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不知道的「青銅鏡」歷史及收藏價值?

青銅鏡是一種古老的由青銅所制的使用器物,也是精美的工藝品。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鏡,是距今4000年左右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直徑6釐米,厚0.3釐米,鏡面有光澤,鏡背中央有一個橋形鈕,未施紋飾。

據史料記載,自商周時代起,古人就用青銅磨光做鏡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紋飾。到戰國時已很流行,漢、唐時更加精美。

您所不知道的「青銅鏡」歷史及收藏價值?


鑄造技術精巧

一般銅鏡在鑄造時,多采用“開放式”和“合鑄式”兩種方法。“開放式”就是隻有一塊鏡範,無注口和注溝,鑄造時鏡範平放,由上傾入溶液。在考古發掘中經常見到的是“合鑄式”,即每鏡有兩塊陶範,鏡背範上雕刻花紋,中央刻有鑄鏡鈕的凹部,並用與範同質的粘土作一短細的棒形的“沙芯”,橫嵌在鏡範的中部。鏡面範刻成凹形平面,然後將兩範合而為一。鑄鏡時將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銅溶液,待溶液冷卻後,取出鑄造好了的鏡子,經過研磨就可以鑑容了。

您所不知道的「青銅鏡」歷史及收藏價值?


圖【戰國11連弧三龍鏡,直徑15.7cm,重240g】

別具特色

造型多樣,使用巧妙,銅鏡多為圓形,方形次之。唐宋時期,隨著鑄造技術的發展,銅鏡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圓形和方形的制式,根據使用、裝飾等的要求,鑄造出了帶手柄鏡以及八菱形、菱花形、八弧形、四方委角形、圓角方形、亞字形、雲板形、雞心形等銅鏡。至於宋代受祟古風尚的影響,鑄出的仿古鼎形、仿古鐘形銅鏡,更具時代風格。

中國古代銅鏡的大小千差萬別,但大體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小型銅鏡尺寸一般在3釐米~8釐米,它們均小巧輕薄,用綯繩繫於腰間,隨身攜帶。

中型銅鏡尺寸在10釐米~39.4釐米,它們多厚重精美,使用時或懸掛在牆壁上,或置於鏡臺上,用畢還有考究的鏡奩存放。裝飾華美

銅鏡上的紋飾雕刻手法多種多樣,無論是線雕、平雕、浮雕、圓雕、透空雕,都顯得非常細膩生動。 紋飾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從幾何紋飾到禽鳥花卉,從神話傳說到寫實圖案,天上人間,人神雜陳,動物植物,交織並列,構思巧妙,包羅萬象。

您所不知道的「青銅鏡」歷史及收藏價值?


早年紹興出土、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漢代“伍子胥畫像鏡”,就是一件絕好的作品,鏡背四乳分成四區環繞配置圖案。

早年紹興出土、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漢代“伍子胥畫像鏡”,就是一件絕好的作品,鏡背四乳分成四區環繞配置圖案。

第一組有鑄銘“越王”、“范蠡”,二人席地而坐,相對交談,表現範蠢在出謀劃策,讓越王勾踐使美人計;

第二組為著長裙的二女,有鑄銘“玉女二人”,表現越王以玉女二人賄賂吳太宰伯嚭(音pi);

第三組鑄銘“吳王”,吳王坐在幔帳中,左手微舉,表現吳王聽信太宰伯嚭的讒言,決定將伍子胥賜死;

第四組一人鬚眉怒豎,瞪目咬牙,手持長劍置於頸下,鑄銘“忠臣伍子胥”,表現伍子胥被逼自刎。整個圖紋採用浮雕手法,形態生動,惟妙惟肖,概括性極強。

您所不知道的「青銅鏡」歷史及收藏價值?


早在商代,工匠們為了增強青銅器的裝飾效果,就已經掌握了嵌赤銅工藝。春秋戰國時期,金屬細加工中的錯金銀、嵌紅銅、嵌松石等技術更為精湛,用紅銅、金、銀的絲或片以及松石,嵌入器物內,鑲嵌成不同的紋飾和圖案。

現已出土了許多這樣的銅鏡。四川省涪陵出土的“嵌松石透紋方鏡”,鏡背為四夔形,葬身有鱗紋及細緻的短線條,夔紋之間填人綠松石。

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金銀錯虺龍紋鏡”,在鈕座與邊緣之間有六個虺龍纏繞,龍體有“金銀錯”花紋。邊緣為一交叉渦紋帶。嵌入的金銀絲細如毛髮,工藝極為精密,可謂巧奪天工。它既是優美的工藝佳作,又用藝術紋飾表達了祈福的含義。

您所不知道的「青銅鏡」歷史及收藏價值?


總之,古代鑄鏡工匠,在長期的生產中,不斷積累鑄造銅鏡的經驗,使技藝達到了嫻熟的水平。他們用智慧和創造才能,創造出的許許多多精美絕倫的銅鏡,使今天的人們在欣賞和研究這些精湛的藝術品時,不能不為古代的燦爛銅鏡文化而讚歎。


您所不知道的「青銅鏡」歷史及收藏價值?


您所不知道的「青銅鏡」歷史及收藏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