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手艺》导演手记:第55日,出冬瓜村

第55日 云南芒市.出冬瓜村

昨晚住在路边旅店,一边是马路,一边是稻田。大卡车半夜“轰隆隆”路过,能把直接把你从梦中吓醒,继而,另一扇窗户传来远处此起彼伏的蛙声,又能将你慢慢哄着....

今天的拍摄地点是三台山乡出冬瓜村,据说以前这里出产冬瓜,因此而得名。我们要拍摄的人物是一位传奇老艺人:李腊补。

沿着崎岖山路,一直进入山林腹地,德昂族的影子慢慢显现出来:路边三三两两能看到穿黑、红相间花纹裙子的村妇,有人赶着牛,领着孩子,有人背着竹篓,竹耧的背带顶在额头上,还有人在远处地里头锄草。

我们一直把车开到村子的尽头,停在了赵岩团萨家后面,这位兄弟得知我们要拍传统手艺,把全家的民族服装都拿出来给我们拍。他的爸爸也很热情,去屋前摘了一盆李子给我们吃,李子很酸,能酸掉牙的那种,市面上绝对买不到的那种酸。之后还鼓励我们自己去爬树摘梨吃,树很高很大,梨也很好吃,水分很足,很甜。儿时一直有爬树偷梨的梦想,今天实现了。

赵岩团萨叫来他的叔叔霍洪拽给我们带路兼当翻译,自己下地干活了。叔叔霍洪拽带我们去李腊补家。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第55日,出冬瓜村

李腊补老人,酷吧!

李腊补今年84岁,屋里挂着二胡、三弦、水鼓、葫芦丝等乐器,这些都是老人亲手制作的。墙角的一个竹筒里放着十多只没有完成的葫芦丝,这是往年的制作,因为有一个环节需要添加簧片,这是一个费眼睛的环节,老人眼睛已经不能胜任,这些没做完的葫芦丝便成了永远完不成的任务。

老人很开朗很健谈,吹葫芦丝、唱歌、跳水鼓舞、讲水鼓的制作、讲各个乐器的故事,他兴致勃勃给我们讲了一个多小时,他的老伴儿赵依退则像个忠实的粉丝一样,乐呵呵地在一旁听着、看着。

李腊补老人最擅长的是水鼓的制作,他是德昂族水鼓舞唯一健在的传承人,他在现场给我们跳了一段。只可惜,如今让80多岁的老人完成水鼓的制作已经是不大可能,那是个又费体力又耗时间的活儿。

从我们一进屋,一直到拍摄,以及和我们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里,李腊补老人手上的烟没停过,每次要抽一根新的烟,何思庚都会“眼疾手快”给老人点上火,有时候也会自己点上陪老人一块儿抽。

直到后期整理照片时看到何思庚和李腊补一起抽烟的场景,才意识到,之前几乎从来不抽烟的何思庚,为了和被拍摄者“套近乎”,也学会了抽烟,还抽得有模有样。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第55日,出冬瓜村

何思庚和李腊补老人

听说村里有个农家乐,完成拍摄后,我们请老人和老伴儿吃个中饭,老人也欣然答应了。

然而,这顿饭却耗掉我们四个多小时,不过,现在想想也值。

农家乐就是村民杨玉门的家,除了刚采回来的野蘑菇,家中备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刚开始我们很担心这顿饭能否完成。但女主人不慌不忙,拿着洗菜盆就去了屋后的菜地,她要在菜园里找出中午这顿饭所需要的菜。

菜地里一园子的绿色,和荒地区别不大,除了菜园一角的西红柿,我们看不出有什么熟悉的菜,如果说满园绿色就是菜,那几乎全是我前所未见的“野菜”,女主人随便摘了摘便是一菜盆子。

接着,男主人也加入了,他去屋后杀了只鸡。

之后,少东家也加入了,他捎回来一块猪肉。

我们并没有点菜,他们也没问我们要吃什么,一家三口忙着做菜,我们在一边忙着拍。本来想拍每一个菜的制作,三个人一起忙乎的时候,我们有点拍不过来了,各种“野菜”切完之后,更是完全分不出来了。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第55日,出冬瓜村

杨玉门在做菜,身后烧火的是他儿子

就这样,两个多小时后,从一家三口手里奇迹般冒出9个菜,加上一直在炖的土鸡,一共10个菜,做菜过程超过3个小时,我们都饿得饥肠辘辘了。

所有的菜,都偏向泰国、越南口味,酸酸的,薄荷味很重,有一个叫臭菜的,甚至如同清凉油入口,爽也罢,辣也罢,总之开了眼界。

另一道菜橄榄撒,算是个奇葩:砍下橄榄树,刮掉表皮,再刮下中间的皮,洗净切成碎末。取新鲜猪肉,也切成末,两种碎末搅匀,加入柠檬汁、辣椒和盐,一道惊心动魄的凉菜就好了。橄榄树皮本来是涩的,肉本来或许是腥的,加入柠檬汁,三者拌匀,却成了极佳口感,我尝了几口,味道很不错。何思庚和喻攀对这道橄榄撒没敢下筷子,他们没忘记里面的猪肉是生的。很遗憾,他们错过这道终生难忘的奇葩美味了。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第55日,出冬瓜村

生猪肉和橄榄树皮碎末拌成的“橄榄撒”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第55日,出冬瓜村

三个多小时的佳肴

酒足饭饱后,给我们带路的向导霍洪拽,带我们去见识一下村里的宝贝:斗鸡,一只精瘦的白色公鸡,这是村里最值钱的一只鸡,也是鸡的主人最值钱的家当。

德昂族有斗鸡的传统,这位兄弟把山上的野鸡训化了,成为一只斗鸡,别看这只鸡体格并不大,却少有对手,堪称“斗鸡中的战斗机”,看看它主人自豪的表情你就知道它有多厉害了。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第55日,出冬瓜村

骄傲的战斗鸡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第55日,出冬瓜村

织布的赵依双

大家熙熙攘攘围着斗鸡谈笑的时候,霍洪拽88岁的妈妈赵依双就在一旁安静地织布。霍洪拽告诉我们,妈妈年龄大了,已经不怎么下地干活,可老人闲不下来,每天就在家门口不停地织布。

老人织出来的布主要用来做裙子,就是老人自己身上穿的这种颜色和样式。看看下面这张合影,照片左边杨玉门身上穿的也是这种布做的裙子。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第55日,出冬瓜村

照片上还有一个细节是,传统服饰只有中年人和老人还在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