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成效“填不來”

1天內上報《小額信貸調研報告》,不少於1500字;兩天內上報《薄弱村脫貧增收情況報告》,5方面不少於5000字;兩天內上報《扶貧政策措施自查表》,8張表30個項目;4天內上報《學生普通教育階段助學統計表》,6項內容;本週上報《農村電商扶貧情況及案例》,5000字以上……這是某東部省份基層扶貧辦一週的部分填表量。

脫貧成效“填不來”

僅一週就要上報1萬多字書面材料、填11份表格,還不算固定的各類週報、月報、半年報和全年報,可謂是“只有想不到的內容,沒有填得完的表格”。儘管國務院扶貧部門明確表示,除每年一次的建檔立卡信息數據外,任何單位和部門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村級填報扶貧數據,但面對著並未削減多少的材料、表格,既然不能要求村級填表,那麼不少縣、鎮扶貧辦也只能自己“出馬”,既當扶貧“領導”,又做扶貧信息“統計員”。

脫貧成效“填不來”

不可否認,填報表格、報送材料對及時掌握扶貧動態、扶貧進度有著很好的標識作用。特別是對上級單位而言,通過數據的橫向縱向對比,能夠更加直觀瞭解轄區內的扶貧成效,畢竟基層那麼大,純粹通過實地走訪、調研來掌握情況也並不現實,也過於耗費時間和精力。但表格是“死的”,只能反映出一個時間節點的扶貧數據,對於一段時期內,貧困戶是否穩定脫貧、是否存在返貧隱患、是否消極“吃政策”等情形並不能精準識別,這也間接催生了今天不少地方“表格來回填、填不完,材料反覆報、報不盡”的惡性循環。

脫貧成效“填不來”

其實,扶貧是需要積極做群眾工作、上門為群眾服務、精準解決群眾問題的,不論填不填表、報不報材料,貧困群眾就在那裡,迫切需要得到幫助。可以說,填再多的表、報再多的材料,都抵不上貧困群眾真正實現穩定脫貧、過上高質量的生活;一張張數據再豐富、一份份材料再生動,也都遠不及貧困群眾反映的“面臨什麼困難”“能夠做些什麼實現脫貧”來的實在。與其花大功夫、下大力氣琢磨怎麼豐富表格,不如及時“剎剎車”,對既有表格、材料做個大精簡,只留下該報的和必須瞭解的有效內容,能不填的表格堅決不填、能不報的材料堅決不報,讓各級扶貧幹部多在解決實際困難、推動穩定脫貧上做文章。

脫貧成效“填不來”

當然,問題現象在下面,根子卻還在上頭。扶貧表格材料怎麼填、填多少、以什麼頻率報送,往往還是由上級單位“說了算”。就某一上級部門而言,偶爾數據報多點、材料要多點似乎無傷大雅,也不會給基層帶來多大的困難和負荷,但涉及扶貧領域的部門著實不少,若每個部門都哪怕希望多要一個數據,那麼就都有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由此可見,與其各要各的數據、各填各的材料,不妨從上級單位自身做起,進一步整合扶貧力量、壓縮表格,藉助大數據、政務網絡等信息化手段,實現每個重複數據堅決只報一次、一套表格適配各級部門單位、一本賬本整合各項扶貧資金、一個政策文本涵蓋各類扶持政策,真正做到給基層減負降壓、為扶貧提質增效。同時,轉變上級單位職能,將扶貧工作的重點轉移到解決基層無法攻克的難題、無法協調的矛盾上來,全面激發政策性資源的邊際效益,給精準扶貧事業提供最務實、最有效、最充分的保障。(文/儲旭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