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報

西部法制报

記憶中的老屋,茅草修葺,低矮厚重,雖沒有高樓的寬敞明亮,但卻承載著父輩們一生的精神寄託,珍藏著我兒時無盡的美好記憶。

記憶中的老屋,修建於80年代初期,那時,新疆農村剛剛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習慣了大集體、大生產的農民們,分到土地後,即興奮又無助:興奮的是,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田地,改變了依靠勞力掙工分的歷史,人人成了土地的主人;無助的是大集體、大生產時代只要出人出力,就能夠掙到更多的工分,土地承包後,一片茫然,不知該如何經營。

父親說話木吶,不善言談,默默無聞,種地卻是一把好手,耕地、打場,樣樣精通;母親作為家中長女,聰明賢慧,知大禮、識大體,因家中姊妹多、家底薄而被迫小小輟學,僅上了四年學,但眼光獨特,打理家庭頗有心得。分到土地後,我家更多的是欣喜,母親籌劃土地經營,糧食產物和經濟作物合理搭配,齊頭並進;父親打理莊稼禾苗,精耕細作。夫妻齊心,其利斷金,受惠於黨的好政策,幾年光景,家中便稍有積蓄,於是,父母籌劃著修一棟自己的房屋。

揀石拉沙、購買木料,前期準備齊全後,選址,夯基,左鄰右舍,伯伯、叔叔們都來幫助,寂靜的場子一下子忙碌、熱鬧起來,扎地基、壘牆垛、上房梁、搭油氈、蓋茅草,裡裡外外,整飭房屋,前前後後三個多月,父親忙的不亦樂乎,母親則灶前鍋後,煮粥飯、蒸饃饃,屋裡屋外,為大家準備飯食,夫妻二人繁忙勞頓並幸福快樂著。

房屋修好,父親脊背稍駝了,母親臉龐消瘦了。竣工那天,鞭炮雷鳴,請客吃飯,處處洋溢著歡樂,看著修好的新房,父親久違地露出了笑臉,我和弟弟歡天喜地地跑來竄去,母親滿是慈祥的看著我們姐弟,臉上憑添了幾分會心的微笑。是啊,父母操勞了大半生,盼望已久,趕上改革開放好時代,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對父母而言,老屋,已不僅僅是簡單的一棟房屋,而是思想和精神的寄託。

房屋修好,簡單收拾,對年幼無處遊玩的我們來說,便是一個很好的遊樂場所,邀三五小朋友,或房子捉迷藏,或院子踢鍵子,我們玩的昏天黑地,煞是痛快淋漓。記得一次捉迷藏,展開遊戲後,我便迅即跑入房內,尋找藏匿之處:櫃子太顯眼,大家都熟知;床下太空蕩,打開就可找到,布簾後又……,思來想去,沒有心儀的地方,急得我抓耳撓腮,小夥伴又一再催促,靈機一動,我鑽進了儲藏糧食的缸內,扒開糧食,縮緊身子,緊緊巴巴,湊合著躺下,拉上蓋子,還沒完全隱匿好,小夥伴就到了房屋內,左找右翻,吵吵嚷嚷,就在我跟前,生怕找到,嚇得我屏聲斂氣,唯恐發現,呆了較長一陣,不知何時,昏昏沉沉睡去。母親勞動回家,取糧做飯,打開糧缸,猛然發現,嚇得臉色蒼白,渾身哆嗦,一覺醒來,看到此情此景,我深怕闖下禍端,迅捷的竄出了房子,只剩下母親顫顫抖抖地坐在原地……。後來,母親回憶,當時不是被嚇著,而是怕自己的女兒躲在缸內,缺氧窒息,發生什麼禍事……。可憐天下父母心,當時,作為兒女,我們完全未體味到母親的良苦心思啊。

三十多年過去,老屋牆皮脫落,破舊了許多。

現如今兄弟姊妹們都搬進城裡,住上了窗明几淨的高樓,通了暖氣,寬敞舒適,實現了住有所居,但我們仍會時時想起老屋,想起兒時的諸多美好。(新疆木壘縣人民法院 楊曉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