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鱀豚“淇淇”:受傷被捕獲後人工飼養 曾是郵票主角 登上教科書

長江日報融媒體1月12日訊(記者高寶燕 通訊員孫慧)

1980年1月11日傍晚,風雪交加。一頭幼年白鱀豚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漁民捕獲後送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救治。

這頭白鱀豚體長147cm,體重36.5kg,年齡估計約2歲。頸後背部有兩個直徑約4cm、深約8cm且內部相連的傷口,危及性命。時任水生所所長的伍獻文院士給它取名為“淇淇”。這名字有3個方面的寓意:一是“淇”與“珍奇”、“稀奇”的“奇”諧音;二是“淇”含有三點水,即水中動物;三是“淇”與當時稱白鱀豚為“白鰭豚”的“鰭”字諧音。

特殊背心幫它闖過生死關

白鱀豚“淇淇”:受伤被捕获后人工饲养 曾是邮票主角 登上教科书

研究人員給“淇淇”設計製作了一種特殊的“背心” 記者高寶燕 攝

經過反覆試驗,研究人員給“淇淇”設計製作了一種特殊的“背心”,背心內層塗上一層厚厚的醫用凡士林,可有效防止雲南白藥遇水溶解。就這樣,研究人員堅持每4個小時換一次藥,不眠不休地照看著。經過4個多月的精心治療,“淇淇”的致命傷徹底痊癒了,僅背頸部留下了兩個明顯的傷疤。

淇淇只吃活魚

白鱀豚“淇淇”:受伤被捕获后人工饲养 曾是邮票主角 登上教科书

“淇淇”只對活魚感興趣 通訊員王小強 攝

當時,人們對白鱀豚吃什麼,吃多少,基本上是一無所知。研究人員嘗試過投餵魚、蝦、肉類、青菜、削成魚形的蘿蔔、做成魚形的饅頭等,最後發現“淇淇”只對活魚感興趣,它每天的食量大約為體重的8-10%。

住進“高級公寓”前,藿香正氣液是它的常備避暑藥

由於當時條件極其有限,“淇淇”生活在露天水池,水體不大,水深不過3-4m。平時還好,一到夏天赤日炎炎,暴曬後的水溫高達35℃。“淇淇”就會出現食慾下降、活動能力下降等中暑症狀。研究人員嘗試了加蓋遮陽棚、加大自來水注入量、在水中放置冰塊等措施,但都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研究人員又試著給“淇淇”服用一些防暑降溫的中藥,如藿香正氣液等,效果居然意外的好。從此,藿香正氣液成了“淇淇”常備的避暑藥。

直到1992年,“淇淇”搬進了裝備有水循環處理和降溫系統的新居白鱀豚館,夏季水溫不超過25℃,“淇淇”終於不再需要依靠藿香正氣液度夏了。

白鱀豚“淇淇”:受伤被捕获后人工饲养 曾是邮票主角 登上教科书

“淇淇”資料圖 記者高寶燕 攝

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女朋友

轉眼間,“淇淇”長成了一個健壯的“大小夥兒”。隨著身體發育的成熟,找對象成了“淇淇”的當務之急。1986年3月31日,由水生所主持的我國首次人工捕獲白鱀豚獲得成功。在長江湖北觀音洲江段捕獲兩頭白鱀豚,一頭成年雄豚體長207cm,體重110.75kg,取名“聯聯”;另一頭幼年雌豚體長150cm,體重59.5kg,取名“珍珍”。“聯聯”與“珍珍”是一對父女(圖7)。由於年齡較大的“聯聯”剛被捕獲時身體已非常虛弱,一直無法適應人工飼養環境,僅在池中生活76天就去世了。

年幼的“珍珍”倒是很快適應了人工飼養環境。研究人員嘗試將“珍珍”和“淇淇”放到兩個連通的“啞鈴型”池中飼養。一開始“珍珍”顯得非常焦躁,併發出呼喚聲。感知到同類聲音的“淇淇”也發出了類似的聲信號。於是“珍珍”開始感覺到了同伴的存在,頻頻向“淇淇”的方向探望,試圖交流。就這樣,它們逐漸熟悉起來。“珍珍”甚至主動游到“淇淇”的池中,與“淇淇”同遊,還時而追逐“淇淇”。而“淇淇”則略顯“羞澀”,從不主動追逐“珍珍”。但在進食時“淇淇”卻很照顧“珍珍”,只要“珍珍”在餵魚區進食,“淇淇”總是讓開,從不與“珍珍”爭食,非常有“紳士風度”。在外人看來,“淇淇”與“珍珍”已然似一對情侶。但“珍珍”當時只有2歲,尚未性成熟。大家都期待著,它們能夠白頭偕老,子孫滿堂。

然而特別令人遺憾和痛心的是,由於當時的飼養條件和經驗不足,“珍珍”誤食了水池上方遮陽棚鋼架墜落的鐵鏽,未被及時發現和處理,導致其他併發症,於1988年9月27日去世。“淇淇”和“珍珍”終未能成“眷屬”。

後來,人們經過數次努力,也一直沒能給“淇淇”尋覓到合適的對象。

白鱀豚“淇淇”:受伤被捕获后人工饲养 曾是邮票主角 登上教科书

“淇淇”資料圖 記者高寶燕 攝

約25歲時自然死亡

老年的“淇淇”頸部等處皺褶逐漸增多,牙齒也慢慢磨損脫落,上下頜中部的牙齒只剩下光禿禿的牙根部分。由此而來的,是食慾下降,食量減少,行動遲緩。“淇淇”捕食活魚時定位不再精準,甚至,有些較為活躍的小魚還會從“淇淇”的嘴邊“死裡逃生”。

年邁的“淇淇”也會時常患上胃病、肺部炎症、發燒、拉肚子等疾病。研究人員定期給它體檢,密切關注它的行為和生活節律,一旦發現異常,及時救治。“淇淇”曾於1996年、2000年大病兩次,經過搶救和精心護理,均轉危為安。

直到2002年7月14日“淇淇”毫無徵兆地沉睡在了池底。研究人員立即下水急救,發現“淇淇”已經沒有了生命特徵。此時的“淇淇”體長2.07m,體重98.5kg,約25歲,經分析屬高壽自然死亡。

“淇淇”的去世,再次敲響了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警鐘。

“淇淇”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生活了22年半。它的一生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資料。通過對“淇淇”的飼養和研究,科研人員解開了白鱀豚的許多“未解之謎”, 人們對白鱀豚的認知從完全空白到逐漸瞭解並系統深入,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鯨類學研究的發展,也為後來長江江豚的保護提供了珍貴借鑑。

“淇淇”還是人類與白鱀豚交流的“親善大使”,它曾兩次成為郵票主角,登上小學語文教科書,喚起了人們對珍稀動物保護的意識,改變了對長江生態保護的觀念。

相關閱讀:白鱀豚淇淇在武漢“復活”,今天是它39歲生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