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專訪希阿榮博堪布:在悲歡離合裡耕耘心田(一)

日常的每一個行為,所有的境遇,都供給我們修行的機會,用以增長智慧和慈悲。——希阿榮博堪布《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

《環球人物》專訪希阿榮博堪布:在悲歡離合裡耕耘心田(一)

記者:王晶晶

五明佛學院以外,希阿榮博堪布大部分時間住在四川甘孜的扎西持林。這座閉關院坐落在藏人眼中的“神山”上,相傳是格薩爾王的叔叔超統大王一生修持馬頭金剛並獲證圓滿的聖地。交通相當不便,從成都出發要700多公里,開車得十三四個小時。

對希阿榮博堪布來說,這裡卻是熟悉的藏地、可愛的家鄉,離他出生、長大的村子不過幾公里。

希阿榮博從小生活在甘孜,六七歲時,第一次接觸死亡——外婆去世了。生命的無常讓幼小的孩子感受到佛法的價值。成長的年代幾乎看不見佛像、經書和僧侶,但希阿榮博對三寶卻堅信無疑。

他12歲時聽說附近的扎熙寺裡有一位哥寧活佛,向母親苦苦求了兩年,終於進入寺廟求學。兩年後活佛圓寂,16歲的希阿榮博開始四處遊學。

兜兜轉轉,21歲時見到了創辦五明佛學院的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從此跟隨。24歲在五明佛學院成為堪布(既是一種職務,相當於住持、方丈,同時也是一種資質,即可以公開傳法說教的資格),30歲後在家鄉建道場,總是回來授課講學。

當今藏傳佛教寧瑪派的上師裡,希阿榮博堪布是頗具影響力又很低調的一位。他出版過《次第花開》《生命這出戏》等多本暢銷著作,以現代人的表達方式暢談佛法,將世間的紛繁雜蕪一言道破。

作品中的他,是修行者也是尋常人,一樣要面對生活的諸般無常:病痛的折磨,親人的離別……與其說他是在講佛法,不如說是在寫自己的“寂靜之道”。

從當下所在之處開始

《環球人物》:佛法的深奧經常讓想親近它的人望而生畏,您寫的佛教書籍,卻讓讀者很願意親近,不但是暢銷書,更是長銷書,化艱深為輕鬆的秘訣是什麼?

希阿榮博堪布:我很感謝讀者給我解釋佛法的機會。

佛法原本就不是籠統僵化的說教,也不該是僅限於學者、專業人士在小範圍研究、實踐的高深學問和專門技術。哪怕佛法中最幽深的理論,也是與我們當下的身心活動緊密連接的,是為了解決現實人生中遇到的問題。

我從小所受的佛法教育和我的生活經歷,使得佛教中很多的概念、思想對我來說已然內化,它們是不需要解釋的。在一段時間裡,我沒有意識到,當我向別人,尤其是那些有著與我迥然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人講述這些概念時,是需要從頭細說的,否則他們可能只是得到一個標準化的答案,卻無從解除現實的苦惱。

所以,我開始用平常的語言來向讀者介紹佛法,希望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並運用佛法解決自身的問題。希望他們慢慢了解到,修學佛法不必等到將來,不必是生活變得更好或更糟之時,而是從當下所在之處開始。

《環球人物》:您提倡修行要貼近生活。為什麼是貼近而不是出離生活?

希阿榮博堪布:“貼近”並不意味著我們完全不需要改變什麼。息滅貪、嗔、痴,遠離殺、盜、淫,這需要我們對自己的身心活動保持覺察並不斷調整。我們無法去外面找一顆現成的沒有煩惱的心來移植到自己身上,也別想某天早上醒來突然就發現自己改頭換面成了個“解脫的人”。所謂“貼近”,是指面對當下、內心,與煩惱開戰。你可以仍然像以前一樣工作、生活,不一定非要跑到另一個地方去,或努力去做另一個人。忘記或逃離,不一定會帶來改變。

即便遠離都市、隱居山中,關鍵還是內心的反省和安寧。佛教中有很多方法教人如何訓練自心,讓心安靜、柔軟、敏銳,這樣慢慢地,你對事物的覺知會改變,對很多問題的看法、待人處世的方式也都會變化。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柔韌了,面對干擾和壓力就不會那麼容易受到影響。遇到問題,能跳出問題來看,或者跳出自己的角度來看,這就很不錯了。

《環球人物》:與您以往的著作相比,新書《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似乎更為精深一些。您對自己讀者的要求提高了嗎?

希阿榮博堪布:正如我在這本書的序言中所說,它可看作是《普賢上師言教》的簡單使用說明,而《普賢上師言教》在藏傳佛教中是最基礎但又最核心的一門課程。它是19世紀西藏著名的大成就者華智仁波切的一部著作,自問世以來就被一代又一代學佛者反覆聽聞、講解、背誦。並未系統修學佛法的人,我相信也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很多啟發。佛法修持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去除煩惱,即使不想被歸入某種宗教徒的行列,至少遠離煩惱、獲得安樂總是人們嚮往的。

《環球人物》:以往書籍中您鮮少詳細地講死亡這個人生最大的無常,這次專門闢出了兩個章節。您對死亡持有什麼樣的看法?

希阿榮博堪布:可能是因為佛法浸潤的緣故吧,很多藏族人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就像生命中其他的事情一樣。我六七歲時,外婆去世。當時我很難過,但在那之前她已經病了很長時間,家裡人除了盡力照料她外,每天都努力為她唸經咒。她天葬那天,我沒有和家人一起參加,而是一個人跑去村裡廢棄的瑪尼堆旁磕頭,希望把這份小小的功德迴向給她。

我現在回想這件事,總會深切地感受到佛法的不可思議。你想,一個小孩子面對親人的離世,沒有覺得無力、孤獨、隔膜,沒有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了,而是很自然地覺得親人正在經歷的重病和死亡的過程,也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自己也可以為外婆做些什麼。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有一個7歲的孩子,每天很認真地念觀音心咒,我問他在做什麼,他說他在幫助眾生。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接著問:你這麼小,怎麼幫助眾生?他說,放生時,我隨喜了幾塊錢,這是在幫助眾生;超度法會我也參加,我不會念別的,但我會念觀音心咒,我就回向給他們;平時我也念觀音心咒迴向,希望眾生離苦得樂。

我問:你怎麼知道自己就一定能幫到他們呢?他大概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吧,低著頭半天才羞澀地說:因為我念得很認真。

(未完待續)

《環球人物》專訪希阿榮博堪布:在悲歡離合裡耕耘心田(一)

《環球人物》2019年第1期總第388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