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還有54天就要到了,你們知道過春節的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嘛?

據史書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最為大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做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歷史上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夏代叫做“歲”,是表示新年一到,春天就來了,夏朝時,春節是在正月初一。商朝叫作“祀”,春節在十二月初一。周朝時稱“年”,開始有了過年的說法,周邊的春節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初一為春節。漢朝建立後,漢武帝恢復舊曆,以每年正月初一為元旦,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歷代對春節的叫法各異,夏代叫“上日”,漢時稱“歲旦”,唐時稱“元旦”,漢代以後春節持續的時間較長,從臘月的臘祭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九,正月初一為最高潮。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採用西方的公曆紀年,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故取名“春節”並延續至今。以上就是中國人過春節習俗的由來,那麼過春節自然少不了放鞭炮和貼對聯啦,下面我將一一給大家分析。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裡燒,竹子在火裡的爆炸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到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唐代稱爆竹為“爆竿”。帶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既鞭炮)。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於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既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富貴賤均要放爆竹。清朝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中有:“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反應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