祖還鄄城。布到乘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東屯山陽“”

意思就是說秋九月,呂布到乘氏縣,卻被當地人李進擊敗,東屯山陽.關於李典是如何跟隨曹操的,

《李典傳》是這樣記載的:“典從父乾,有雄氣,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初平中,率眾隨太祖”

就是說李典與他的叔父李乾在乘氏縣聚集了幾千賓客,在初平年間,率領這些人一起投奔曹操.

那麼,李典跟隨曹操之後,做了哪些事呢?

在他的身上有哪些優秀的品質呢?

又立下了哪些功勞呢?

一.壽張擊破黃巾軍

李典的最初戰役,是在壽張縣擊敗了黃巾軍,

《李典傳》的記載是:“破黃巾於壽張.”

壽張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東平縣西南.

據《一統志》記載:“壽張故城,今東平縣西南.”

壽張的黃巾軍是當初曹操在做兗州牧之時擊敗的.

《武帝紀》的記載是:“信與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兗州牧,遂進兵擊黃巾於壽張東.”

隨後又跟隨曹操征討袁術.征討徐州.

《李典傳》的記載是:“又從擊袁術,徵徐州。

而且李典是一個勤學明理之人,《魏書》是這樣記載的:

典少好學,不樂兵事,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博觀群書。太祖善之,故試以治民之政。

意思就是說李典在年少之時是非常好學的,不喜歡戰爭,為此他還專門拜師學習《春秋左傳》.

三十六歲病故的儒將,雖有長者之風,遺憾沒有進入五子良將之列

青年李典

因此,曹操就對李典刮目相看.李整死後,不僅讓他接替李乾和李整的兵馬,還讓他擔任潁陰縣令.李典也不負眾望,從潁陰縣令做到中郎將最後升遷為離狐太守.《李典傳》是這樣記載的:

整卒,典徙潁陰令,為中郎將,將整軍,遷離狐太守。


二.建功官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決,李典這時候就帶領家族的人以及所轄部隊給曹操運輸糧食和布匹.

《李典傳》的記載是“典率宗族及部曲輸谷帛供軍.”

三十六歲病故的儒將,雖有長者之風,遺憾沒有進入五子良將之列

壯年李典

李典把這件事情完成的非常出色,立下大功被任命為裨將軍,屯駐安民亭.

《李典傳》的記載是:“紹破,以典為裨將軍,屯安民.”

其中,《荀彧傳》和《水經注》都對安民亭有過記載,

《荀彧傳》是這樣記載的:“東平國壽張縣有安民亭。”

《水經注》的記載是:“汶水西南至安民亭入濟”.


三.深明大義

最能體現李典深明大義的一面是在合肥之戰時,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率兵進攻合肥.李典與張遼,樂進兩人率領七千人駐紮合肥.

《張遼傳》的記載是:“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

這三位都是出色的將領,張遼和樂進都入選五子良將.等於曹操是把三位虎將安排在一個地方,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何況三虎呢?

而且李典、張遼、樂進三人互不和睦,

《李典傳》的記載是:“進,典,遼皆素不睦.”

曹操也知道他們三人的情況,在出徵張魯之前,交與護軍薛悌一份密函,並在函外寫著“賊至乃發”四個大字,意思就是說敵軍到了再打開密函.不久,孫權率眾包圍了他們,他們三人一起打開曹操的密函,密函是這樣說的:“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三十六歲病故的儒將,雖有長者之風,遺憾沒有進入五子良將之列

合肥逍遙津公園

意思就是說如果孫權來犯,張遼,李典二位將軍出戰,樂進將軍守城,護軍薛悌就不用參戰了.”張遼也知道他們三人互相都看不順眼,怕他們不聽自己的.

《李典傳》的記載是:“遼恐其不從.”

李典這個時候也猜出張遼的心思,便慨然說了這麼一句話:“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不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

意思就是說這是國家大事,就看你的計策可不可行了,如果可行,我怎麼能夠因為私人恩怨而不顧大局呢?”張遼聽到這樣李典這樣說,連夜招募八百人敢死隊.

《張遼傳》的記載是“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

這一戰是魏軍大勝,差點活捉孫權.

《張遼傳》的記載是:“幾復獲權.”

平心而論,合肥之戰能獲得勝利,關鍵在於李典的深明大義上。

因為,在人與人的交往當中,總會出現不同的意見,如果僅僅因為一言不和就一昧的否認對方,那麼他的氣度未免太過狹小了.

作為一名大度者,當出現意見不和時,我們首先應該尊重對方,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這就是換位思考.倘若這個人的意見有錯時,應該立事實,講道理,而不是去辱罵他人.李典之所以在這個時候能夠深明大義,就是因為他能夠公私分明,不以私怨而明是非.

如果李典在這個時候真的記恨張遼,那麼,合肥之戰的歷史將會改寫,從這點上看,也反映了一個道理,當外敵來侵時,我們的目標應該是一致對外的,而不是起內訌。


三.冷靜分析局勢

曹操攻打袁尚、袁熙時,李典奉命率領親兵從水路運送糧食補給。

此時,袁尚派遣魏郡太守高蕃領兵把守水路,糧草難以通行。

據《李典傳》的記載,曹操是這樣命令李典的:“若船不得過,下從陸道。”

意思是如果水道不通可以改走陸路。但是李典與眾將商議:“高蕃的部隊兵少而且自恃有地理優勢.(蕃軍少甲而恃水,)這樣對方的士兵必然輕敵沒有好好防備,如果攻擊一定能取勝(有懈怠之心,擊之必克。),同行的程昱也這樣認為。於是,李典率部渡河擊敗了高蕃,確保了水路的暢通。

在此戰中,李典還提出了 “苟利國家,專之可也。”

即只要有利於國家,在戰場上需要變通,不能拘泥於上級的命令。

三十六歲病故的儒將,雖有長者之風,遺憾沒有進入五子良將之列

戰鬥中的李典

這種觀點不僅僅強調了要擅於根據客觀的變化調整戰術,還提出了行軍、治軍的準則——那就是要有整體的、長遠的眼光,也就是全局觀.因為不是你身後不是一個人在打仗,而是一個團隊.

同樣的事例還有博望之戰。

當時,劉備領兵攻擊葉縣,李典跟隨夏侯惇一起防禦作戰,劉備假裝兵退博望,引誘夏侯惇率軍冒進,李典就對夏侯惇說:“賊兵無故撤退,必有埋伏,南邊的道路狹窄又長滿草木,要小心火攻。(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可惜夏侯惇不聽,與于禁一道追擊,果然不出李典所料,中了劉備的埋伏.


四.謙虛謹慎

建安九年(204年),李典跟隨曹操圍攻鄴城,鄴城平定以後,會同樂進在壺關圍攻高幹,在長廣攻打管承,都取得勝利。升遷為捕虜將軍,封為都亭侯。

(從圍鄴,鄴定,與樂進圍高幹於壺關,擊管承於長廣,皆破之。遷捕虜將軍)據《一統志》記載:長廣故城,今山東登州府萊陽縣東。

李典的族人部下有三千多戶,居住在乘氏,李典自願請求遷徙封地到魏郡。曹操笑著說:“你想效仿耿純嗎?”(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純邪?)

三十六歲病故的儒將,雖有長者之風,遺憾沒有進入五子良將之列

鄴城

李典謝罪說:“我性格懦弱功勞微薄,但是封賞的爵位太大,確實應該全家族的人都一起效力;另外天下還沒有平定,應該遷徙到魏郡之郊,來防禦四方變亂,並不是效仿耿純。”(典駑怯功微,而爵寵過厚,誠宜舉宗陳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實郊遂之內,以制四方,非慕純也。”)

另外要說一下耿純,據《後漢書》的記載:“當初耿純恐怕家族懷有二心,就讓他的兄弟耿訢、耿宿回去把宗室的廬舍都燒掉。祖問純所以,他回答說:“純雖然全族歸順,老弱在運行,還怕族人門客有不同想法的人,所以焚燒房屋,斷絕他們回頭的希望。”世祖嘆息。”(純恐家族懷異心,乃使從昆弟訢宿歸,燒其廬舍。世祖問純故,對曰:“純雖舉族歸命,老弱在行,猶恐宗人賓客半有不同心者,故燔燒屋室,絕其反顧之望。”世祖嘆息。)

於是李典遷徙部下族人一萬三千多口到鄴縣。曹操讚揚他,加封為破虜將軍。


五.英年早逝

從上述幾件事跡這突出了李典是一個處處以國家為重的一位將領,

據《李典傳》記載:李典這個人,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

意思是說李典愛好學問,注重儒雅,從來不和別的將領爭搶功勞。

尊敬賢士大夫,恐怕有禮節不周的地方,軍營的官兵都認為他是長者。

但是這樣一位大將,三十六歲就去世了,可謂是英年早逝(年三十六薨,子禎嗣。)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早,五子良將會變成六子良將.何不叫人嘆息啊!

三十六歲病故的儒將,雖有長者之風,遺憾沒有進入五子良將之列

李典

曹丕稱帝之後,追念李典合肥之功,給他的兒子李禎增加食邑一百戶,又賜給李典另一個兒子關內侯的爵位.並贈給李典愍侯的諡號(文帝踐阼,追念合肥之功,增禎邑百戶,賜典一子爵關內侯,邑百戶;諡典曰愍侯。)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李典因戰功卓著從祀於曹操廟庭.從祀的意思是:指古代宗廟祭祀中,常設的、次於主要祭祀對象但與其密切關聯的祭祀對象。(正始四年,典從祀太祖廟庭。)

總的來說,李典在曹操的眾多將領當中,是最謙虛的,他既不喜爭功,又能在關鍵時刻深明大義,跟五子良將比起來,這是他的優點.可以說他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儒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