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命理溯源

易學命理溯源

中國的命理學以<>為基礎理論,源遠流傳,生生不息。

早在殷周時期,“受命於天” 就被鐫刻在神鼎上乃至先民的心中。儒家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和孟子“莫之為而好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也就是冥冥中天命支配著人生。

到了漢代,天命觀蔚為大觀,加上陰陽五行學說和讖緯神學,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命學。據史書記載,漢朝的司馬季主、嚴君平都是轟動一時的推命高手。漢代哲學家、文學家王充對於命運也深信不疑。在<>一書中談及命理的篇章有:<>、<>、<>、<>、<>等九篇。這些篇章,肯定天命的必然存在,並且在命理奧秘的探知上作了啟發性論證。三國時代的管輅、晉代的郭璞,以及南北朝的陶雲景都是以善於推命而名傳百世,但遺憾的是沒能留下他們的理論和著作。

命理學在中國繁衍生息己有三千多年了,但比較正規的、已經具備年月日柱的算命術定型於唐朝,為李虛中命法,也叫年元體系論命法。與現在的算命術完全不一樣,是以年為中心來論命,主要看年和日的關係。其論命思想講的都是天命,講人的命運由天決定,天造就了我們的人命。因此論命的中心在年,還要講納音、神煞等。所講的都是天命,認為人只有順天而行才能有富貴,一切都要順應天。

五代宋初,出現了徐子平的子平術。論命的方向發生了變化,是以月為中心論陰陽平衡。他在算命術上的最大貢獻,就是把李虛中推算的“三柱”干支法,進一步演進為年、月、日、時“四柱”法。同時促進了八字算命術在民間的發展與流傳。他的這些研究成果,都收錄於《淵海子平》一書之中,這本書是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系統地介紹八字方法和理論的專著,是後人學習八字方法的必讀之書。可以說,徐子平才是八字方法的創造者,後人便將八字算命方法尊稱為“子平術”。

明代是八字推命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永樂年間,明成祖命令解縉等人編輯的《永樂大典》把這之前的論命書多被編入,似乎做了一番命學書的登記造冊和盤點。在這之後許多命學家企圖努力重建完整嚴謹的命學體系,在這類命學家中,萬民英的<>被後世推崇為採撮群言,是對中國明代以前命理學的一次最為系統的徹底整理和彙總。除此之外,比較有名的還有託名劉基寫的<>,沈孝瞻的<>,張神峰的<>等。明代開國功臣宋濂,曾寫了<>一文,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我國命理學的歷史淵源。

命理演化到了清末民初,則是以日干為中心旺衰論命,從清末到現在整整二百年了,至今仍是命理界的主打方法。認為人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因此就有了日主中心說。清末民初雖說正是社會大變革的時期,西方文化衝擊著中國傳統的八字推命術,但是,不少有志之士,如袁樹珊、徐樂吾等人,努力吸取西方科學的長處,來發展八字理論與方法。民國時期把命理學推向一個新時期的主要是徐樂吾、袁樹珊、韋千里、林庚白等命學大師。其中徐樂吾貢獻最為突出,他先後出版了<>、<>、<>、<>、<>等著作,對後世命學的發展影響很大。

二十世紀後期,改革開放後的九十年代,當改革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的時候,人們的思想禁錮被逐漸打破,古老的傳統文化開始散發出馨香的魅力,作為傳統文化的瑰寶——易學文化也風靡中國。命理方法創新層出不窮,諸如盲派、新派、陰陽派的應運而生。現代社會對傳統文化有了一種本源的迴歸,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重視自然平衡,敬畏天地,順應自然了。可以自豪地講,中國易學文化的春天為時不晚了。

易學在當代的發展,民間能人輩出,並迅速向海外擴散,使《易經》先後在泰國、日本、韓國、印度、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西歐等海外傳播並得到當地國家的重視。包括中國的《孫子兵法》都列為美國軍事學校的教科書,韓國人將《易經》的八卦圖作為他們的 “國旗”,孔子學院在全球興起與傳播,足以可見中華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