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高曉鬆心裡神一般的存在!

高曉松非常推崇王小波,曾經這樣評價他:“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名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般的存在。我個人熱愛寫作,熱愛做音樂,也熱愛拍電影。每當看到偉大的作品,我經常捫心自問自己能不能做到那樣。大部分音樂如果努力,我是能做到的;有些電影我做不到,但我能感覺到差距有多大;唯獨讀王小波的時候,我完全沒辦法拿自己去做比較。很多人說他是中國的卡夫卡,我看不懂卡夫卡原版,但從翻譯作品中還是能感覺到卡夫卡頭腦中具有很多突破性的臆想。王小波是可以和卡夫卡媲美的。”

王小波:高曉松心裡神一般的存在!

在高曉松看來,王小波營造的是一個世界,你明明知道這個世界並不存在,但是你又並沒有把它當成寓言或者童話去看待。每次讀王小波都覺得心在飄浮。他的文學作品富有創造性、與生活對抗的黑色幽默,同時又極具批判精神。他是這樣一個嚮往自由、熱愛生活的神一般的存在。

王小波:高曉松心裡神一般的存在!

曾經全國大學裡流傳一句話:“男不可不讀王小波,女不可不讀周國平。”王小波生前的小說頗受海外文人推崇讚賞,奈何在中國卻備受冷落。直到1997年王小波的猝然離世,才成為了“王小波熱”的開端,這也讓更多的人認識了王小波。即使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會把他文章裡 的一些句子作為自己人生的座右銘,“那一天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王小波:高曉松心裡神一般的存在!

王小波的文字看似透露著一股子流氓氣息,但他是一個上了十年學的文化人。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曾赴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學習,在北京大學做老師等等。當然後來經歷了大躍進,文革,也做過知青,使他是文章始終保持著漂亮的速度和軌跡,在離地不高不低的地方,既不接地氣,不會成為現實主義,但是也不至於神經兮兮。

王小波:高曉松心裡神一般的存在!

講真話的王小波,想必也是高曉松喜愛他的一點吧,比較矮大緊也是真性情本人。林少華也曾給出自己的答案,他是個不老實的邊緣人,總是對主流懷有戒心,不時旁敲側擊,甚至像個天真爛漫口無遮攔的孩子指出看似西裝革履道貌岸然的人其實可能什麼也沒穿。眾所周知,王小波最討厭假正經、偽善和“精神複製品”,最不甘心俯首帖耳做“沉默的大多數”。他認為,對知識分子來說,知識並不神聖,重要的是講真話。實際上他的雜文也通篇是真話,不說廢話,更不說假話。毋庸諱言,在中國有時候講真話是多麼艱難,而講假話是多麼容易。在這種情況下,講真話就變得尤其重要。也正是講真話這點,最終使得王小波以非主流的邊緣人身份,超越了邊緣和主流,從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靈魂震顫和情感共鳴,為沉默的大多數的平庸生活提供了一縷溫暖的光照和一絲會心的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